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沙龍】王志綱&何鏡堂同臺反思 城鎮化的方向與傳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表示,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城鎮化。城鎮化建設將是中國未來5~10年綜合發展結構中頂層設計的核心主題,是保持未來中國持續增長的關鍵架構。它將催生相關子行業的潛在需求,給產業投資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城鎮化的空間結構已基本成型,而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巨大。產業投資戰略家王志綱和建筑設計師何鏡堂齊聚中國城鎮化產業投資峰會,從發展思路與建筑設計等方面積極發聲,分享觀點,為城鎮化進程提出自己的思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表示,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城鎮化。城鎮化建設將是中國未來5~10年綜合發展結構中頂層設計的核心主題,是保持未來中國持續增長的關鍵架構。它將催生相關子行業的潛在需求,給產業投資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城鎮化的空間結構已基本成型,而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巨大。中國城鎮化產業投資俱樂部應運而生,通過政府、企業、學術界和媒體之間的廣泛對話,進一步探討契合時代背景的城市發展方式,為中國城鎮化產業投資適時適度轉型提供具前瞻性的引導。

2014年8月29日,產業投資戰略家王志綱和建筑設計師何鏡堂齊聚中國城鎮化產業投資峰會,從發展思路與建筑設計等方面積極發聲,分享觀點,為城鎮化進程提出自己的思考。

---------------------------------------------

王志綱 一個城市的發展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急不得。

---------------------------------------------

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偽命題”。為什么呢?一個城市的發展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從出生到五六歲,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急不得。這就像一個社會的發展。農耕文明時代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為主,后來商人做生意了,再形成集市,最后形成了城市的雛形。

以廣州為例:1984年廣州人口150萬,現在廣州人口已經上千萬了。1984年的廣州就相當于一個八歲的孩子,還在慢慢地成長。廣州的瘋長是什么時候?是1998年,這個時候的廣州,相當于一個15歲左右、已經發育了的孩子,一年長高10厘米。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所有跟房地產沾邊的都發財了。以至于在中國一講到首富,放眼一看,都是房地產老板。

經過了20年時間,中國的城鎮化率從1984年的10%到現在50%,13億人口中,有將近7億人在城市里面,未來還有多大的空間呢?中國大概要到80%,至少還有4億要進來,所以未來房地產的希望是很大的。

幾乎所有的企業家都問我一句話:明天還有什么好日子?他們關注的是明天,因為時代變了。就相當于一個孩子長到18歲的時候,你希望他每年長10厘米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孩子就要自修內涵了。18歲時有多高,現在還長這么高,最后比的是肚子里的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必須回歸常識、回到常態。

怎么回歸常識、回到常態呢?做市場有三種做法,一種是等市場,一種是找市場,一種是創造市場。我認為每一代英雄的產生,絕不是在日子好過的時候,都是在社會危機或者是轉機的時候。真正的英雄絕不是等出來的。等市場、找市場即使做得好,也是偶然的。

先立內容,后搭平臺

二十年過去了,碧桂園還在不斷復制以前的模式,沒有創新。再看星河灣,15年前希望能做最好的樓盤,給廣東人爭光,最后一炮打響,最后走向全中國,讓北京人、上海人佩服不已,但是往后有創新嗎?沒有!為什么?市場太好做,日子也好過了,誰都不想創新了,這是人類的弱點。他們真正去打天下,都是在困難的時候。所以我有一個簡單的結論,一個好的老板、一個好的企業是在危機下產生的。只有在危機來的時候,才能出黑馬。

今天的中國到了巨變的時候,很多人還指望著昨天的好日子,順風順水,把偶然當必然。在此之前的中央有一個觀念叫“保八”,俗稱“八九不離十”,意思是中國發展速度合格是8,良好是9,最好是10,一旦低于8,社會就會不穩定。只要經濟上有可能保不住八了,就不擇手段,最典型的是透支拉動。錢多了,做生意的人都能發財,所以人人叫政府好。但是這種東西留下了非常嚴重的后果,中國是虛胖的。習近平明確地說,不能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中國靠拼命打雞血已經不可能了。當這個時代發生新的變化,我們需要新的發展模式,更需要重視“內容為王”的重要性。

拿萬達為例。王健林是軍人出身,是很具戰略頭腦的人。他考慮問題至少著眼20年。王健林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做房地產,回顧1996年他做的房地產廣告,很多人看到都忍不住笑:“萬達,蓋不漏水的房子”。這就相當于生產一個“不會塌的床墊”,現在看來是很荒唐的。但是那個時候東北的很多房子漏水是常態,這個已經是萬達最好的賣點了。

那時的王健林已經在謀劃未來的模式,在中國要想具有唯一性、權威性,必須要創建一種新的模式。他1998年打造的定制式整合內容是:我賣給你的不是房子,我是打包賣業態,把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賣給你,所以產生了新一代的萬達綜合體,就是萬達商業廣場。

最難的是剛開始時他去國外招商,找到了沃爾瑪。那個時候,沃爾瑪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里。他咬緊牙關,說你們不是想進中國嗎,你們一家一家找還不如找萬達這艘航空母艦,借這個平臺還可以開更多相關的店。三年以后,等開到七八個萬達綜合體時,出問題了。

當時所有的相關散戶店家把錢交了,卻發現與沃爾瑪為鄰根本賺不到錢。這時候很多人質問王健林,很多人包括政府也給他施壓,說這條路該不該走。王健林說不是我們走不好,是我們還沒走到位。到了2003年,他基本上把第一代商業綜合體完成了,這時候西方的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寶藏,想進來時卻找不到平臺、載體,這個時候就想到了萬達,后來發展到已經有5000個品牌和萬達合作。萬達現在是全球抓藥、中國開方,全世界要什么抓什么;而王健林成了中國門戶,所有的品牌要進入中國,經過王健林是最佳的方法。

萬達2008年做了一個旅游休閑綜合體,就是在長白山。這是萬達歷史上的第三次跨越,是從單一樓盤、商業綜合體到旅游休閑綜合體的轉變。什么叫戰略?說白了就是回答“能不能做、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四個問題。這個項目是把這個模具開出來,以后各地政府給的都是零地價,最后項目就用這個模具起碼拿了20平方公里,包括大連、西雙版納、武漢,快速占據了新的資源。這就是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過程。這就是“先定內容,后搭平臺”的發展策略。

堅守內容,創造市場

再看杭州宋城。怎么用文化賺錢,而且還是賺大錢?要解答這個問題,目前中國最典型的就是宋城集團:以內容掛帥,用無形駕馭有形。

做宋城,剛開始很辛苦,每天靠門票、靠人氣,這個門票收入是有限的。而杭州人的習慣,到下午四點以后就呆在家不出來了,晚上如何能把人拉出來?我幫忙想辦法,能不能打造一臺戲?讓他們晚上看戲,80塊的門票,送一場戲。

2008年,宋城的老板又請我過去,八年后的宋城嚇了我一跳:整個場所擴大了六倍,可以坐5000人,門票均價300,最高的1000塊。宋城的老板對我說,王老師,10年前你給我說未來的中國是先吃肉,再喝湯,最后是聞香,是去體會和品味,我當時還不相信,今天已經變成現實了。

一年光是戲的門票收入,就有三個億。成本多少?頂多6000萬。為什么能做到這樣?最重要的是把平臺搭建好:演雜技的是吳橋的,賣唱的是整合路邊的藝人,這些演藝人員也很有成就感。從平臺為王轉化到內容為王,憑借內容走進全中國,所以宋城四年前就靠一臺戲上市了,上市以后已經用同樣的模式復制了六臺。

今年到三亞過春節,我又去看了,規模比原來的還大,場地可以坐8000人,三個月下來賺了三個億。宋城的老板原以為做旅游就是賣門票而已,沒想到堅守做內容20年,從觀光到休閑,休閑到體驗。精神產品是價值無限的,最后的結果是:配餐演繹成主菜,從送票到500元一張票。

第三個是重慶朝天門,講的是內容升級與產業運營商誕生。這個地方從前出現了一大批小老板,這些人到廣東倒貨賣服裝,但開始城鎮化以后政府改造朝天門,把這些小老板全部趕走。后來我們幫助他們組織了時尚聯盟,拿出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就是打造時尚重慶。

成天說重慶出美女,而時裝是最大的時尚。但散居的方式是不可能形成品牌的,如果政府能夠意識到一點,拿出這一塊地做出產業化,不僅幫助草根,而且能增加重慶的時尚感。時尚聯盟幾乎把全重慶的服裝制造商聚集到一起,不止國內,甚至韓國、意大利、法國、俄羅斯都來了很多人,為什么來?現在中國缺少這樣的平臺,而他們希望加盟。所以必須創造市場,而創造的關鍵是找到方向、找到方法。

最后給企業家們一些忠告:擺脫慣性,回歸常識;有戰略引導下的持續經營才是出路;加入國際化浪潮,以技術并購為突破口重塑自己的核心能力;重新定位,開模具、定打法、辦黃埔,完成面對新需求的自我孵化。

---------------------------------------------

何鏡堂 在中國城鎮化程度加劇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在地域化、全球化、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去傳承與創新。

---------------------------------------------

我是一個建筑師,研究的是建筑文化、環境和創作。我從建筑的角度,來說說快速城鎮化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我國城鎮化的程度不斷加深,與此同時出現了很多問題?,F在幾乎全世界每年一半的建筑增長都在中國,我們兩年可以建設一個紐約。但是快速、粗放的城鎮化在給城市面貌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各種問題不斷涌現,住房緊缺、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城市特色缺失等問題尤為突出。國內的建筑現狀是:千城一面、山寨成風、品位低下。另外我們缺乏自信、崇洋媚外,建筑粗制濫造,又喜歡大拆大建,使得資源透支、污染嚴重。

新型城鎮化下的建筑設計

傳承與創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題。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資源、動力,而傳統是人類應對自然和社會考驗過程中積累的文化財富,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礎上進行,如果離開傳統、斷絕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

在中國城鎮化程度加劇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在地域化、全球化、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去傳承與創新。

我們傳承什么?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天人合一的和諧觀,我們形成了幾千年的和諧理念:厚德載物、和諧相處、適應自然等等??鬃又v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為貴。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我們要傳承以人為本、維護建筑本體的基本理念。建筑是造為人用,兼顧實用和美觀。

那我們創新什么呢?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也就是說,讓我們的建筑既中國又現代,使我們的建筑與所在地區自然和環境融為一體,強調體現生態與技術進步,引領時代精神。

和諧觀念認同世間萬物在保持其獨特性、多樣性的基礎上建立協調共生的良性互動的關系,以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這是創建城市和建筑整體美的前提和基本原則。建筑創新既反映當今人類先進的思想、觀念,新材料、新技術的吸收和應用,同時也要結合國情,因地制宜,堅持建筑的本體,不盲目追求形式的“奇、特、怪”。

新型城鎮化對建筑設計有什么要求呢?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核心,統籌城鄉,保持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市民能夠平等地享受舒適的宜居環境。城市建設要有效利用資源、集約資源、環保低碳,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城市建設要結合當今中國國情,傳承優秀文化傳統,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設計道路,使我們的建筑做到既中國又現代。

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我想談談建筑設計創新的對策。

第一個是以人為本,堅持建筑本源、回歸建筑理性,把握正確設計方向,建筑設計是為人們創造舒適的空間環境,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一個好的設計從立意、構思到方案的形成應當從人的需求出發,以滿足人的使用為目的。

作為一個中國城市規劃師,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應當對建筑的本質以及從事建筑創作的目的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樹立正確的建筑創作觀,回歸建筑理性,撥正設計方向。以人為本,兼顧實用美觀,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題。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建筑應該融入地區氣候和環境,使建筑與人和自然和諧共生。世界上沒有抽象的建筑,建筑總扎根于具體的地區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周邊地形地貌等影響和制約。在具體的建筑創作實踐中,我們應當順應自然地形、地貌的特點,呼應地區氣候特征,從城市的整體角度把握建筑設計的方向,尊重建筑與人和自然的關系。

第三個,是在多元及泛文化的大背景下應該加強文化自信。當今國際建筑界各種理論思潮流派精彩紛呈,建筑呈現出多元化和跨文化發展的趨勢。在西方思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國建筑普遍缺乏文化自信,導致本土建筑文化話語權的弱勢。地域文化的喪失導致城市的特色危機以及所謂“千城一面”,建筑創作盲目追求形式主義和時尚跟風,常常在全盤西化或模仿傳統符號中找不到方向,其結果只能在全球化過程中逐漸被邊緣化。我們應加強文化自信,在學習國外先進設計理念和現代建筑技術的同時,更應扎根本土,傳承優秀文化的內涵而又不斷創新,創造有中國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建筑。

第四個就是倡導節能環保低碳,走發展綠色建筑的道路。中國過去數十年快速城鎮化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極大改變,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資源枯竭與環境惡化成為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的瓶頸。建筑師在進行創作過程中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統籌集約利用資源。從設計到建造,以及使用的生命周期內來實現建筑的節能環保,開創一條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又緊密與當地環境和條件相結合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建筑和文化如何結合

我從對建筑屬性的理解,對和諧理念的傳承以及大量的創作實踐中總結出指導建筑設計的“兩觀三性”論,即要樹立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設計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和諧統一。

地域性。建筑是地區的產物,建筑的地域性,強調建筑與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自然和生態環境相協調,關注地區文化對建筑的影響,注重傳統舒適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地域是我們從事建筑創作的基礎,以地域環境、本土文化和技術為根據,形成創新點,設計就能“量身定做”,建筑就會有特色,這是避免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的一項重要設計對策。不管做哪種,它都有共性的一面,還有個性的一面。舉個例子,我們做個電影院,不管是在廣州、北京做電影院,或者是將來在美國做電影院,電影院要求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共性;但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打造成特色呢?我們可以從地域里面挖依據,比如從氣候里面,廣州是亞熱帶氣候,所有的建筑都要考慮遮陽、隔熱、防潮的問題,在北京搞電影院氣候不同了,要解決防風沙、防寒的問題。

文化性來自深廣的差異。我們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區別。我會從這種地域,包括環境、氣候、文化提煉它的創新點,建筑就必然有不同的特色?,F在好多人搞建筑就不是,不管是什么地區、環境、文化,覺得好看就搬過來,自然就千城一面?,F在很多人要么是全盤西化,抄西方的,時間長了大家也有意見了,從領導、從老百姓的角度都覺得我們沒有自己的文化,就只能抄襲一些傳統文化符號貼上去。這兩個都不是最好的方法,結果就使得建筑在兩邊搖擺不定,找不到方向。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建筑就是物質與精神兩層的結合,既是人類各地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延伸,又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所特有的文化的精神。我們更加需要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國文化,而非對傳統形式或者符號的機械抄襲。

還有建筑的時代性,建筑是時代的反映,時代精神決定了建筑的主流方向。努力學習國外先進的建筑理念和技術,“洋為中用”,但西方并不等同現代,流行也并非經典,應有鑒別取舍,為我所用。關注生態環境,倡導節能低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基本精神。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賴以生存的根本,文化是建筑的內涵和品位,時代性則體現建筑的精神和發展。建筑“三性”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一個合乎邏輯設計和構思過程,常常是從地域中找依據,挖掘創新點,從文化的層面去提升和深化,并用現代的科技和觀點相結合,創造出“三性”和諧統一的作品。

城鎮化產業投資俱樂部

總顧問:何鏡堂、王志綱

關注城鎮化背景下的產業投資,致力于推動教育、養老、文化、商業、互聯金融、產業園區、生態農業、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物流網及能源環保等領域的跨界交流與合作。邀約成員均為各領域的產業領袖及優秀企業家。

實戰型產業投資創新課程于2014年8月29日開學,學時一年,每周五、六兩天開課,以一天授課+半天主題沙龍+半天項目路演+半天企業參訪的形式開展。課程講師包括江建華、顏俊、吳曉波等業內頂尖人士,共計12節;沙龍分享包括衛東、戴宏亮、馮侖、蔡東青等業界領袖,共計17節。同時與商務部專家交流,每年在京津冀、成渝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區等地挑選五座城市(區)組織參訪活動,與當地市委書記、市長洽談商機。

王志綱 著名戰略咨詢專家,民間戰略智庫王志綱工作室創始人。成功策劃廣東碧桂園、昆明世博會、山東雙月園、重慶龍湖花園、廣東金業集團、杭州宋城集團、杭州天都城、貴州茅臺集團、中體產業等策劃項目。

何鏡堂 著名建筑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兼設計院院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曾主持設計深圳市科學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08北京奧運會摔跤館等。

1、插入語:一個孩子長到18歲的時候,你希望他每年長10厘米是不可能的。

這個時候,孩子就要自修內涵了。18歲時有多高,

現在還長這么高,最后比的是肚子里的貨。

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必須回歸常識、回到常態。

2、插入語:作為一個中國城市規劃師,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

應當對建筑的本質以及從事建筑創作的目的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要樹立正確的建筑創作觀,回歸建筑理性,撥正設計方向。

以人為本,兼顧實用美觀,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