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死,我想活” 暗瘤——被忽視的兒童癌癥
世衛組織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已成為兒童第二大死因。短短5年,中國城市兒童腫瘤的發病率上升了18.8%,遠高于發達國家。但由于認知不足、誤診、缺乏早期篩查機制和醫保覆蓋,患兒治療的時間窗總是被錯過,部分病種的誤診率甚至高達50%。
責任編輯:蔣昕捷 實習生 楊國要 李雅娟
這是藝萱換的第四家醫院了,她在北京同仁醫院化療,再到首都兒研所手術,又轉到307醫院放療,如今又來到了天津腫瘤醫院。
世衛組織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已成為兒童第二大死因。短短5年,中國城市兒童腫瘤的發病率上升了18.8%,遠高于發達國家。
而在中國,兒童腫瘤一直被忽視。但由于認知不足、誤診、缺乏早期篩查機制和醫保覆蓋,患兒治療的時間窗總是被錯過,部分病種的誤診率甚至高達50%。
對醫生閆杰來說,陽光是很稀罕的東西。每天只有查房的時候,她才能感受到從兩米高的玻璃窗外透進來的陽光。病房也被特意裝扮得很敞亮,每間屋子里都擺著兩到五張1米寬的小病床,上面鋪著印有棕色小熊的藍被單。
“孩子們更需要陽光。”閆杰說。在她供職的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從主任醫師到所有醫生護士,辦公室都沒有窗戶,因為朝南的房間要留給特殊的小朋友。
文慧,9歲,惡性淋巴瘤。
藝萱,5歲8個月,橫紋肌肉瘤。
鄭益,4歲11個月,橫紋肌肉瘤。
黃亦馨,1歲2個月,神經母細胞瘤。
……
這被統稱為兒童惡性實體腫瘤(以下簡稱兒童腫瘤),因為公眾認知不足、專業醫療機構緊缺、社會保障乏力,可謂一直被忽視的“暗瘤”。
在全球范圍內,兒童腫瘤的發病率在萬分之一左右,按照中國3億多名15歲以下少年兒童的數量推算,全國發病數高達3萬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兒童腫瘤患者數量正逐年上升。2009年,原衛生部發布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中國城市兒童(0~19歲)腫瘤的發病率從2003年的20.8人/10萬攀升至2008年的24.7人/10萬,在短短5年內上升了18.8%,其發病率和上升趨勢都遠高于發達國家。
醫護人員的直觀感受比過往的統計數據更觸目驚心。
在中國最早研究治療此類疾病的天津市腫瘤醫院,2011年到2013年,兒童腫瘤科門診量從2574人次升至4222人次,患兒也從521人升至849人。護士長蘇玲記得,最初,這里的兒科只有6張病床,住不滿,還時有成人入住?,F在是38張病床,仍“供不應求”。
其他醫院也有類似的情形。“病人多得收不過來。我們科室有32張床,再擴大一倍,還是不夠。”廣州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主任孫曉非說。2013年,她的門診量達六千多人次(2次門診/周)。
“他們需要陽光。”多年從事兒童腫瘤診治工作的閆杰說,“他們更需要關注。”
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度過的,有的甚至連病房也沒有出過。
誰都不信孩子能得這種病
和成人腫瘤不同,兒童腫瘤主要包括腦瘤、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等,這類疾病主要源自母體或基因缺陷。
像眾多患兒家長一樣,王蘭鳳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悲慘的母親”。
“肚子、眼眶、腿上、腰上、淋巴結上都有瘤子。”王蘭鳳心疼地撫摸著4歲的小康宇。他得的是最難治療的神經母細胞瘤。
腫瘤就像小怪獸一樣,順著康宇體內的神經元肆虐,并在關鍵部位壓迫神經造成器官功能的破壞。入院第二天,他的腿就不行了,確切地說,從腹部以下全沒知覺了。一周之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