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流動的盛宴
單向空間花家地店開業
地點: 北京,尚8人文創意園
D座1層單向空間花家地店
人物: 許知遠、陳冠中、朱哲琴、劉瑜、張向東等
單向空間一層吧臺用1500本書組成的“read”。 李劭康/攝
7月20日,單向空間花家地店聚集了三百多人。這家店是單向空間旗艦店,而這一天,正是它的開業之日。在這個布滿爬山虎的昔日老圖書館里,陳冠中、朱哲琴、劉瑜及許多單向街的新知舊雨在一起進行著一場名為“逃離與歸來”的文學之夜活動。他們談論海明威,談論逃離與歸來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并且通過朗讀,來傳遞偉大文本之于自己的最深刻記憶。
這幾位嘉賓,從圓明園時期的“單向街書店”開始就一直和單向空間保有親密的聯系。這些年,他們又四散開去,在自己的領域繼續精進。這次“文學之夜”,對于他們每個人也是一次“歸來”。他們彼此談笑,以單向空間的名義,故友重逢。在燈光亮起的一刻,單向街的讀者和嘉賓融為一體。這交流是單向空間最熟悉的,空氣中流動著信任,就算久別也不會變得生疏。
單向空間凝結了一群這樣的作家、學者和知識人。也許是因為書的緣故,當他們來到這里,自然就熟絡了起來。書成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鑰匙,而閱讀的志趣則是開啟話題時最常見的交流。這些“文藝青年”在第一次見到單向街書店時,幾乎都說過一句話:這就是我想象中的書店!而9年之后,這里依然是他們想象中的樣子—單向空間的維度和每個人生命的維度一起拓寬,始終保持某種一致。
從詩人西川在單向街圓明園店的讀詩會開始算起,單向空間舉辦了600余場開放性免費沙龍,平均每場參加人數超過200人,總參加人次超過12萬。屬于單向空間的文化生態圈從那時生根,如今已建立得非常牢固。許知遠在《單向街的變與不變—從圓明園到花家地》中提及:“這家小書店的生命力比所有人想象得更持久、更富有韌性。這生命力不是來自它的創始人,而是來自這家書店自身形成的性格與氣質。每周末來此的作家、詩人、導演、建筑師、他們與他們的聽眾、純粹出于理想主義來此工作的店員、不斷涌來的志愿者……構成了‘單向街和他們的朋友們’,創造出了一種特定的歸屬感與凝聚力。”
在這些沙龍進行之后,單向空間開始嘗試“文學之夜”。“文學就該是生活的必需品。”布羅茨基說,“詩集要放在衛生間里,放在窗臺上,隨時隨地可取,它是日常生活的藥品。”與環節相對簡潔的講座或談話不同,文學之夜更注重整個氛圍的營造。一本書構建出的精神空間不僅僅可以在紙上閱讀,它可以、也應該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的共感體驗,來帶領“讀者”進入到文本魅力的獨特宇宙,被所有感官記憶,日后也會被所有感官喚起。文學需要以這樣的方式進入生活,自由,卻又有儀式感。這是單向空間團隊對“文學之夜”系列活動的闡述。
在主持人、佳士得亞洲區副總裁蔣璐陽的帶領下,所有來賓為單向空間新店開幕慶祝。 李劭康/攝
譬如這一晚的黛克瑞—一種由朗姆酒、刨冰、青檸調配的雞尾酒,選擇它是因為海明威最為鐘愛;開場的爵士樂演出是迷惘一代的時代之音;朗讀時配哥德堡變奏曲,也是因為巴赫之于海明威的意義。這些細致妥帖的設置,只為讓記憶復活,將每個參與者帶入屬于海明威的年代,也讓那些迷惘、逃離、回歸再度將人湮沒。
事實上,每個人在這樣的場景中激動或沉靜:在朗讀時,大家紛紛上臺,3G門戶總裁張向東讀起了《流動的盛宴》,他覺得自己再過幾年,說不定會像海明威懷念巴黎一樣懷念北京;公益人許楠讀起了《太陽照常升起》那雋永而迷惘的結尾;音樂人大畏讀到了《老人與?!分兴傅亩温?,讀完后,又即興來了一段Rap:“每一個字,都獻給這世界上每一個人”……而這時,朱哲琴就靜靜坐在地上,聆聽這些聲音。每個人都是這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構成。
陳冠中說:“我每次來單向街都很羨慕,都想到1975年我們在香港開二樓書店。為什么單向街感覺好?它有神,有魅力。雖然是我們將它魅化,但是香港的書店沒有一家讓你會去這么做。”劉瑜說:“單向街創造了一個奇跡,在沙漠上開出一朵花。”朱哲琴說:“單向街真的是一流的書店,不信你看他們的洗手間。”大家都笑了。
確實,在單向空間,沒有一個細節被忽略。由1500本書拼出的吧臺引導著人們閱讀這個世界;每一杯咖啡都由經過嚴格挑選的咖啡豆精制而成;還有那些將美味與健康精心搭配的餐食。這里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書店或咖啡館,單向空間花家地店二層的空間在當日也進行著攝影師高遠的攝影展。這個展覽更說明,一個真正的“藝術空間”正在這里形成自己的風格。9年之后,這家曾經以書和沙龍打下根基的書店開始強調多元化與多功能性,這樣的創新與設想,將為“單向空間”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主持人《藝術新聞/中文版》主編葉瀅、嘉賓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藝術家朱哲琴、學者劉瑜和作家陳冠中在進行對談。 煬子/攝
沒人知道這家書店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生命力。9年前,剛剛辭職的許知遠無所事事,于是就開了這家書店,他說這是“出于一時之興”。這9年,單向街搬了幾次家,從圓明園到愛琴海再到大悅城,但沒有人遺忘它。所以到了今天,當單向空間的第三家店正式開業時,許知遠又想起梅特林克筆下的“非凡的普通人”—“在星期日不去酒店喝個醉,卻安靜地待在他的蘋果樹下讀書的農民;厭棄跑馬場的紛擾喧囂卻去看一場高尚的戲或者只度過一個寧靜的午后的小市民;不去街上唱粗俗的歌或哼些無聊的曲子,卻走向田間或者到城墻上看日落的工人。他們全都把一塊無名的,無意識的,可是決不是不重要的柴薪投進人類的大火之中。”
正是這些人,成了“單向街的朋友們”,他們和創辦人一起推動著單向空間創造無法想象的未來。每個到場者在這一刻都成為一場奇妙旅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就如一場流動的盛宴延綿不絕,在燈光暗下時,新的故事又即將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