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兒童概述 中國有聽力殘疾兒童13.7萬人

當發現自己幼小的孩子聽不見聲音后,一位安徽母親崩潰了,“哭著睡,哭著醒”。

 

“天塌了。”

當發現自己幼小的孩子聽不見聲音后,一位安徽母親崩潰了,“哭著睡,哭著醒”。

這樣的心碎經歷,每個聽障兒童的父母都體驗過。等待他們和孩子的,是昂貴的手術、漫長的康復治療、坎坷的求學之路……鮮為人知的聽障人群,正在成為日漸擴大的弱勢群體。

世界上聽障兒童數最多的國家

聽障兒童,即聽力出現了損失,聽不見或聽不清周圍聲音的兒童。因為種種原因,他們聽覺系統中的傳音、感音,以及對聲音綜合分析的各級神經中樞發生異常,引發聽力障礙。

中國是世界上聽力障礙(簡稱“聽障”)兒童數量最多的國家。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有聽力語言殘疾人2780萬人,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3.7萬,每年新生聾兒約2.3萬。這是一個數據龐大的人群。

藥物中毒、遺傳、環境噪聲污染、中耳炎、意外事故……這些先天或后天因素,都會讓兒童出現聽障,遺傳因素在先天因素導致的聽障中約占50%。

后天致聾的主因是藥物中毒,尤其是醫務人員濫用耳聾性抗生素(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上海醫科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曾在3年內為73例應用慶大霉素的患兒做電測聽檢查,結果發現都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害,而發生重度耳聾者竟高達41例。

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專家曾向媒體記者透露,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30萬,占總體聾啞兒童的比例高達30%-40%。俗話說,十聾九啞。“對于幼小的患兒來說,沒有聽覺功能,語言的形成就十分困難。這給他們在獲得知識上造成一定難度,對其人生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一位耳科醫生說。

大多數聽障兒童的言語能力明顯低于正常兒童。因為缺少與周圍語言環境的互動,一個會說“對不起”、“沒關系”的聽障孩子,遇到別人對他說“對不起”的時候,可能不會回答“沒關系”,而是同樣回答“對不起”。

國外研究表明,聽障兒童在語言發育滯后的同時,還常伴有運動、認知等方面的異?;蛘系K。在重度和極重度聽障兒童中,高達25%的兒童有多重殘疾。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在0-6歲聽障兒童中,有72%同時伴有其他殘疾。

心理健康狀態整體不佳

歐洲最早開始對聽障兒童的康復工作。16世紀,西班牙開始對聽障兒童進行口語教育。18世紀,法國萊佩神父創造了手語。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發明,成為聽障兒童康復領域中的里程碑——聽障兒童中,大部分都保留著各種程度的殘余聽力。為他們選配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輔以專業的聽覺言語訓練,他們仍然可以學會聽和說。

在這一過程中,“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是至關重要的康復準則。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發現有聽力損失,在孩子6個月內選配助聽器并進行科學的調試及語言訓練,其語言水平、智力水平和正常兒童無差距;6個月-1歲選配,有細微差別;1-3歲采取干預措施,有較大差距。超過3歲采取干預措施,康復效果較差,即使付出幾倍的努力,也無法和正常兒童相比。

目前,歐洲和美國已普遍將6個月內佩戴助聽器、12個月植入人工耳蝸作為聽障兒童早期干預的標準。

但在中國,很多孩子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期:有人認為孩子遲遲不說話,或是認為“貴人語遲”,或是認為患了自閉癥。很多地區缺乏新生兒聽力篩查設備和醫療機構。資料顯示,中國在3歲以下發病的聾兒約占總數的85%,而同期就診率僅為58%。

20世紀90年代,學者李紹珠在《聾兒早期康復教育》一書中概括了聽障兒童的性格特點:脾氣倔強,好沖動;好動、好奇;易受暗示,模仿性強。在社會性發展方面,聽障兒童伙伴范圍狹窄;社會交往欠缺,社會常識貧乏。

重慶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者李珂珂歸納認為,聽障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整體不佳。對于同學的玩笑,他們容易猜疑,過度自我貶低。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學習適應不良的現象。

華東師范大學言語聽覺康復科學系系主任杜曉新研究發現,大部分中國聾兒家庭收入偏低。很多家長由于文化程度較低、距離學校較遠、經濟條件差等原因,對聽障子女的教育極度缺乏。

此外,中國聽障兒童的分布還存在顯著的地域差別。經濟條件優越的地區,如廣州,聽障兒童的情況在很多方面明顯優于內地欠發達地區。陜西省聾兒康復中心主任宋蕾研究發現,在陜西省,聽障兒童進入普通學校的比率相對較低,只有40%,而在相對經濟發達的省份,這個比率可以達到80%。

遲來的救助

中國聾啞人教育的開端,可追溯到1887年美國傳教士米爾斯在山東創辦的登州聾啞學校。這是第一座中國聾校。

1950年代,教育部成立盲聾啞教育處,全國防聾治聾會議召開。1983年,中華聾兒康復研究中心成立,隸屬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1980年代,中國開始開展聽障兒童隨班就讀工作。1988年,聾兒康復作為搶救性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此后,與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配套,國家連續制定實施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全國聽障兒童康復實施方案。

2000年,中國將每年3月3日定為全國“愛耳日”。2009年,衛生部頒發《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明確將聽力篩查列為新生兒疾病篩查必查項目。

同年,中央財政啟動貧困聾兒搶救性康復項目,連續三年每年為3000名聽障兒童免費配戴助聽器和康復訓練,為500名聽障兒童免費植入人工耳蝸并補貼康復訓練費。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央財政救助殘疾人康復項目投入最多的一次,也是中央財政對貧困聽障兒童群體開展的規模最大、額度最高的一次政策性救助(總投入超過4億)。

“十一五”期間,近20個?。ㄖ陛犑?、自治區)陸續出臺了針對聽障兒童的救助政策。2011年,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創辦“中國聽障兒童服務網”,家長可以在線申請國家救助。

“十二五”時期,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聾兒康復的扶持力度,經費投入增加到19.7億元。截止2013年底,已累計有37萬聽障兒童得到不同程度康復。

政府之外,社會各界力量也加入到聽障兒童救助事業中。2005年,臺灣企業家王永慶與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合作,設立中國大陸地區首個人工耳蝸捐贈項目。2011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康寶萊(中國)保健品有限公司發起了“天使聽見愛”項目。

然而困難依然顯著。陜西省聾兒康復中心主任宋蕾認為,聽障兒童康復從80年代以來,一直以項目為主體,實行特惠政策,僅有20%的聽障兒童可以享受國家、省救助項目。要實現0-6歲殘疾兒童健康全覆蓋,還有一定距離。

中國殘聯2013年調查統計,中國只有50%的聽力殘疾兒童進入機構康復,機構康復后的孩子只有50%進入普幼或普小,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聽力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學習的比例高達90%。

此外,聽障兒童的聽力恢復還需要聽力師、康復教師、言語矯治師等專業人士?!豆鏁r報》2010年報道,我國聾兒康復從業教師不足8000人,每年畢業的聾兒康復從業教師不足1000人。一個語訓老師最多只能教4到6個孩子,許多聾兒因此無法得到科學的康復教育。

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劉愛姝等研究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聽力語言康復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政府投入不足、技術水平不高、社會認知不深。而在廣大農村地區,聽力障礙預防和康復專業知識仍然未能普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