建構中國式信仰
儒家提倡入世,提倡在改變世界、改造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很多中國人都有愛國思想和天下情懷。在愛國思想中,“小我”的命運很自然地與國家民族這個“大我”的命運連接起來;在天下情懷中,個人的追求進一步放大,從而與人類總體生存與發展這個目標結合起來。這里,雖然沒有“神”的意志,但一個超越于自我的群體發展實際上扮演了“神”的角色。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石越婕 王慶峰
曲阜舉行盛大祭孔大典,祭祀人員參照明代禮制表演祭孔禮樂。
既然信仰多元化是常態,這就需要有一個不同信仰群體能共同堅守的底線。這個底線,可以作為不同信仰群體間的信仰公約數,作為現代國家公民之間的公共理性。這種公共理性可以用憲法來體現。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天”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天”是中國人自己營造出的一個虛擬超越界,一個宇宙中的最高真理,一個非人格化的“神”。中國人的“天”不是無法企及的,就在人間,在每個人心中。
精神生活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人之為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個體而言,信仰是更高層面的精神生活,是人得以突破自身狹隘,超越生命之有限,實現追求之無限的重要途徑。對群體來說,信仰是共同族群相互連接的精神紐帶,是人類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撐。不同的信仰,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族群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差異。當前中國正處于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由于信仰缺失引發的精神危機卻越發突出。正視危機,樹立信仰需要有新的思維、新的方式。
中國當前面臨的信仰危機
中國當下面臨的信仰危機,是國家處于迅疾變化,社會處于急遽轉型中形成的精神危機。
體現在整體精神上的空虛。盡管中國物質條件有很大改善,但精神信仰不會隨物質條件的改善自動產生。反之,由于缺少信仰的導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還會反襯出個體精神生活的極大匱乏。
一些把追求物質財富作為最高追求的精英,在遠離物質匱乏威脅之后,由于缺乏信仰,反而失去了人生目標,不再有人生的責任感。大量民眾因為沒有信仰,找不到人生的意義,退,無法心安自守,在物欲橫流中,很難自得其樂;進,缺乏精神動力,難以在自我超越中改變個體命運??梢哉f,信仰空虛成了國人目前最大的空虛。
目前,高層也看到精神萎靡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無論是“核心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