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煙火背后

《蔡國強:九級浪》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人物:蔡國強、葛劍雄、任志強、李立偉等

大型裝置作品《九級浪》

 8月8日下午5時,隨著一聲巨響,上海黃浦江上空頓時煙霧彌漫,一場名為“白天焰火”的煙火行為藝術表演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外的江邊綻放。這是藝術家蔡國強的作品,也正式拉開了《九級浪》展覽的帷幕。

煙火綻放前一個小時,來自全國一百多家主流媒體踴躍地從四面八方聚在上海參加展覽新聞發布會,他們坐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大廳蔡國強的《九級浪》作品前,等待蔡國強的到來。

講故事的蔡國強

《九級浪》是件大型裝置作品,一艘巨型的飽經風霜的漁船上,老虎、熊貓、駱駝等99只仿真動物耷拉著腦袋,好像在時代的大風浪里暈了頭,情景有點像李安執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是受來自俄羅斯畫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同名油畫啟發—表現海難中濤天大浪蓋頂,人們迎著千鈞一發的危機前行。

在這個作品前舉辦新聞發布會,格調甚高。媒體被安排坐在作品前方的階梯上,整整15排,中間特意為攝影師留出一個空道。在一大群助手的簇擁下,蔡國強與該館館長龔彥出現在媒體面前。

蔡國強先生和龔彥館長

采訪過蔡國強的記者都知道,他曾說過要把媒體當朋友,因為“媒體搭建我與大眾之間的橋梁”。他接待媒體態度和氣,不耍大牌藝術家脾性,而每次活動的展覽新聞稿詳細豐富,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人沉浸其中,以至于有媒體人形容他是“記者的知音,超能說”。

比如,2013年11月蔡國強在澳洲昆士蘭美術館暨現代美術館的《歸去來兮》開幕當天的全球新聞發布會上,他率先以“今天來了很多中國媒體,以致我不敢亂說話”這句開場白緩解了傳統新聞發布會的肅冷氣氛。接下來,蔡國強說起了自己與昆士蘭美術館的淵源,其間笑點多多,記者會顯得非常熱鬧。

《九級浪》架設于黃浦江上

一如既往,在《九級浪》新聞發布會上,蔡國強強調了上海與他的淵源。他將自己2001年首次與上海政府打交道、為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創作的過程寫成故事發給媒體。他不忌諱談失敗,甚至多次提到這些笑中帶淚的故事:“2001年,我為美術館個展提出在黃浦江上炸一座伸向云朵的‘天梯’。策展人聯系了電視臺,想找他們合作,通過他們的力量實現。電視臺正好在為APEC晚會方案苦惱。因緣際會,我被‘送貨上門’……最要命的是紐約9·11發生!布什總統還來出席,但他的上空不能有飛行器。拉動‘天梯’上天的汽艇說沒就都沒了……我唯一安慰的是引進國外理念—至少把納稅人的錢用好,放一場漂亮的焰火吧。”

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的茨萬發現,聽他人講故事自然也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影響,故事還能操控我們的感覺,“我們不僅通過自己大腦講故事來了解自身,在聽他人講故事時還融進了別人的故事中,儼然把自己當成別人故事中的主人公。”

因此,當把自己形容為藝術展覽燙手山芋的蔡國強,講述成名路上的曲折故事時,更容易獲得觀眾共鳴。媒體通過筆頭,把這些故事傳遞給五湖四海的讀者,蔡國強的知名度也隨之飆升。

雨中的白天焰火

下午五點整,前來欣賞“白天焰火”煙火行為藝術表演的觀眾,擠滿了黃浦江專門搭建的平臺。除了許多媒體人士外,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香港M+美術館館長李立偉、上海外灘美術館的館長等文化藝術圈內人士都受邀前來。

從香港過來的李立偉一見到蔡國強,就來了個深深的擁抱,因為蔡國強要操縱煙火的程序,二人來不及多說一句話,只能在煙火過后的晚宴上相互寒暄。

無論是展覽抑或是戶外的煙火演出,因嚴格控制人數,觀眾必須持有門票才能進入。蔡國強家鄉泉州的官員受邀前來見證這個重要時刻,一下飛機就趕過來的他還沒來得及拿門票,還需要通過泉州的記者接洽,才能順利進入。

當天下著毛毛細雨,和觀眾一樣站在江邊的嘉賓也被雨水打濕。但所有人都非常體諒一個大型展覽前出現招待不周的細枝末節。當看到黃浦江中央停著一條由三條大船拼成的、裝滿煙火炸藥的長船,所有人都在期待并熱烈討論著,“一會將見到什么樣的景象?”

“整場白天焰火將大自然擬人化,分成挽歌、追憶、慰藉三幕。第一幕,壯烈的黑白煙花束、瀑布打開序幕,猶如送行的隊伍,誦敘人生如歌、悲欣交集的情懷。第二幕是對往事的回憶,以漫天斑斕的顏色煙霧回顧人生往事、歲月如梭,往復的滾滾煙花,激起萬千情誼和思緒;第三幕表現人們心中對生命所懷希望的溫暖。以漫天‘彩菊’、‘白菊’等高空煙彈開始,齊射短促有力,最后突然加速,打出滿天‘黃柳’,檸檬黃色激烈濃郁、歷久不息,在緩緩落下中結束。”蔡國強站在遠處,為觀眾耐心講解、一一答疑。

隨著一聲巨響,上海黃浦江上空頓時煙霧彌漫。煙火自船上升起劃過上空的8分鐘,一會營造出一幅黑白水墨畫,一會打出漫天花花草草,優雅靜美,觀眾紛紛拿起手機、相機拍攝,也有情侶在此情此景下擁抱起來。

蔡國強對現場宏大制作的把握,緣于他舞臺藝術專業出身的背景。在不少人看來,他善于利用“中國符號”或者東方文化元素。其實,無論是蔡國強,還是徐冰、黃永、谷文達等藝術家,在他們進入西方美術界之前,中國的文化身份對他們很重要。

從1993年開始,蔡國強就創作出《龍來了!》、《收租院》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作品。以《龍來了!》為例,他將像火箭的木箱懸掛在空中,在每筒的尾段加上一面小小的五星旗,還有扇葉輕輕地吹動,像火箭的動力,意思是指中國經濟開始迅猛起飛,對其它國家會是一個威脅嗎?這個作品讓他在西方走紅,滿足了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期待與想象。

有趣的是,當以這種中國身份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同后,蔡國強又開始在中國“販賣”自己的國際身份。2001年,蔡國強回到中國,設計APEC大型景觀焰火表演,之后他的藝術足跡正式涉及到國內,其中就包括中國人家喻戶曉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大腳印”。

這時,他的身份發生改變—他是作為一個在西方獲得成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回來的。對于身份的運用自如,使他能順利能將藝術與權力、資本結合起來,在各地頻繁舉辦展覽。據了解,2012年與杭州政府合作的“炸西湖”項目,當地花了幾百萬的費用請蔡國強圍繞杭州旅游景點來創作,最后蔡在畫布上炸出了西湖、錢塘江、雷峰塔等圖案。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