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改革僵局求解寄望危機驅動改革,食品安全早晚要出事?
對基層地方政府而言,短痛是,如果不搞市場局模式,改革就會無限期地拖延;長痛是搞了市場局,就會出現食藥監管弱化、專業性不夠等問題。一些地方政府想先治標,后治本。先合并,然后再解決專業性問題。
責任編輯:蔣昕捷 實習生 楊國要 李雅娟 鐘煜豪
從左到右,從上倒下,依次是高秦偉、劉鵬、許伏新、賀瀾起、林南(化名)以及楊國超
高秦偉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教授
劉 鵬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許伏新 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主任
賀瀾起 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
林 南 某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干部
楊國超 荷蘭皇家菲仕蘭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
食藥監管責任層層下放,最后壓到基層?;鶎由抖既?,看上去改革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改革執行者甚至盼著食品安全出大事,用危機驅動改革。
對基層地方政府而言,短痛是,如果不搞市場局模式,改革就會無限期地拖延;長痛是搞了市場局,就會出現食藥監管弱化、專業性不夠等問題。一些地方政府想先治標,后治本。先合并,然后再解決專業性問題。
“一些地方機構改革進展緩慢、力量配備不足,個別地方監管工作出現斷檔脫節,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加大、問題時有發生。”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開宗明義地表明中央政府對于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的擔憂。
文出有因。一年多來,各地食藥改革進展不一、改革模式五花八門,基層監管力量薄弱問題非但沒能解決,一些地方還出現了監管真空,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出。
特別是2014年以來,一些省市開始推行工商、質監、食藥“三合一”的市場局模式,這導致更多的地區陷入等待和觀望,全國近一半的基層政府尚未完成食藥改革。甚至連一些已經完成食藥改革的也想參照市場局模式推倒重來。
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改革執行者存在“等出事”的心理,希望通過食品安全事件等社會危機驅動改革。
為此,人們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反思,究竟什么才是適合當下最佳的監管模式?食藥監管究竟該全覆蓋還是專業化?在改革陷入僵局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什么?
2014年11月1日,南方周末第六期健言沙龍以“食藥改革何去何從”為主題,邀請來自官產學媒的二十多位業內人士,各抒己見,他們中不乏基層改革親歷者,也包括被監管的企業。本文特選取不同領域的6位人士的觀點,以對話形式呈現,以饗讀者。
改革進程緩慢,監管力不從心
南方周末:改革目前出現了什么問題?
許伏新:安徽縣區全部搞三合一,但監管人員嚴重不足。過去最小的縣食藥局行政事業編制也有二十多人,現在成立市場局,一般食品藥品只設兩個股,每個股2-4人。鄉鎮市場監管所就是原來的工商所,沒有增加人員,只是增加了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