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一個被取、用的名字
為什么會出現人人知道孫中山,孫文本名卻隱沒不彰的情況呢?“孫中山”三字又從何而來,為何孫本人不愿使用,別人卻都在使用孫中山這個名字呢?說起來,這里有幾個故事。
責任編輯:劉小磊
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的孫中山檔案照
為什么會出現人人知道孫中山,孫文本名卻隱沒不彰的情況呢?“孫中山”三字又從何而來,為何孫本人不愿使用,別人卻都在使用孫中山這個名字呢?說起來,這里有幾個故事。
這個標題,讀者可能會認為不通、怪誕。事實上,確實有點不好理解,中國人,只要有些知識,誰不知道孫中山,怎么還說什么“一個被取、用的名字”?孫中山這個名字,誰取、誰用呀?取、用什么呀?是的,這是個疑問,本文就是做這個釋疑的功夫。
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譜名德明,幼名帝象,稍長取名文,字日新(后易為粵語同音之逸仙)。從事革命流亡日本時,為秘密活動安全起見,在日本曾使用中山樵、高野長雄、中山二郎、吳仲這些假姓名。中山、高野用得多些。孫中山在正式公文簽名用孫文(印鑒亦僅有“孫文之印”);對家人親屬用德明、科父(對離異后的盧夫人);對西人通用孫逸仙(Sun Yat-sen)。他在寫信時,1910年署名使用過中山(與西人通信使用的中山,不是用日文假名英譯Nakayama,而是用漢語英譯Chung San)。從未使用“孫中山”三字聯署。1911年以后,其本人對中山二字亦未見使用。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人人知道的孫中山,孫文本名卻隱沒不彰的情況呢?“孫中山”三字又從何而來,為何孫本人不愿使用,別人卻都在使用孫中山這個名字呢?說起來,這里有幾個故事。
1897年8月16日,孫中山從倫敦經北美東返抵達橫濱。他在日本與浪人宮崎寅藏(滔天)、平山周、可兒長一三人結識后,于9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