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死刑判決的生死線
中國是死刑罪名最多的國家之一,到底哪些罪該殺或不該殺?集資詐騙將不再殺?貪污比劉志軍少的不會死?通過采訪死刑復核法官和梳理內部講座、培訓材料,“知道”為你剖析部分罪名死刑判決的原則。
責任編輯:史哲
2012年6月25日,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市看守所,法官對吳某宣布死刑復核結果。
就司法裁定而言,死刑復核就像一門殘酷的藝術。而這門能定人生死的藝術,現在就掌握在最高法院刑事審判庭的法官手中。
死刑判決,雖然表面上似乎有明確的法律原則規定,但在涉及到很多罪名的量刑時,仍然需要法官憑借長期的職業經驗,在抽象的條文與案件事實中找到那條“生死線”。
中國是死刑罪名比較多的國家之一。 “最高法院曾經動過一個念頭,就殺人罪、傷害罪、毒品犯罪這些主要的死刑罪名,各出臺一個規范性文件。每個罪什么樣的該殺,什么樣的不該殺,都寫清楚,后來還是沒有出臺。因為發現很難寫清楚,即使寫出來了,還會是一個比較抽象、比較原則性的東西。人類的感知上是有限的,很難通過文字把一些界限都表達清楚。”一位高級法官說。
通過采訪死刑復核法官和梳理內部講座、培訓材料,“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為你剖析部分罪名死刑判決的原則。
集資詐騙將不再殺
這一點在2014年10月27日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已經得到確認。草案一次性減少了九個死刑罪名,其中五個屬于經濟犯罪,其中就包括集資詐騙罪。2013年,湖南曾成杰因此罪被判死刑。
曾成杰被處決前后,有不少法學家、經濟學家和民營企業家都主張,非法集資多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營企業融資困難,案件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