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等死,不是開玩笑” 作家張賢亮,資本家張賢亮
張賢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不是陰差陽錯,他早就是跨國資本家了,“怎么可能寫小說?”
責任編輯:袁蕾 李曉婷 實習生 喻冬宇 何艾琳
張賢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不是陰差陽錯,他早就是跨國資本家了,“怎么可能寫小說?”
2013年秋天,張賢亮把自傳片斷交給南方周末發表。
2014年春天,他豁達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在等死,不是開玩笑,我現在是肺癌晚期,如果我明年這時候還活著,我再給你寫東西。”
2014年9月27日,張賢亮辭世。
2014年9月30日上午10點,銀川殯儀館最大的悼念大廳里,擁擠著據說1500人。電子橫幅的大字“沉痛悼念張賢亮同志”下,輪番播放張賢亮在各種場合的照片。張賢亮躺在鮮花中,身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寧夏文聯黨組書記兼主席鄭歌平在致悼詞時這樣開頭。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正偉、白立忱送的花圈擺在吊唁廳右邊的最前面。
與張賢亮的巨大知名度相比,媒體對寧夏的認知成為笑談。CCTV新聞頻道播報張賢亮追悼會消息,把“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讀成“銀川鎮,北堡西部影城”,隨后做了更正。騰訊娛樂的新聞標題干脆把追悼會挪到了“西寧市殯儀館”。十多年前,當地的報紙就在連續討論“寧夏在哪里”,因為很多信件地址寫的是“甘肅省寧夏”。
按說張賢亮和電影界關系密切,他的《牧馬人》、《肖爾布拉克》、《黑炮事件》等9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張藝謀的《紅高粱》等從張賢亮的鎮北堡西部影城走向世界,但電影界幾乎對張賢亮的離世沒有反應。
告別大廳外的花圈足夠多,“備極哀榮”。作家楊爭光看了網上的現場照片后疑惑,“這是在八寶山嗎?共和國如泣的歌者走了,應該有萬人志哀的場面。”門口右邊第一個花圈的落款“賢妻馮劍華”。頭發花白、這天著深色衣服、身材依然挺拔的馮劍華,站在接受慰問的家屬行列首位,她旁邊站著濃眉高個的80后兒子張公輔。
張賢亮的“原罪”
1980年,經過22年勞改和勞教,從西湖農場回到銀川的張賢亮,跟比他小十來歲的散文組編輯馮劍華做了《朔方》的同事,兩人最終結婚。張賢亮見到未來岳丈時鞠了一躬,這深得馮劍華父親的心:“此子面相不凡,不愧是大家庭出身,將來必有大出息。”婚禮并不浪漫,在單位會議室舉辦,馮劍華親手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