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再造故鄉 夢想不只很美
他們不是傳統的農夫,也不是純粹的農業從業者,他們更多是做農業價值的提升者,農業轉型的思想提供者,他們甚至找不出一個漢語名詞來形容自己的身份定位。
他們不是傳統的農夫,也不是純粹的農業從業者,他們更多是做農業價值的提升者,農業轉型的思想提供者,他們甚至找不出一個漢語名詞來形容自己的身份定位。
“我們這一代人,每天沉溺在微信朋友圈里,人人都會產生一種幻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似乎很容易。不過,這種連接僅僅依賴點贊和評論來維持,人與人之間無法形成價值觀的共同體。”維吉達尼良心農戶創始人劉敬文在自己的文章里曾這樣反思。
劉敬文以自己和同好的行動,在慢慢改變這個現實。2014年9月10日,上海證大喜馬拉雅中心,四個腳上沾泥的年輕男人,以F4的名義,帶來一場非同尋常的真人秀—他們結合民謠歌唱,向這個時代發出他們的倡議:讓“再造故鄉”成為生活方式的一種選項。他們從鄉村出發,從世界回來,使命就是:為生產者謀尊嚴,為消費者謀安心。他們是劉敬文、火山村荔枝創始人陳統奎、鄉土鄉親創始人趙翼和新農堂創始人鐘文彬。
追隨我心,再造故鄉
Farmer 4出發的原點,就是連接,四個分別在深圳、上海、北京和杭州創業的青年,不僅連接彼此,還公開站出來,號召這個時代來關心陽光、雨水、泥土和鄉村。顯然他們和上一代F4的花美男形象相去甚遠,也許這輩子也沒機會站在機場書店的熒屏上侃侃而談“如何成功”,然而這四個經歷迥異、殊途同歸的年輕人,卻打定了主意,要用這個看似荒誕的方法,大聲提出他們的疑問和探索:中國農業的價值是什么?我們能為它做點什么?這個組合的全名是Farmer4,加起來120多歲的男人們商討半天,得出這樣的一個定義:他們是一個價值觀的共同體,都剛30歲出頭,都在農業里創業,不愿意沿著人生慣性的軌道滑行,試圖活出不一樣的精彩,追隨我心,敢于行動。他們的共同愿景是—播種中國,再造故鄉。
劉敬文 維吉達尼良心農戶創始人,試圖用社會化媒體和電子商務,以食物為媒介,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新疆。
劉敬文,做了8年媒體,突然在30歲那年選擇到NGO去工作,又突然跑到了喀什,在很多人覺得“危機四伏”的南疆鄉村帶著團隊探訪維吾爾農戶。沒有任何商業經驗,壯著膽子挑頭創辦了“維吉達尼”品牌,通過農民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并且通過社會化營銷把農產品賣出去,一句說到做到的“良心農戶,有信仰的干果”籠絡了無數消費者。
陳統奎 火山村荔枝創始人,一個“從村落出發,從世界回來”的半農半社會企業家,曾發起舉辦全國返鄉論壇。
陳統奎,本來應當是一位優秀的特稿作者,可現在滿嘴都是社區營造、返鄉創業和社會企業。他被來自臺灣和日本的返鄉潮流點亮了。在這股潮流里,年輕人不再為成功學和各種雞湯所蠱惑,不再只面向都市,而是回頭看看自己的故鄉,看看自己能夠為故鄉做點什么。陳統奎在家鄉海南創辦返鄉青年論壇,從默默無聞的民間聚會,到得到省委書記的贊許,他說自己心里就是有一座小火山,2014年他創立“火山村荔枝”品牌,把家鄉的自然農法荔枝宅配進千家萬戶。
趙翼 鄉土鄉親創始人。關心制度創新,深信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食物都應該透明溯源。
趙翼,他是Farmer4里面唯一一位有農業專業背景的。10年前,他作為中國農業大學學生社團“農村發展研究會”的會長,帶著34位同學“呼哧呼哧”地在田里地頭給農民編寫科普書籍,這部叢書的名字就叫《鄉土鄉親》。后來他們因此“神奇”地得到時任總理溫家寶的贊許,趙翼也成為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在山西看望一位老勞模的時候,他看到各種表彰放在陳列室里,不禁問自己:日復一日重復昨天的榮譽和故事,有意義嗎?大學畢業前夕他選擇了肄業,因為“那樣可以斷了自己當公務員的后路”。創業,失敗,再創業,幾經周折,趙翼創立“鄉土鄉親”品牌,把海峽兩岸最干凈的好茶葉賣火了。
鐘文彬 新農堂、品牌農業自媒體創始人,自稱農業圈里的“羅輯思維”。用互聯網連接農人,用一粒微塵的吸引力凝結雨露,促成強強合作,讓良幣驅逐劣幣。
鐘文彬,當年考上的是公安大學,半年后退了學,重新備考100天,又考上了浙江大學廣告專業。畢業后他沒有去4A廣告公司拼Idea,也沒有到房產公司寫神文案掙快錢,而是選擇了為農業企業做市場服務。如今,他的自媒體“品牌農業”微信號稱為“農業領域的羅輯思維”,他創立“新農堂”品牌,變成了新農業企業家的學習交流平臺。
“那一晚,我們已經沉浸在一種暖暖的興奮當中”
趙翼在北京,陳統奎在上海,鐘文彬在杭州,劉敬文在深圳,是什么因緣促成Farmer 4呢?
最早的因緣發生在1998年。中央電視臺《第二起跑線》欄目全國有獎征文,正在海南鄉村青春躁動偶爾打群架的陳統奎寫了一篇文章應征;隔一條瓊州海峽,劉敬文也在家鄉雷州半島小縣城湛江,每天逃課踢球看小說,也一時沖動寫了一篇文章應征,兩人同時獲獎。這次征文改變了兩個人的生活軌跡,陳統奎被保送到高中,劉敬文開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013年,劉敬文到上海同濟大學參加一個活動,他突然想起微博上似乎有一位叫陳統奎的跟他一樣在做農業的事情,于是發私信聯系,沒想到陳統奎就在旁邊辦公!倆人在會場外一見如故,“老朋友”15年后又被命運神奇地拴在了一起。從返鄉青年、社區營造,到社會化營銷,聊得不亦樂乎。
那一天,陳統奎和劉敬文聊到了趙翼,后來又有一位朋友跟劉敬文介紹趙翼。不久后,劉敬文來到“久聞大名”的鄉土鄉親辦公室,在戶外,與趙翼曬著太陽,大談農產品的品質控制和社會化營銷。趙翼是一個特別直接的人,擅長做減法,鄉土鄉親在透明溯源的品控體系建設上確實比別的品牌領先不少,劉敬文從心底里為他點贊。
認識鐘文彬則是因為“品牌農業”微信號。作為一個賣著農產品的媒體人,劉敬文其實非常抵觸所謂“農業思想干貨”,這些干貨在他看來99%都是假貨,可是品牌農業給了他一個挺好的印象,因為鐘文彬能夠讓人感覺到他確實熱愛農業,并沒有去宣稱這些干貨能夠讓人如何如何,而是希望新農人形成一個社群,抱團發展,產業協同。
2014年6月,“四大天王”第一次聚會,就在鐘文彬的新農堂北京活動,劉敬文、陳統奎和趙翼作為嘉賓被鐘文彬邀請去做分享。此前,劉敬文就在微信里跟陳統奎說,咱四個人應該聯合為行業做點事情。在新農堂現場,這四個人似乎一拍即合,每一個上場,下面三人都在使勁鼓掌,像隊友一樣。后來討論環節,鐘文彬主持,其他三人參與互動,陳統奎當即宣布,接下來四個人要組建Farmer4,要用文創思維來開創農業的一片天。分享會當晚,四個年輕人先是在雕刻時光咖啡館聊到別人清場,接著跑到對面的麥當勞,點一杯可樂接著聊。“那一晚,我們已經沉浸在一種暖暖的興奮當中。”劉敬文如是說。
用新的眼光去想象和發展農業產業
“我們四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小火山,它的名字叫‘再造故鄉’,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至少開始思考這個理念,反思自己跟故鄉、土地、種子和雨水的關系。我們倡導大家‘從鄉村出發,從世界回來’,我們的生命根源在鄉村,我們需要把我們在世界上所收獲的露水,反哺如今干涸的鄉村。”這是劉敬文的答案,也是出發點。
趙翼則是這樣解釋自己的初衷:“我們想打破人們對農人和農業的偏見。Farmer4的成立在農業戶口即將被取消的背景下顯得特別有意思,三農問題每年都是國務院的一號文件,可是,鄉村的沒落凋敞并沒有停止,人們對農人和農業的偏見仍無處不在。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食物都應該透明溯源。希望讓那些守拙求真,把產品當成自己作品的農作藝術家,可以被更多人看見,重塑Farmer的職業榮耀,吸引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再造故鄉。我們要讓這個行業因為我們的行動改變那么一點點。”
陳統奎有新的解讀,他希望Farmer 4站臺帶給這個時代一種新思維:“讓我們一起把健康消費的理念傳播得更廣,讓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越來越多關注安全食材對提升生活品質的作用,在做自己的同時,貢獻于社會。”陳統奎希望透過連接都市消費者,推動中國農業進入價值鏈提升的新階段,引領人們用新的眼光去發展農業產業。
“新農堂是為新農人輸出‘新思維、新方法、新價值觀’的地方,目標是幫助新農人改變思想的同時抱團發展。畢竟,如今的新農業力量還很弱小,每一個新農人都像是一個孤島,每個人都找不到方向。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座燈塔作為方向參照,就需要有股力量讓大家抱團取暖。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鐘文彬成立新農人組織的夢想,對他來說Farmer 4是新農人中的代表,能給行業帶來很強的引領作用。
當劉敬文第一次在微信里發布Farmer 4上海首秀的消息時,他的朋友圈被刷爆了,大家都覺得這是在搞笑,沒想到他們是真戲真唱,有板有眼。更有意思的是,熟悉他們的人這樣說:“趙翼肄業,文彬公安大學退學,統奎大學沒拿到學位證,劉敬文數學沒及格過,這四朵奇葩去搞真人秀,讓學霸們去買票觀看,這不是開玩笑嗎?”
事實上,在任何一個領域,一個顛覆性的事情發生時,必將經歷質疑和反對,但只要是對的事情,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