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動蕩中的華人:走,還是留?
烏克蘭最近一年以來的動蕩局勢,影響了當地華商的生意規劃。這個問題正在困擾著幾乎所有在烏克蘭的華商,而對那些在當地打拼多年、扎下根來的中國個體商人來說,連去留都成了艱難的抉擇。
責任編輯:曹辛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在基輔的一個小商品市場,很多的鞋店都是中國人開的,這里華商以浙江青田縣人為主。
烏克蘭最近一年以來的動蕩局勢,影響了當地華商的生意規劃。這個問題正在困擾著幾乎所有在烏克蘭的華商,而對那些在當地打拼多年、扎下根來的中國個體商人來說,連去留都成了艱難的抉擇。
在烏克蘭基輔州南部小城法斯季夫的中國商人何生根最近有點發愁。
從2014年4月開工到現在,他的工廠開工率大約在三分之二左右,沒有按照原來所希望的那樣滿負荷運轉,他本來想要進一步追加投資的想法也有所保留。烏克蘭最近一年來的動蕩局勢,影響到了他的生意規劃。
這個問題正在困擾著幾乎所有在烏克蘭的華商,而對那些在當地打拼多年、扎下根來的中國個體商人來說,連去留都成了艱難的抉擇。
一個杭州商人的打拼
“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貶值得很厲害,現在的官方匯率是100美元兌換1300格里夫納,但是在黑市上,最高的時候100美元兌換1480格里夫納,而去年的匯率才800多。”何生根在他那間空曠而簡單的辦公室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匯率的變化,導致工廠的贏利空間受到擠壓,這是他對于進一步投資產生懷疑的主要原因。談到匯率的時候,他在烏克蘭當地的負責人走進來,從挎包里拿出十幾捆格里夫納鈔票,全都是黑市上換來的現金。
化纖廠的設立和運轉,讓何生根費了不少的心思。最初,這位在中國境外的生意場上打拼了10年的杭州籍商人打算在東歐國家尋找合適的投資建廠機會,利用東歐區域的交通便捷性,溝通歐洲和俄羅斯市場。在考察了幾個國家后,多方面得到的綜合信息讓最終他選定了法斯季夫——這座距離基輔市一個多小時路程的城市作為工廠的最后落腳點。廠址設在廢棄的蘇聯時期的兵工廠里,廠房寬闊高大而且堅固,一座車間就容納了目前工廠所需要的所有生產設備。當初吸引他留下來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