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不能沒有槍
“軍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個是培養青年人整體劃一的隊列意識和紀律觀念,但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感?!?br />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起接受的是一種女性化的教育,這在民族品德的培養上是一塊短板——孩子吃不了苦,成為一個普遍現象?!?/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隊列、紀律和內務訓練成了軍訓的“老三樣”,在沒有“危險”的軍訓中,學生也在呼喚軍訓更加有貼近性,有新鮮感,有些高校已經嘗試改變。2014年10月15日,廣州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在軍訓中開展反恐防暴應急棍訓練。
“軍訓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個是培養青年人整體劃一的隊列意識和紀律觀念,但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感。”
“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起接受的是一種女性化的教育,這在民族品德的培養上是一塊短板——孩子吃不了苦,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蔡沅道以為,自己會又一次錯失打靶的機會。
2014年7月,首屆全國軍事訓練營在全國8所高校大學二年級學生中選拔,蔡沅道如愿獲選。入營前,得知射擊項目可能會被取消,他一臉遺憾,“我就是奔著打槍來的。”
他沒料到的是,今年關于軍訓的爭論,由標題黨變為深度閱讀,從關注軍訓女神到學生體質、教官素質、軍訓內容和形式,進入了軍訓的存廢之爭。
實彈射擊原本是蔡沅道所在大學每年軍訓的常設項目,但是他入學的2012年,槍支管制很嚴,新生軍訓的打靶取消了。
“小男孩沒有幾個不喜歡當兵的。”高考時,蔡沅道報考軍校沒考上,復讀一年后,進入了哈爾濱工程大學。“我父親那一輩進入大學時,打靶可不是難事。”
23年前,復旦大學91級本科生周涵嫣在大連參加新生軍訓,為期一年。當時安排了兩組正規的射擊訓練。她告訴南方周末:“我記得一組是步槍、一組是沖鋒槍,而且經常去靶場,有正規的打靶訓練。”當時,能夠打到45環以上,就可以戴大紅花照相寄回家。
同國內高校一樣,一年制新生軍訓在復旦前后開展了3年。到1993年,復旦大學新生軍訓縮短為2個月,這種嘗試就此終結。
二十多年過去,2014年,南方周末記者對全國學生軍訓先進單位進行統計發現,北京大學等12所京滬高校中僅有4所設置了實彈射擊項目。
北京軍區某部郭小平大校發現一個最大的問題:“國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孩子從小缺少陽剛之氣,國家如果有了危難,誰上去打仗?”
消滅“危險”?
隊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