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生不妨考慮去港臺讀本科
從經濟上考慮,假如你的孩子進不了世界一流的高校,還不如到香港讀本科。到西方進三流四流的甚至野雞類學校,付的錢那么多,學不到好東西,還擔心安全、吸毒等,香港則比較安全。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石越婕 王慶峰
從經濟上考慮,假如你的孩子進不了世界一流的高校,還不如到香港讀本科。到西方進三流四流的甚至野雞類學校,付的錢那么多,學不到好東西,還擔心安全、吸毒等,香港則比較安全。
逐步開放的香港教育
南方周末:近三十年來,香港教育整體經歷了什么演變?
丁學良:這些年來,香港教育遇到過幾次大的挑戰。以前香港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發展,跟內地是分開的。中國內地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剛開始沒對香港造成太大的沖擊。鄧小平1992年南方講話后,香港越來越需要直面內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新機會。自1997年主權回歸前后,我一直說,香港的教育不能完全本土化,必須加進去大中華的要素;也不能完全是英國式的,要加進去美國要素。這兩邊的交融,是香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最重要的改革背景。
1992年前后,香港并沒有很成熟的一套項目和方法。我1993年春從美國到香港,對香港教育體系引進這兩個要素,多次發表過看法。當時我說,香港的年輕人以后越來越面對“左右/東西夾攻”的競爭趨勢。左邊/東邊是中國內地,右邊/西邊是國際競爭。香港的高教系統原來基本上不對外開放,大體上是本地的資源本地人競爭。但自1990年代初中期開始,招聘大學教師越來越被迫國際化。很快,學生就業也會遇到類似的挑戰。我當時說,香港的就業市場不會老是這樣,以后香港的大學生畢業后,要跟來自西方國家的畢業生競爭,他們很多是華人,或從小從香港移民出去,在西方受過地道的英語教育,也能說粵語或普通話,兩手硬。
中國內地生源巨大,再窮也能辦起幾所很好的高校,即使大部分人沒條件學好外語,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外語學得好,中文又是母語,香港大學畢業生遇到的挑戰就非常嚴峻。后來的趨勢就是這樣。越來越多的招聘機構這些年來抱怨,香港本地的畢業生英語不太好,漢語也不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