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拼湊歷史的碎片 徐兆前的雜項收藏
面對他的藏品,徐兆前仿佛還是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堅定而熱愛。他用不同種類的藏品拼湊著歷史的碎片,也努力追尋著內心世界的藝術凈土。
面對他的藏品,徐兆前仿佛還是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堅定而熱愛。他用不同種類的藏品拼湊著歷史的碎片,也努力追尋著內心世界的藝術凈土。
走進徐兆前的家中,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裝潢雅致的古玩市場,徐兆前的寶貝隨處可見??蛷d的墻上掛著清朝藍色的金絲刺繡氅衣,左右開禊的款式、繁復華麗的邊飾無不彰顯出民族色彩。環顧四周,目及之處都是一些青花瓶、石雕等古玩??蛷d左側有一條長約三米的走廊,走廊的左邊懸著兩塊對開的紅色的門板,生動的金色雕刻紋飾在紅色底板的襯托下貴氣逼人。右邊則是一個高大的玻璃柜,里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古玩:精致古樸的瓷器、惟妙惟肖的陶瓷公仔、造型奇特的銅手爐等等,琳瑯滿目。走廊另一頭的活動廳里則安放著一套古色古香的酸枝木桌椅。
然而徐兆前的藏品遠不止這些,從銅墨盒、手爐、年畫木刻版原版、冷兵器、銀幣到刺繡、小人書、畫家的簽名首日封、舊筆記、老照片等,他都有所涉獵。而這些藏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在徐兆前購買的那個年代屬于古玩界的冷門。徐兆前并不是一個喜歡跟風的人,收藏了幾十年的經驗已經讓他能理智地看待收藏界此消彼長的各種收藏熱門。他的藏品雖說種類繁多,可每個種類都有精品,每一件都是徐兆前的心頭好。
徐兆前 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轉業入廣州畫院,任秘書長、創作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是影響,也是熱愛
徐兆前的父親對他的收藏有著一定的影響。徐老先生是一名抗戰老兵,談及父親的收藏,徐兆前小心翼翼地從錦盒中拿出了一件石灣公仔。這是一個坐在蕉葉上挖耳朵的鐵拐李,挖到痛處時兩只眼睛一睜一閉,表情滑稽生動。陶器較為粗糙的質地不但沒有破壞作品精致感,反而增加了它的情趣。老人衣服上的褶皺以及腳趾頭的骨骼脈絡都雕刻得細膩而不繁瑣,精準而不呆滯,實屬石灣器之精品。徐兆前介紹:“這個石灣公仔在我小的時候就一直放在我們家里。前兩年我爸爸送給了我。我當時一看,底下寫著“灣溪劉傳”。劉傳是石灣很有名的一個藝術家。隨后我拿給其他朋友看,都認為這是石灣器里面的珍品。”
徐兆前從小就喜歡收藏,收藏這一喜好萌芽在他七八歲的時候。他當時上的是廣州市八一小學,廣州的夏天特別炎熱,同學們晚飯后都會去學校的冰室買雪條。徐兆前卻忍住了自己的饞蟲。“當時確實沒有錢買這些,就算有我也寧愿去買郵票。” 為了買郵票,徐兆前把每個星期父母給自己用來搭車回家的錢省下來,走路回家。“當時我從小學走回家大概得三四個鐘頭。”
當年人們的命運大多動蕩不安,20歲的徐兆前選擇了當兵。在部隊里,他度過了人生中最不穩定的20年。在這20年里,因為工作的變動,徐兆前中斷了一切與收藏相關的事。“當時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抽屜,除了放一些學習材料,其他什么都放不下。而且我們經常半年就要調到另一個地方,沒辦法收集,也沒有機會接觸到那些資源。” 然而從軍中退伍并成為了一名職業畫家之后,徐兆前并沒有忘記自己年少時的興趣,很快地又投身于自己的收藏愛好當中。徐兆前對于收藏的這份情感一直存在并延續,也是正因為這份由衷的熱愛,才有了徐兆前后來關于收藏的諸多體悟。
在徐兆前的眾多收藏里,銅墨盒恐怕是徐兆前心愛的主打收藏,目前為止他已經收集了兩百多個。銅墨盒最早出現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相傳是一名賢惠的秀才妻子所發現,她將絲綿裝進自己梳妝用的空粉盒,并澆上研磨好的墨水,讓丈夫帶進了考場,這不僅取代了笨重的硯臺,還節省下研墨的時間。清末民初,做工精細的銅墨盒盛極一時,它是文人雅士、達官顯貴書房的時髦玩意,喜歡互相贈送以作紀念。徐兆前第一次與銅墨盒結緣是在二十年前,當時他應邀到蘇州舉辦個人畫展,在展館旁的文物店里閑逛時被一方古雅的銅墨盒吸引住。“最早看上的是盒蓋的刻銅畫,實在是太精美。”
“精忠救國”四方形墨盒,墨盒右上角刻有“第九戰區干部訓練團第七期爬山競賽優勝獎”左下角落款“兼團長蔣中正、兼副團長薛岳”。
對銅墨盒的喜愛一旦開啟,便一發不可收。為了收到好東西,徐兆前買東西的時候總是“不差錢”。因為玩的都是冷門,物件的價錢并不高,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我一般出錢比別人高一點,因為只有這樣賣家才能第一時間把好東西給你看。另外就是看到好東西要馬上決定,不能猶豫。” 有一次一個相熟的店主出差外地,物色到了一個銅墨盒。那是抗戰時期長沙戰區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岳給部下的獎品,上書“精忠報國”四字,下有“軍官訓練團團長蔣中正,副團長薛岳”的落款。因為這是軍官訓練團爬山比賽的獎品,因此這個銅墨盒底部刻有“第一名”三個大字。店主第一時間就從外地打電話問徐兆前要不要。當時徐兆前并沒有談攏價格,然而過后的朝思暮想讓徐兆前下決心一定要把它收入囊中。他馬上聯系了店主,以原價并且補貼上來回的路費讓店主幫忙將這個銅墨盒買了回來。
撿時間的漏
徐兆前選擇收藏的東西在當時都是屬于冷門的物件,在收藏這方面,徐兆前有著獨到的眼光。然而,在這獨到的眼光背后,也需要一個說服自我的過程。“我買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內心也是很糾結的。因為我玩的東西,滿街都沒有人要。” 當時就有些收藏家就問他為什么要玩這些“沒人要的東西”,玩字畫玩瓷器不是更好嗎?徐兆前卻說:“我還是喜歡那些東西,即便是不升值,我也愿意買回來玩。因為它們有文化內涵。” 現如今,當初那些所謂的冷門也逐漸升溫,價格翻數倍甚至百倍。
袁世凱像圓形墨盒,墨盒上方寫有“洪憲記念”四字、下方寫有“湖南督軍湯鄉銘敬置”字樣。
“我從來都不撿別人的漏,但是我撿的卻是時間的漏。”他自認眼光不如商家好,沒那么專業。而撿時間的漏便是在大眾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先買。能入徐兆前“法眼”的物件,必須是藝術性高且有文化內涵的東西。他尤其偏愛中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創作,收藏了一批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品之作。例如最近收回來的用于拓印年畫的清朝木刻版原版,便是古籍善本里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兆前認為:“民間的東西更放得開,因為民間藝人比較不受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地創作,所以它的藝術性就更加靈活一些。”
徐兆前能不斷收藏到一些精品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廣交朋友”。徐兆前在收藏界有很多朋友,包括賣東西的朋友,博物館的朋友,還有拍賣行的一些朋友。雖然徐兆前在購買冷門藏品時會有一種“孤芳自賞”的意味,但就藏品的真實性方面,是經過了收藏界眾多朋友的“法眼”的。“收東西應該給大家看。大家看好了,就把它藏下來,大家看不好,就馬上退,吃虧也要把它退掉。” 他一直堅持著一個鑒定原則就是:收藏并不能單打獨斗,要廣交朋友,多與大家交流鑒賞,博物館的人鑒過,拍賣行品過,收藏家賞玩過,都說是好東西,那這個東西就絕對沒問題。
徐兆前自身的鑒賞功力也在多年的積累中不斷提高。“收到好東西了要常常上手觀察,另外還要虛心請教他人。陶瓷釉怎么看,胎怎么看,銅器的包漿怎么看,刻工怎么看,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當然,他自己也經常查閱古籍資料,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當年他玩銀幣的時候,銀幣有八百多種價目,大約是真心喜愛,一本參考書籍徐兆前只翻了兩遍就全都記住。“如果你在買東西的時候才當場翻書,賣家就會馬上知道你是生手。”對于他的另一個收藏大類銅墨盒,徐兆前則會從《中國近代人物名號大辭典》翻查到印在墨盒上的各類人物的生平事跡,將其復印下來,裁成小紙片,以便有空時拿出來作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每端出一個墨盒,他都能將個中故事娓娓道來。徐兆前還說:“書本知識要跟實踐結合起來。有時候盡管你看了很多書,缺乏實踐經驗,到真正鑒賞的時候也很有可能會看走眼。”
清 石灣器翠毛釉金蟾供盤。
清 瓜棱橢圓形手爐、爐底刻有“潘祥豐”三字款識。
明 幾何紋長方形手爐。
明 幾何形長方形手爐、爐底刻有“鳳江”二字款識。
明 松鼠嬉戲圖圓形手爐、爐底刻有“鳳江”二字款識。
是修養,也是擔當
在徐兆前的收藏里,畫家的簽名首日封可謂是最大化地發揮了其畫家和收藏家雙重身份。郵票是收藏界的熱門話題,可是對于首日封的收藏,特別是簽名首日封的收藏,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從事這類收藏的人士更是少之又少。所謂首日封,就是郵票發行當日,郵票公司把郵票貼在特制的信封上,再蓋上一枚與之有關的精美郵戳。而簽名首日封,則是信封上有畫家或者著名人士的親筆簽名,所以收藏價值更大,文化內涵也更深。“我自小喜歡集郵,走進社會后又成為一名職業畫家,由于兩者的便利,我逐漸喜歡上簽名封的收藏。我欣賞畫家那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的簽名,我喜歡那一枚枚刀法精湛、風格各異的印章。”
徐兆前已經收集了兩百多枚簽名首日封,每一枚都來之不易,每一枚都能道出一段故事。徐兆前坦言:“這個是玩得最累的,因為要到處找人簽名,而且有很多就是寄出去了就沒有回音。例如范曾,當時他人在法國,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的地址,花了一千多塊錢買了一個首日封寄去法國,誰知石沉大海,毫無音信。后來聽朋友說范曾到了深圳,我又買了兩個封,我太太開著車專門去深圳找他簽名。”為了收藏,徐兆前費盡心思。
在他眾多的簽名首日封里,藏有珍貴的畫家絕筆簽名,其中就有劉海粟在其逝世前20天在病床上簽下的一枚。老人家當時身體已經十分虛弱,筆跡都是顫抖的。當時托朋友將首日封送到病房,這位慈祥的老人仍然為徐兆前的首日封簽上了大名,這讓他十分感動。談到自己各式各樣的簽名首日封,徐兆前充滿了感情,“我的簽名封在一枚一枚地增加,故事也越來越多。他們當中有些人已離開我們遠去了,留下了美好的紀念,這些首日封成了我和畫家聯絡的紐帶。”
清 “萬福隆記”款 雙面刻門神造像木印板。
作為職業畫家的徐兆前,畫畫依然是他傾注心血最多的主業,而收藏則是他個人最大的興趣愛好。當然,這兩者是不沖突的,在徐兆前看來,繪畫和收藏之間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促進作用。“我的收藏是有助于我的繪畫事業的。我能在藏品里學習一些古代的文化、藝術,是對自己情操的陶冶和藝術的升華。”在徐兆前的眼里,收藏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繪畫。而藏品對他繪畫的影響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當你接觸了大量的好的藝術品,你藝術的審美就會有提升,再從中慢慢消化、獲取靈感,藝術是相通的。”
在談到收藏和文化的話題時,徐兆前還是頗有感觸的,“我非常喜歡中國的文化。然而現在中國的文化太浮躁了,少了些文化的熏陶和沉淀。像買古董,有些人今天買了,明天就要拿去賣掉賺錢,不是真正喜歡。” 徐兆前認為現在大家在文化上有斷代的趨勢,整個民族的文化審美鑒賞能力都不是太高,缺少對美的感悟和興趣。當然,他對于未來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下一代會更好一些。因為我們現在經濟好了,慢慢地文化也會跟上腳步。”
入行這么多年后,徐兆前已積累了大量的藏品?,F如今他逐漸放慢了收藏的腳步,對品質的要求也更加地挑剔。在收藏這一行里,徐兆前把自己稱作是“歷史的保管員”,在他看來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這些文物的壽命卻是無限的。在他這個世代里,他也只能玩到自己為止,然后交給下一個保管的人。“我要保證每一件東西在我這里都要保管好,甚至是一張小紙片,我都會做到每一個折角抹平,小心地放在防潮膠袋里面。我家里專門騰出了一個房間,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來存放這些物品。我會經常去看,有什么問題就去處理。我覺得祖宗的東西,一定要保管好,留給后人,讓后人也繼續能夠看到這些東西。”
近代 石灣器鐵拐李造像,底部印有“灣溪劉傳”四字款識。
[對話徐兆前]
都是歷史的記錄
記者:你覺得現在的人在收藏方面存在什么誤區?
徐兆前:現在收藏有很多誤區。比如說有很多人就是只認準一個師傅,收了東西之后只要得到老師的肯定就藏起來,也不拿出來給大家交流。這樣子收藏其實不太好,收藏最好要大眾一點,一定要多交朋友多找人看。博物館的人看了,收藏家看了,拍賣行的人看了,都說真的,那這個東西才比較有保證。當然自己也要有點知識,不能盲目去收。另外就是不要聽故事。每一個物件都有很多故事,什么皇宮出來的等等,這些其實很多都是編的。
還有,現在的人很喜歡跟風收藏??墒歉L假東西很多,價錢也很貴,比如說字畫,我自己搞畫畫的我都不敢買字畫,因為假東西太多了。而且熱門的東西其實大多都是市場在炒作,市場上有一幫炒家,今天炒字畫,把字畫炒得很熱,明天炒家具,又把家具的價錢炒得很高。有些東西他們還沒炒到,就沒有人買,有人吹起來了,大家便一窩蜂去買,于是價格就變得很高。
記者:如何鑒定藏品?
徐兆前:鑒定還是靠眼睛,專家的鑒定。像中央臺的那些鑒寶欄目,也都是靠專家的眼睛來看。專家的眼睛相對來說還是綜合性比較強一點?,F在用一些科學儀器去鑒定,也不一定很準確,仿造也可以通過檢測。但是人通過眼睛來鑒定則是通過多年累計起來的經驗去判斷,一般還是比較準確的。其實像鑒寶的節目,我們在底下就可以看得出七八成,不用上手。那專家上手,經過一個專家團鑒定的,一定能看得出真假。其實鑒定古董,只要你入了門,基本上不算太難。
記者:現階段的收藏目標是什么?
徐兆前:我最近收了一批老筆記本,里面記載了一些東西都很有意思,這個也可以算得上是最近比較新的冷門。這些筆記本都來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時候,上面印了毛澤東人像、天安門,時代氣息特別強。我有一本是剛剛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個軍人的日記本,這個人剛到廣東來,筆記本里記錄的全是當時的所見所聞,非常有趣。還有一個干部,他的筆記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他從50年代初到2004年每個時期經歷的大事,很有意思。翻看這些筆記本仿佛能將一個人的一生都能看完整,而這些都是歷史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