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不見了,市場驚呆了獐子島自導自演“圈?!贝髴?
“二十年不遇的冷水團”背后,不是概率上的“黑天鵝”,而是上市公司獐子島的“圈海經”:利用會計準則相關規定中的漏洞,加上投資者慣性思維里的邏輯盲點,獐子島一手伸向金融機構,一手伸向資本市場,把“圈?!弊兂闪艘还P“超級生意”。
責任編輯:舒眉 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4年11月3日,大連獐子島,海面上正在作業的漁船。
“二十年不遇的冷水團”背后,不是概率上的“黑天鵝”,而是上市公司獐子島的“圈海經”:利用會計準則相關規定中的漏洞,加上投資者慣性思維里的邏輯盲點,獐子島一手伸向金融機構,一手伸向資本市場,把“圈海”變成了一筆“超級生意”。
分析師們“驚呆了”
2014年10月30日晚間,上市公司獐子島(002069.SZ)在如期披露三季報的同時,發布公告稱:因為北黃海遭遇異常冷水團,公司105.64萬畝海洋牧場遭遇滅頂之災,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盈利變為虧損約8.12億元。
消息發布當晚,中國證券網便在相關報道中引述一位長期跟蹤獐子島的行業分析師的說法,“今晚農業分析師都在討論這個事情,我們也都驚呆了。”
獐子島的主要產品為蝦夷扇貝,30日晚,獐子島發布了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會議紀要在內的多篇公告釋疑,并于次日組織了網上專項說明會,但同樣被“驚呆了”的投資者們仍然不依不饒地要求“提供死亡扇貝尸體”作為證明。
對此公司董事長吳厚剛表示,公司已對相關海域進行了存量調查、會計師監盤,“不存在欺騙”,并表示歡迎投資者前往公司調研。
而在其后前往獐子島展開“尋貝之旅”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報道,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扇貝撒苗“比往年略少”,但對于突然絕收的原因,從海洋養殖專家到上市公司審計會計師,依然無人能夠說清。
對于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前夕還在“強烈推薦”的行業分析師們而言,“二十年不遇的冷水團”似乎是這場投資“滑鐵盧”最容易接受的解釋:除了概率上的“黑天鵝”,很難解釋包括諸多知名券商和社保、保險等風格穩健的機構投資者,會共同踏入這個莫名其妙的財務“陷阱”。
然而依然有更多的投資者和市場人士對這場過于離奇的“滅頂之災”提出質疑:多家媒體現場調查時發現,在獐子島附近的養殖戶們從未聽說“冷水團”之事;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董雙林則表示,冷水團“并不能解釋清楚蝦夷扇貝死亡的直接原因”。
與此同時,離奇絕收背后的財務處理流程也引發了業界關注,財務專家馬靖昊表示,對于獐子島的魚蝦扇貝等產品,由于無法準確核實真實數據,因此只能通過前期投入的真實性來估算存貨。同時審計機構應出具保留意見,以客觀說明審計機構“搞不清楚”真實存貨。
而在此前多年的審計報告中,審計機構都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更大的質疑則來自投資機構內的研究人士:早在2012年7月,深圳上善若水投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岳大攀便在財新網發表專欄文章,直指獐子島可能是“又一個藍田股份”。
岳大攀在文章中分析了獐子島最大的資產——存貨中的“消耗性生物資產”——在2012年前后的不合理變化,以及公司近年超常舉債、高管離職等反?,F象,明確提出“有九成把握”認為獐子島大股東涉嫌長期占有上市公司資金,并將相應占款計入“存貨”導致存貨畸高。
對于文章中的指控,上市公司從未做出正面回應。而在此次巨虧爆發后,這篇文章再度成為網絡轉載的熱帖。但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文中大量的專業術語如“消耗性生物資產”、“利息支出資本化為存貨”依然難以理解,因此也不容易看明白文中所指控的實質內容。
為此,南方周末記者梳理了獐子島自2006年上市以來的所有年報和招股說明書,意外地發現:上市公司獐子島多年所經營的,并非常規所理解的海產養殖,或財務專家所質疑的“圈地蓋樓”,而是“圈海”生意。
2013年10月27日,大連,獐子島漁業工人向海洋牧場播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