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萬達轉舵
◆ 2000年房地產市場勢頭正旺,全國商品房屋銷售面積近1.9億平米,是1997年的2倍。萬達在銀根緊縮的1997年就是少數全國性房企之一,此時趁勢而上,是當仁不讓的選擇。
◆ 2000年5月,王健林決定轉型做商業地產,公司內部首先炸開了鍋。“我們本身做住宅做得很好,也很賺錢,品牌做得也不錯。在這個時候你搞什么商業地產呢?”
2000年1月9日,全國地產業沒有大事發生。在這一天,中國足壇的一個小變更卻如同蝴蝶扇動翅膀,空氣中悄然傳遞著顫動,最終催發了中國地產業世紀轉折的颶風。
變更發生在遼寧大連,這里的男子職業足球俱樂部更名易主,隊名中“萬達”兩個字被抹去。
6年前,萬達集團入主大連足球俱樂部。在6個賽季里,奪取4次甲A聯賽冠軍,至今還保持著聯賽連續55場不敗的紀錄。萬達因足球揚名全國時,不僅穩坐大連房地產市場,而且成為首批進軍全國的房地產企業。
萬達集團告別足球,卻意味著它將失去頭頂上最大的光環。而這僅僅是萬達涅槃的開始。誰都不會料到,這家正在全國開疆拓土的住宅企業,會在6個月之后突然轉型,專攻被業界視為歧途的商業地產。
1989-年,萬達進行大連市西崗區北京街舊城改造。北-京街小區開發使萬達集團掘到第一桶金(萬達供圖)
1993-年,萬達集團開發的新開路小區創造了當年全-國舊城改造一次性動遷居民人數之最(萬達供圖)
1998-年始,萬達到成都、長春等多個城市開發(萬達供圖)
萬達集團-1991-年開發的民政街小區成為東北歷史上-第一個工程質量全優小區(萬達供圖)
房市隱憂 不玩足球,就全力開發房地產?王健林并不是這么想的。
退出足壇后,萬達集團的新動向備受猜測。
全力開發房地產是不錯的選擇。2000年,房地產市場勢頭正旺,兩年前的利好政策已經轉化成市場紅利。2000年,全國商品房屋銷售面積近1.9億平米,是1997年的2倍。
論資歷,萬達在這一領域耕耘已久,自然當仁不讓。
萬達集團做舊城改造項目起家,199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當年已占大連房地產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年收入接近20億。隨之而來的1993年,房地產市場受到大規模清理整頓,蕭條之際萬達卻逆勢而上,走出大連,去廣東開發房地產。
萬達到廣州談好了項目,去注冊公司。工商局不給注冊:“你是東北公司,怎么可以到這里注冊?跨區域沒有這個先例,還不能注冊。”萬達找到當時的一家華僑房地產公司,以每年一百多萬的投入注冊了分公司,權責自負。當時開發房地產要有計劃指標,萬達沒有,只能找國有房地產公司借,“就把這個事情做起來了”。
在行業的寒冬期,萬達仍抱定信念苦苦堅持。1996年6月,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住房建設可以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消費熱點。1997年9月,“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被寫進黨的十五大報告。1997年底,在銀根仍然收緊的情況下,萬達開始大規??鐓^域發展,從此真正走向全國,成為少數全國性房企之一。
房地產行業全面復蘇,萬達似乎也厲兵秣馬。
在2000年1月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王健林說:“去年萬達集團的業務擴展到9個城市,而今年房地產的開發量是去年的4倍。”2000年3月,萬達在長春推出首個樓盤長春明珠。萬達雖是進入長春的第一家外地房地產公司,卻反客為主,長春明珠尚未開盤就創下了消費者徹夜排隊、瘋狂認購,兩天賣出612套住房的驚人紀錄。由于誠信銷售,當月,大連市政府專門下發文件,號召大連市建設系統向萬達集團學習,市級以上的政府發一份文件號召向一家房地產企業學習,至今也僅此一例。
然而,順風順水的王健林對這個行業十分憂慮。
他發現,房地產在任何國度里興旺時間都沒有超過50年的,住房市場一旦成熟或者滿足絕大多數需求就衰落了。“這個行業不是一個百年的行業,全世界都是如此。”
2000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完成額增長21%,聯想、海爾、紅塔等“新面孔”都在進入房地產行業。牛市之下,眾多企業爭著從中分一杯羹,商品房質量泥沙俱下。2000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廣州的市民們在天河宏城廣場爭搶話筒,說得最多的是房產投訴。劉女士攥著一張照片,那是她在江燕路某花園購買的商品房,建筑外墻的瓷磚竟然大片脫落,露出空洞的墻體。
據國研中心的統計數據,這波1998年以來的兩位數快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04年。萬達意識到房地產泡沫的產生。“土地就這么多,經不起每年這么大量地開發。”建房子、賣房子的模式終究難以持久。
撤離“客場” 多元發展也不是路子,完全跳出地產這行,萬達什么也干不了。
王健林憂慮房地產未來的同時,也徹底放棄了多元戰略。2000年,萬達撤離各個小“戰場”。
萬達董事會在2000年決定,從原有多元化模式收縮,集中資源發展房地產業務,走“地產專業化路線”。兩年后,萬達的制造業等多元業務全部出售,標志著相關嘗試的告終。
跨界經營曾是王健林寄予厚望的陣地。
1994年前后,為了能夠獲得較為穩定的收益,萬達集團決定由住宅開發轉向多元經營,“萬達做了很多行業,我們搞過酒業、搞過酒店、搞過外貿”。
幾經嘗試,萬達與外資企業聯合搞起了制造業。1998年,萬達合資開辦電梯廠。投產兩年,效益呈幾何式翻番,作為第二大股東的萬達野心勃勃:“目標也是三年內進入全國前三名。”
當時也是大連萬達足球隊的巔峰期,球隊挑落日韓對手,殺進亞洲賽場決賽,令中國球迷振奮不已。憑借足球盛名,萬達的跨界出擊風頭正勁。“投資了消費品生產,爭取每年達到2億-3億的銷售額。除此之外,我們還投產了一個藥業公司,生產的是獲得專利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生物制藥。最近萬達還成立了網絡公司,力求在高科技領域內有所發展。”
做地產起家的萬達來到“客場”作戰,水土不服。
這些產業關聯性小、行業跨度大,萬達“搞了這么幾個工廠,后來覺得這也不是路子”。除了和外資企業聯合的制造業外,其他產業“幾乎不賺錢”。
跨界產業也不適合萬達單一的人才結構,王健林認為這條路不能再走下去了。“我們當時的結構全是搞地產的。要是全部去做零售,或者做醫藥,這也是可以尋找到長期穩定的現金流,但是意味著我們所有這一撥人全都被淘汰。”
一些萬達老員工仍然記得2000年的產業轉型。當時萬達超市在大連已經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經營良好,原計劃再多開一些分店,停掉超市就意味著停掉大量的現金流,之前付出的辛苦努力也付之東流。許多老員工想不通。
王健林頂住壓力,告訴大家:中國的零售業遠遠不能和發達國家相比,隨著WTO的到來,本土的零售業將受到強有力的沖擊,長痛不如短痛,趁著形勢不錯及時撤出,將所有精力投入到一個穩定長期的領域中去,才是企業最終的發展之路。
“遵義會議” 王健林最終決定做商業地產,沒有人理解他,這條路太難走了。
萬達到底要干什么?王健林的答案是轉型做商業地產。
從公開資料上看,王健林執意轉型,可能來自一件“小事”,最終觸動了王的反思。
作為民營企業,當時萬達的職工沒有社會保障,一旦生病只能靠自己或單位負擔,恰好那兩年萬達連出了兩個重病號,一個癌癥,要打很貴的針,一個肝病,要到北京換肝,“一個人就干掉我將近200萬醫藥費。”對王健林來說,當年那200萬并非無足輕重,雖然也有人跟他說其實不用負擔這么多,但以王的脾氣和性格,他不會坐視不管。
錢花出去了,王健林開會的時候跟大家交流:人吃五谷雜糧,都有身體不好的時候。我們老是這么干住宅項目,賺了一點錢,又投入到項目上面去了。也沒有自己穩定的現金流,這樣你們將來難有長遠的依靠,所以我們得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
“大家一起討論,開了幾天會,決定做收租物業,就是現在所說的商業地產。”11年之后,王健林在大連高級經理學院演講時講道。
當時,公司內部首先炸開了鍋。“在2000年,我們又不懂商業,什么叫商業地產?”一位老員工回憶,“我們本身做住宅做得很好,也很賺錢,品牌做得也不錯。在這個時候你搞什么商業地產呢?”
2000年,萬達躋身全國房地產百強企業。集團上下興奮之時,董事長的思路來了個大轉彎。
大部分人意見很大,認為做商業地產很難,對企業發展而言,利潤空間不大。
5月17日,大連萬達大廈,員工們爭論了三天三夜。
討論到最后,贊成者只有王健林一個,其他人都反對:一下子做商業地產,誰來設計?不懂建造,也不懂招商,那意味著我們過去的生產流程全部要再造。
“大家反對不是說反對我這個決定,反對個人,主要是對未來的一種不確定性,或者一種恐懼,覺得做這個有一定風險。”王健林說。
萬達三天的大會開到最后,王健林力排眾議,下定決心成立了商業管理公司和住宅開發公司,萬達并行的兩大管理公司。
這次大會事后被萬達稱為“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一個月后,萬達的房地產開發被作為典型向全國推廣。建設部、中消協、經濟日報等六家單位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千人大會,專門推介萬達的三項承諾經驗。這是建設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推介一個房地產企業的典型,到現在也無二家。對任何一個房地產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刺激。
然而王健林沒有徘徊,商業地產開了弓,就沒有回頭箭。
開弓之箭 王健林認為這種選擇不是賭博,而是對企業發展的一種前瞻性的分析和戰略決策。
從2000年開始,萬達開始做商業地產。“不懂,什么也不懂。既不懂商業,資金也缺少。人才?國內沒有這方面人才。就這樣開始做商業地產。”一位老員工說。
在地產圈里,同行們對商業地產避之不及。2000年,王府井百貨由于成都項目的挫折,不再涉足商業地產開發,在全國的發展重返租賃經營的老路。2000年前后,萬科也轉讓旗下的百貨股份,徹底成為專業化的住宅開發商。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預警:商業地產項目很難取得較高比例和長期的融資支持,如果搞出租型商業地產而自身沒有資金實力,則必死無疑;如果搞出售型商業地產,則會遇到經營管理上的致命麻煩。
1993年中國曾出現一輪辦公物業的建設熱潮,萬科也趁勢而入,它在鞍山開建的東源大廈,這個后來當地的地標性建筑,一度幾乎淪為爛尾樓,債務到2001年才還清。萬科在它的大本營深圳,也遭遇了寫字樓滑鐵盧。1993年,王石想建深圳第一高樓海神大廈,51層,180米,超過國貿大廈和正在建設的地王大廈。結果,和東源大廈一起,這個項目也險些拖垮了剛剛起步的萬科。
“萬科的教訓之一是,不要輕易上高層項目,否則不是紀念碑、里程碑,而是墓碑。”王石在自傳中曾這樣評價。
對此,王健林的心態完全相反。“為什么這么多有實力的企業都不去做商業地產,主要是因為商業地產很復雜,我總結為五難:定位難,規劃難,招商難,管理難,資金難。”王健林有一個比喻,做住宅開發是小學生,做商業地產是大學生,“但正是因為商業地產難做,所以真正的競爭對手也少,競爭對手少,利潤就可以拿得多一點。”
王健林認為這種選擇不是賭博,而是對企業發展的一種前瞻性的分析和戰略決策。他說:“2000年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化已經初露端倪了。中國的城市化其實就從1993年開始的。1993年鄧小平南巡之前,中國的改革主要是圍繞農村在進行的。就是從南巡做一個標志轉為城市改革,而且城市化進程也急速地擴張。差不多中國城市化高速擴張已經有個五六年了。國外叫零售業不動產,我們叫商業地產,是中國將來順應中國城市化的方向,而且是順應社會需求的非常好的一個產品。”
昆明西山萬達廣場是萬達第100 座商業地產,這艘商業地產航母, 14 年前就奠基了。(萬達供圖)
14年的時間證明了王健林的話并非虛言。從首個第一代萬達廣場——長春重慶路萬達廣場開業至今,已有100家商業地產遍地開花,成為當地的城市中心。2014年10月31日,昆明西山萬達廣場將盛大開業,成為第100座萬達廣場。
這百座萬達廣場亦在不斷嬗變之中,目前已經歷了四代變化。
萬達進入商業地產領域之后,第一批六個店分布在長春、長沙、南昌等城市的核心商圈。模式就是一棟樓,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業態分層布局,地下是停車場,一樓是分割銷售的小店鋪,二、三樓是超市,四樓是電影城。
第二代產品叫商業組合店,項目面積大了,達到10萬-15萬平方米;業態也多了,有百貨、超市、影院等五六個主力店,但沒有室內步行街,且除了商業之外沒有文化、娛樂、體育、酒店等別的業態。
第三代則迅速改進了產品形態,項目的中心是一條室內步行街,幾個大主力店圍繞室內步行街布局。步行街的每一層都通往各主力店,在任何一個平面或立體上顧客都可以到達任何商店。平面立體形成互動,這就是萬達在商業中心設計上的創新。而萬達商業地產第三代的靈魂,就是這條室內步行街。
2014年8月22日,萬達集團創新的新一代核心產品——萬達茂首個項目在南寧開工。南寧萬達茂占地面積4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58萬平方米,總投資150億元,計劃2017年開業。
萬達茂是萬達集團在世界首創的大型室內文化、旅游、商業綜合體。所有項目完全室內,一年365天娛樂全天候,徹底解決天氣對娛樂項目的影響。萬達集團計劃今年在全國主要城市開工3-4個萬達茂,每個萬達茂都結合當地文化進行創作,項目各具特色,內容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