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匯】醉沙 在巴丹吉林沙漠縱情詩酒

誰對星空下的吟詠急不可待?誰在品詩品酒中歌舞不已?又是誰在湖邊粗簡的屋舍旁流連忘返?一群愛好詩書、喜歡沙漠越野的社會精英,和一群文化名流,組成大漠“遠征隊”,從甘肅張掖直插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共赴一個名為“詩意之行—巴丹吉林沙漠星空夜”的戶外之約。

誰對星空下的吟詠急不可待?誰在品詩品酒中歌舞不已?又是誰在湖邊粗簡的屋舍旁流連忘返?一群愛好詩書、喜歡沙漠越野的社會精英,和一群文化名流,組成大漠“遠征隊”,從甘肅張掖直插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共赴一個名為“詩意之行—巴丹吉林沙漠星空夜”的戶外之約。

“在唐朝,一個人將萬卷書讀破,將萬里路走完/帶著素娥、翠仙和小蠻來到了塞外/他在詩歌中出現、在愛情中出現,比在歷史上出現更有種”。

以書寫《河西走廊抒情》獲得2013年魯迅文化獎的李亞偉于9月10日深夜,從蘭州驅車,來到河西走廊的豐饒之地—張掖。和他相伴而行的是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謝有順,詩人雷平陽、默默、趙野,畫家關晶晶等。

詩人潘洗塵、古馬在張掖等著他們。這一夜,大酒伺候??途釉颇系呐讼磯m、默默、趙野和云南土著雷平陽,是李亞偉的老朋友。李亞偉以《中文系》、潘洗塵以《六月,我們看海去》、默默以“撒嬌”詩派、趙野以推動“第三代人”詩歌運動爆紅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們在當年全國詩社大串聯上認識,熟悉彼此的“氣味”。最近幾年,李亞偉喜歡云游云南,與這些云南的異鄉知己,喝酒、斗茶,讀詩,互相埋汰,忘掉少年的虛浮與名利,開始享受俗世的逍遙。

雷平陽書寫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詩歌,被譽為新邊塞詩人。從西南邊塞云南,這一次,他也直撲風煙塞北。在中國第三大沙漠—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雷平陽與朋友們一起把酒行吟。而張掖,是他們塞外行的第一站。“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群杰出詩人在大漠里把酒歡歌。浩瀚星空下,為無名的山河命名,為沉默的風景頌歌。他們沉醉于風景,他們成為風景。

在星空下的沙漠里誦詩,在很多詩人看來,是一件非常有創意的事情。

在張掖,遺忘荒涼

-----------------------------

由張掖進入巴丹吉林沙漠,四小時車程,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兩個有趣的生命景觀,一面是綠樹環繞,瓜果飄香,一面是沙海無垠,生命寂寥。

-----------------------------

“有人問我,見過騎著駱駝上學的學生嗎?說實話,沒見過,倒是見過開著路虎放羊的。”9月9日下午2點30分,第一批參加由中國平安VIP俱樂部主辦,南方報業精英雜志協辦,貴州茅臺酒集團獨家支持的“詩意之行—巴丹吉林沙漠星空夜”活動的嘉賓,甫一抵達塞上江南—甘肅張掖,就被當地領隊搞笑的段子逗樂。歡笑之時,每個嘉賓驚喜地領到了一束主辦方敬送的當地盛產的鮮花,第一份塞外的詩意油然而生。

“我內心的家鄉,不是東北某地,而是借居于松花江畔松嫩平原上的一個百余戶人口的小村子。而我真正意義上的故鄉,就只有這處占地不到兩畝卻親人滿堂、果蔬滿園、花香滿徑、狗兒滿地的宅院。”8月23日,潘洗塵從云南回到故鄉。余暉中的家園—院內,狗在嬉戲;門前,是父母春天種下的花草與瓜果;越過這一小片花海,是一大片蔚為壯觀的稻田。就是這片稻田,曾給他靈感,讓他寫下了他倍為珍惜的詩—《去年的窗前》。

著名詩人潘洗塵是第一個出場的詩人,當晚央視正播放關于他在云南大理的記錄片。

從故鄉飛赴青海西寧,潘洗塵租車,帶著妻子和女兒,逍遙地邊走邊看,于9月10日下午如期到達張掖,成為首個抵達聚會點的詩人。為了這趟漫長的邊塞行,潘洗塵專門為讀小學六年級的女兒請了假,“李亞偉也在西寧,我邀他和我一起開車,他說自己走過這條線,不答應。”當天,因天氣原因,飛抵張掖的航班被取消,李亞偉只能飛抵蘭州,和從其他地方轉道蘭州的李敬澤、謝有順會合,乘坐大巴向張掖長途跋涉了。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當晚吟誦的是李亞偉的詩歌《硬漢》。

作為《三槍拍案驚奇》、《見龍卸甲》等電影的外拍基地,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成為9月9日首批抵達隊員的首發之地。而這一切發生在潘洗塵到達張掖之前。張掖丹霞地質公園距離市區30公里。地殼運動的鬼斧神工,造就這里的地貌色彩斑斕,山勢連綿涌動,形貌百態,如歸帆,如睡佛,如唐朝穿越而來的美女。“如果雨后來看,這里的丹霞,顏色更艷麗,視覺沖擊力更強。”導游驕傲地解說,“絲路文化看敦煌,自然奇觀看張掖”。

張掖的歷史,其實也很輝煌。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領漢武帝之命西征,戰敗匈奴后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歷史上,張掖成為中原向西域伸張權力和魅力的咽喉要塞。金戈鐵馬,注定成為張掖歷史上的厚重符號。

地處祁連山下的張掖,地勢平坦寬闊,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稱。“真沒想到張掖這么富庶,原以為是塞外,多是貧瘠和荒涼。”潘洗塵是第一次到張掖,他的三天自駕行,風景看盡,應該所言不虛。而他的這種詫異,基本代表了遠征隊員對張掖的第一印象。

9月9日至9月10日,“遠征隊”在邊集結邊旅游中,探訪了張掖不少名勝古跡。除了七彩丹霞讓人流連忘返外,在張掖大佛寺,世界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震撼人心;登臨焉支山,林海無涯,溝壑縱橫,當年隋煬帝在此召見西域27國使臣,悠悠歷史,滄海已桑田。來自鄭州的竇先生感嘆:“多虧在最后一刻堅持來參加活動,否則一生就錯過張掖的美景,更別說沙漠奇景。”

大大小小的湖水如淚珠鑲嵌在大漠中,令旅人驚嘆。

在平山湖,開始撒野

----------------------------------------------------

峽谷是大地的傷口。而風,是傷口里呼嘯穿行的血液。它如一個雕塑師,讓峽谷變得姿態萬千。造化的威力,讓人驚艷。試著卸去面具,大家學著撒野。

----------------------------------------------------

盡管有飛機延誤,但挺進巴丹吉林沙漠的“遠征隊”還是準時地集結完畢。9月11日上午9點,兩輛大巴載著五十多名隊員啟程。

由甘肅張掖到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從生機盎然的綠洲,到神秘干旱的沙漠,生態和人文景觀的急劇跳躍,挑戰了“遠征隊”的想象力。剛出市區,尚未看夠蘆葦豐茂的濕地,遍地駱駝刺就映入眼簾。禿山,沙地,單一的植被—隊員們開始第一次認真地面對“塞外”的場景。

張掖平山湖國家地質公園是北上遠征線路上的一個必去之處。這個被中外知名地質專家和游客譽為“比肩張家界”、“媲美科羅拉多大峽谷”、“絲路地質新發現”的地方,山峰推搡、奔走,深不見底的裂縫蜿蜒流竄。此地名為“平山湖”,山是連綿滾滾,湖,倒是沒見一處。有高人指點:“峽谷的寬闊處,像不像一處干涸的湖盆?”還真是。

驚艷于大峽谷的奇崛,隊員們紛紛不顧山路的陡峭,一路下至谷底,或閑庭信步細賞風景,或疾步探險峽谷更深處。有人興奮地去爬近乎垂直的人工天梯,有人忙于處處留影。風是峽谷的真正主人,它日日穿梭,稍事停留,就在谷壁上,旋出了大小洞穴;又如天神,在綿長的峽谷里,留下了許多讓信徒詫異的神跡,“樓群”林立,“宮殿”雄奇,忠實的“將軍”,出海的“神龜”,揚帆的“大船”人鳥獸塔,惟妙惟肖!

潘洗塵無奈恐高,只好留在山脊遠眺美景。忽然他對一種類似蝗蟲的昆蟲發生了興趣,奮勇撲捉,人過處,身后的昆蟲翻飛,宛如踏浪而行。從山脊追到山洼,繼而山脊,蟲累了,他也累了。有人拋去上衣,罩住了蝗蟲。潘洗塵如愿抓住昆蟲,不顧疲勞,一路小跑,獻給了女兒,“看,這家伙飛起來翅膀帶響。”女兒正發愁怎么帶它,潘洗塵已利落地給蝗蟲做好了“籠子”—一個被煙頭燙出洞眼的礦泉水瓶。

白云的投影如野火施虐過,在光禿的山峰上留下黑色的、走動的傷疤。有人被荒野的大美感動,爬到遠處的山丘上,脫去上衣,呼嘯拍照,仿效者接二連三。未到沙漠,就在峽谷開始撒野。人生的詩意,被渾厚與蒼茫的山色徹底點燃。

午飯過后,“遠征隊”正式駛離張掖,前往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晚8點10分,在搖晃的昏睡中,有人喊“到了”。暮色四合,巴丹吉林沙漠的景區大門赫然聳立;25輛越野車,如悍馬,躍躍欲試于門口廣場。景區大門后沙山突兀,晦暗不明。

大家被不可知的征程刺激,興奮不已,換乘開始。越野車迅猛而靈活上下顛簸著穿行,如一大隊怪獸,夜襲沙漠,直奔夜宿目的地—巴丹酒店。本次“詩意之行—巴丹吉林沙漠星空夜”的高潮就在這里醞釀。

在巴丹吉林的月光下,吟詠歌舞

----------------------------------------------------

在大漠夜色下飲酒誦詩,不只是現代詩人的一種心靈回歸。被物欲困于都市,在塞外,這些很難慢下腳步的都市人,也試著放空自己、學著享受自由。

----------------------------------------------------

著名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憑著記憶,吟誦完雷平陽的詩歌《親人》。

晚9點半。明月高掛,細沙鋪地,音樂響起,“詩意之行—巴丹吉林沙漠星空夜”活動在隊員下榻的巴丹酒店的門前開場。詩人、評論家和隊員們坐在一長條桌子前,桌前是空曠的沙地。秋風微微,是縱情頌詩的時日。今晚,這里沒有級別,沒有客套,只有詩歌、酒和自由。

在激越的蒙古馬頭琴樂曲《萬馬奔騰》中,詩歌酒會正式啟幕。在《mangazine|精英》雜志副主編黃驚濤的主持介紹下,第一個出場的是潘洗塵。而幾乎同時,關于潘洗塵的紀錄片—《詩行天下》第3~4集《云之南》正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這個自嘲“從小到大憂心忡忡”的詩人深情地憶起《去年的窗前》,“看過往的車輛/行駛在今年的秋天/我伸出一只手去/想摸一摸/被虛度的光陰”;又惆悵地《飲九月初九的酒》,“飲一縷綿綿的鄉愁/飲一輪明明滅滅的新月/圓也中秋/缺也中秋”。那種悠長和深情,適于月下徘徊和回憶,場下的觀眾,都在低聲打探詩人的來頭。由詩人轉向商人,潘洗塵從北京走到深圳,再走到哈爾濱;而在云南大理,潘洗塵重歸詩人隊伍,編詩集,舉辦天問詩歌藝術節。

雷平陽的妻子陳黎忙著準備丈夫要朗誦的詩歌。謝有順打趣道:“不就是朗誦首詩歌嘛,還要老婆伺候。”話未畢不久,大多詩人的身后都坐著自己的妻子。

第二個出場的詩人是李亞偉。他沒有選讀其成名作《中文系》,而是非常應景地選讀了他的《河西走廊抒情》,“一個男人應該當官、從軍,再窮也娶小老婆/像唐朝人一樣生活,在坐牢時寫唐詩/在死后,在被歷史埋葬之后,才專心在泥土里寫博客”,瘦弱的身板吼出他有味的川普,帶出的狠勁與囂張,逗得大家一陣歡笑。李亞偉大學畢業后,就與美食干上了勁,在當教師之余,開了火鍋店,垮了;2000年又在重慶和成都開設有數家酒樓連鎖店,殷勤經營,終在餐飲江湖博得聲名。

“希望活在北宋”的趙野,是中國“第三代人”詩歌運動的主要發起者之一,他選讀的《有所贈》,冷靜地描述了一樁“難得一次相逢”,“落葉時節/庭院里野草深深/扇子擱在一旁,椅子們促膝交談,直到風有涼意”。作為“撒嬌”詩派的旗幟,默默在一片朋友的善意笑鬧中上場,刷著平板電腦,就著月光,尋找著要讀的詩。他其實不想《懶死懶活》,“終于見到夢中的情人/懶得說一聲愛/渾身是傷懶得疼/已經是英雄懶得承認。”他說“撒嬌,是一種溫柔的反抗”。“我們不沉甸甸/中國如何收獲”,早在1980年代,默默就寫下如此雋永詩句。1990年代初,正愁奶粉錢的默默,偶然被吸納進上海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高管”行列,年薪百萬。2002年,他辟設詩院、編辦刊物,重振“撒嬌派”?,F在他一年大部分時間在香格里拉晃蕩,當起老頑童,玩起觀念攝影。

篝火燃起,大家盡情歌舞。

該雷平陽上場了。邁著剛硬的步伐走出,雷平陽幽默地道白:“我才是撒嬌派的轉世門徒,今天朗誦的詩是我寫給我老婆的。”不頌秋日和大風,他的詩如他的性格,坦率而真實。在潘洗塵、李亞偉等諸多好友眼中,內心如外表一樣憨厚的雷平陽,純粹就是一個老漢,一如多年前困于昭通鄉下懷才不遇的那副模樣。

中國作協副主席、擁有“中國文壇無聲的權威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的李敬澤聲稱自己很早就讀過李亞偉的詩,喜歡他的《硬漢》,“我們仍在痛打白天襲擊黑夜/我們這些不安的瓶裝燒酒/這群狂奔的高腳杯!我們本來就是/腰間掛著詩篇的豪豬!”李敬澤念完詩打趣道:“我以為李亞偉是比我老的老漢,今天發現他和我一樣老”。他戲謔地稱,希望自己和在場的前青年詩人們一樣,一直能硬下去。李敬澤下場時,李亞偉激動地端酒迎前,說:“喝酒!你讀的是我的老版。”少得大名的文學批評家、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則背誦了他心儀的詩人雷平陽的詩作《親人》,“我只愛我寄宿的云南,因為其它省/我都不愛;我只愛云南的昭通市/因為其它市我都不愛;我只愛昭通市的土城鄉/因為其它鄉我都不愛/我的愛狹隘、偏執,像針尖上的蜂蜜”。念完詩,謝有順驕傲地說:真正的朗誦是能夠背誦,你們那是讀詩!

篝火燃起,烤羊肉串的爐火也旺盛了。圍觀的聽眾大多數是第一次零距離接近文化名流。手中捧著已領到的簽名圖書,聽著詩人和文學評論家聲情并茂的吟誦,或者忙著翻書尋找詩歌,或者低頭打探詩人的來歷。一位來自遼寧的女士說:“沒想到能一下子匯集了這么多厲害的名家,而且他們態度隨和,不端架子,在月光下聽他們朗誦,這樣的純粹和逍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一位來自上海的先生更是感慨:詩人比我們更敏感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們和我們并非距離很遠,他們能享受的,我們普羅大眾也應享受,“快樂,自由,是所有人的向往”。

詩朗誦結束,蒙古族歌手的歌曲再次嘹亮。篝火熊熊,隊員們手拉手圍火起舞,跳起了鍋莊舞。飛濺的星火,映紅了一張張興奮而自在的臉龐。累了,飲酒吃肉。

參加這次活動的中國平安VIP客戶在沙漠上合影留念。

沙漠小徑,明月滿懷

----------------------------------------------------

在荒涼的大漠,自然主義能得到最大伸張。每個人,似乎都回不去了。在詩歌中尋找鄉愁,在大漠中感受生命最美的詩意。

----------------------------------------------------

已是晚12點鐘,陰歷十八的月亮高高掛起,星光黯淡,原來晦暗的沙漠開始亮堂了。黃驚濤提議,到沙漠深處走走。于是有人拎酒,在李敬澤和謝有順的帶隊下,十多人沿著賓館后木條鋪就的小徑,說笑著走向沙漠深處。

有詩人趙野在,大家談起了趙野喜歡的“宋朝的生活”。有人說那是一個文人地位達到歷史新高的年代。有人說這與北宋建國之后重視文人的政策相關。趙匡胤是武將造反奪權,深知驕兵悍將難以駕馭,所以當皇帝后盡可能不重用甚至還要像防賊似的防范武將。而治國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將,就只能重用文人。

1980年代是理想主義的年代,那是一個不讀詩無以言的時代。受那個年代詩歌風潮的影響,趙野一考進四川大學,一頭就扎進八十年代疾風驟雨的詩歌熱潮中,組織詩社,主編民刊,成為當年四川大學生中聲名顯赫的人物。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三代”詩人概念也就是在此期間內橫空出世。“我們的分代簡單卻格局宏大,1949年前的不算,1949年到‘文革’前是第一代,北島們的朦朧詩是第二代,而我們是第三代。”那時,詩歌是趙野生命最為寶貴的東西,狂傲的宣言下,自有真誠的付出。

這些年,雖然詩歌寫得少了,但趙野跟生活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四處游走,把酒會友成為了趙野的常態。躺在云南的院子里,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有人說,即使不寫詩,趙野也能把日子過得跟詩一樣。

如今的趙野,又多了一重身份:藝術策展人。2012年,他提出了“心性自然主義”這一概念,并策劃了同名展覽。月光下散漫地聊天,酒一點點少去,話愈來愈深入。李敬澤向趙野提議:我們文學界和藝術家要組織次對話,“八十年代,詩人和藝術家是經常在一起玩的?,F在別說文學家和藝術家了,就是在文學界內部,詩人和小說家都不來往,各玩各的。”趙野也很認同這種現象,他決定和李敬澤各自動員,在來年促成一次高規格的文學家與藝術家的互動交流。

趙野出生在四川宜賓古宋,一個略顯偏遠的小城。在趙野的自述《一些云煙,一些樹》中,古宋被描述成一個破敗、雜亂的地方,完全沒有他想象中的古樸和詩意。趙野對它并無多大印象和好感。

對故鄉的回不去,雷平陽深有感觸,他的家鄉被垃圾塞住了,然后又被水壩掩埋了。雷平陽只有在詩里尋找故鄉。而沙漠里朗誦詩歌,枯木,落日,酒和月光,這些意象,最能勾起詩人的鄉愁—對孤獨的深刻體驗、對渺小的由衷感佩。雷平陽說:“我去過不少沙漠,但巴丹吉林沙漠的柔美,獨一無二;我參加過不少詩歌朗誦會,但在沙漠里舉行,還是第一次碰見,新鮮,有意思。”在黃驚濤看來,月下的沙漠誦詩,既是對我國古代邊塞詩歌傳統的致敬,也是現代人表達鄉愁、排遣城市浮躁病的一種詩意行動。

巴丹吉林的沙丘,起伏變幻,一丘一風景。

在大漠越野,學會敬畏

-----------------------------

沙漠中,不只有求生這樣的現實,也有宗教那般的救贖。生活雖然寂寥和簡單,但這一切,并不能阻止人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和切實的觸摸。

-----------------------------

9月12日9點,享受過精神大餐的隊員開始正式征戰大漠—翻山越嶺,訪湖問山,感受大漠的寂靜與大美。越野車威猛地開出,沙山一個接一個地被拋身后。司機一踩油門,45度的沙坡急劇而堅定地爬上,突然陡直沖下,或斜沿沙壁,快速沖下。越野的刺激,從未有這般來得激烈。

在一座沙山上,詩人們玩興大發,騎在沙脊上照合影。潘洗塵喊著李亞偉和趙野、默默一起照相,并戲稱:“‘騎墻派’現在誕生了,從此世無‘莽漢’(李亞偉是“莽漢派”主要發起人之一)和‘撒嬌’”。后來,謝有順隨手在朋友圈發圖,有朋友真的詢問:“你們‘騎墻派’的理論和主張是什么?”這讓謝有點哭笑不得。

在沙漠深處,巴丹吉林廟坐落于一處湖水旁。數十棵柳樹、沙棗樹華蔭如蓋。雖是鹽湖,但碧波輕漾、鹵蟲繁生,成百上千只野鴨以此為食,浮水嬉戲;湖畔甘泉噴涌,綠草如茵。據導游講,此廟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廟。它始建于乾隆年間。由于深處大漠,人跡罕至,一直保持著原貌。因為有廟,所以當地的蒙古族牧民把這個沙漠綠洲稱為“蘇敏吉林”,意為“有廟的海子”。

在沙丘和荒草的掩映下,院落隱約可現。這是巴丹吉林沙漠少有的有人煙的地方。大家三三兩兩興奮地走向喇嘛廟,誰知院門緊閉,有人說喇嘛外出辦事。這里雖然僅有幾家住戶,卻是巴丹吉林沙漠牧民的活動中心。“人煙沒有斷絕,神靈還在頭頂”,這是雷平陽考察云南瀾滄江時的感嘆,用于贊嘆此地,同樣極好。導游講,巴丹吉林廟地處偏遠,周邊地區人煙稀少,但這里長年香火不斷,每年有許多信佛的人不怕路遠艱險,慕名前來進香,其中不乏外國游客。

大家漫散走開,去看周邊風景。蘆葦搭起的家畜棚,寂寞翻飛的風力發電機的風葉,一張不久前就地被奪肉的羊皮,都讓這片綠洲多出了一份神秘。詩人雷平陽與妻子陳黎一直留戀不去,拍照,或默坐于門口的椅子上。雷平陽說他喜歡這種平淡和簡樸之美。令人奇怪的是,盡管有陌生人不停地用鏡頭打量院落的四處,但不停地飄出歌曲的房子,始終就沒有人走出來看看。他們似乎習慣了大漠的寂寞,也習慣了游客對寂寞的好奇。

在沙地上,嬉戲,拍照,或直接仰面躺著,臉上蓋著紗巾,什么話也不說,任細沙從指縫流去,隨風而逝,腳印明滅。在大漠里游蕩,人容易敏感起來,能輕易地感受到時間之永恒,人生之短促。在一處沙山,大家碰見一個戶外運動愛好者。據對方講,他已在巴丹吉林沙漠獨自穿行了20多天。大家紛紛贊嘆,又開始感佩人類不畏渺小不自棄的精神。

巴丹吉林大漠之行的首站是張掖,游客到此必去大佛寺。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穿行180公里的大漠行即將結束,有人用空瓶裝進沙子,“帶回家,給孩子一份禮物,給自己留一份回憶。”有人留下景區越野車隊的聯系方式,準備下次再闖巴丹吉林沙漠。

參加這次活動的攝影家陳黎在沙漠之行結束后,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寫道:“我想他剛性的美、念她柔性的善。他無塵的徹底,是所有感情的終極理想。”她想有生之年,若還能再去,“我還坐在寧靜的巴丹湖邊,在他的懷抱中、在蘆葦蕩的撫摸里、在星空的注視下,再開一瓶好酒吧!”

李敬澤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原《人民文學》主編,曾獲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評論家等,著有《顏色的名字》 、《紙現場》等文集。

謝有順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出版有《文學的常道》 、《從密室到曠野》等著作。

李亞偉 著名詩人、 莽漢詩派主要發起人之一,曾獲魯迅文化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等,著有《中文系》 、《河西走廊抒情》等。

雷平陽 著名詩人,曾獲人民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等,著有《云南記》、 《出云南記》 、《天上攸樂》等。

潘洗塵 著名詩人、天問文化傳播機構董事長,曾獲第十八屆柔剛詩歌獎,著有《飲九月初九的酒》 、《六月,我們看海去》等。

趙野 著名詩人、藝術策展人,曾獲《作家》雜志詩歌獎、“天問詩人獎”等獎項,著有《逝者如斯》 、德中雙語詩集《歸園》等。

默默 著名詩人、視覺藝術家,撒嬌詩派主要發起人之一,作品被翻譯介紹至意大利、法國、荷蘭等多個國家。

關晶晶 著名畫家,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如:逾越—2013中國繪畫;無常之常—東方經驗與當代藝術。

古馬 著名詩人,著有詩集《胭脂牛角》 、《世紀末的花名冊》等。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