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爭議之中 看見文學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
地點: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
人物:李敬澤、 周嘯天、格非、王躍文、劉亮程、白燁、謝有順等
9月23日晚,初秋的北京,空氣中透出絲絲清涼。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某報告廳內,燈光璀璨,大紅色屏幕布景,“第六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一行大字,醒目簡練。頒獎過程中間,歌唱節目穿插其中,氣氛顯得隆重熱烈。簡單的頒獎流程,以及《映山紅》、《半個月亮爬上來》、《懷念戰友》等經典歌曲的選擇,則讓人感受到清新簡樸。
8月11日,第六屆(2010?2013)魯獎獲獎作品名單在中國作協官網上一經公布,獲獎詩人周嘯天的一些詩作就被網友“曬”出來并廣為傳播,作品的水平遭到不少質疑。這種質疑被網絡放大后,成為公眾關注、討論的聚焦點,幾乎將對其他獲獎作家的討論完全遮蔽。而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參評的非虛構歷史作品《瞻對》在終評中獲0票出局,導致阿來對評獎程序過程的質疑,并直接發出“我抗議”之聲,更是讓本屆魯獎的評委們遭遇更大的公信力考驗。在如此輿論背景下的魯獎頒獎典禮,自然也備受關注。
周嘯天
一片質疑聲中,處于漩渦中心的當事人周嘯天,一直保持著平靜。站在現代文學館詩歌獎領獎臺的周嘯天,雖然沒有被選為獲獎作家代表發言,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透露自己的心情“踏實、坦蕩”,“我非常清楚我能得這個獎的正當原因。我認為,評委們投票給我,并最終把這個獎給我,是根據我寫的一些很好的作品,而不是根據我寫的相對不太好的那些。我想,這是正常而自然的做法。”
早在獲獎名單公布時,筆者多次與這位來自四川大學古典詩詞專業的教授詩人交流。聽其言,觀其行,或許才是離真相更近的好方法。提到非議質疑是否讓他這位象牙塔里的教授詩人感到“驚詫”,他說:“非議之事,從來就有,每個人都會碰到,每個人都要有思想準備,學會淡然處之。(這些非議對我)毫無影響。得獎是占大便宜。別人說難聽的話,都得忍著點,低調點。”
23日的頒獎典禮是晚上7點半正式開始的。典禮開始之前,眾位獲獎作家以及多位評委也陸續現身在現代文學館一樓大廳。本屆魯獎共7個門類的34部作品獲獎,35位獲獎者到場領獎。他們或是因為小說,詩歌、文學理論或者翻譯作品獲獎。格非、王躍文、劉亮程、大解,以及擔任本屆魯獎評委的文學評論家白燁、謝有順等幾十位文壇知名人士,讓大廳里的文學濃度陡升。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一進大廳,就笑著跟作家們打招呼、握手,并作簡短交流。當李敬澤與來自中山大學的年輕教授、同樣以文學評論著稱文壇的謝有順握手笑談,也讓人聯想到文學本身:兩人都以文學評論敏銳精準、妙語如珠著稱。而當謝有順加入因《一個人的村莊》而備受贊譽的新疆散文家劉亮程, 與寫出《國畫》、《大清相國》等暢銷小說而擁有大量讀者的湖南作家王躍文的聊天陣營中,話題之輕松,彼此之熟稔、親切,則讓人看到文人之間相處的生動一面。
此時的周嘯天,穿著最普通的外套,安安靜靜地在大廳一個有坐凳的角落里待著。他坦言:“這是我第一次來現代文學館。坦白說,我此前跟作家圈的來往并不多。這也很自然,因為我一直在高校教書,出席活動,多是以教育界身份出席。”
格非
在頒獎過程中,小說家格非、徐則臣,詩人大解,散文家劉亮程,評論家孟繁華等人,作為獲獎作家代表,發表了各自的獲獎感言。以先鋒小說著稱的格非說,按照他的理解,這個獎不僅是褒獎作家作品,同時也是對作家們所從事工作的肯定,“從根本上來說,文學就是一種尋求認同的事業。作家不僅面向現實的讀者,也向未來和可能的讀者尋求認同。”剛剛獲得老舍文學獎不久的徐則臣,被公認為是7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在獲獎感言中談到了魯迅,“這個獎以魯迅先生命名。魯迅先生寫了很多著名人物,這些人物里有吶喊、彷徨的人,也有更多一類人,他們是沉默的人。不是他們一聲不吭,而是他們的聲音我們沒有聽見。我自己的小說里的人物也是沉默的人。他們希望在北京過上好日子,或者就是簡單地希望在北京看到一場真正的大雪。我寫小說,也就是想讓這些聲音能被更多人聽見。”在此刻,這些文壇實力派們,也讓人看到文學。
劉亮程
喧囂中,實力派先鋒作家格非的中篇小說《隱身衣》獲獎,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國內著名純文學雜志《收獲》雜志執行主編程永新,就看出其中被隱蔽的意義,“格非作為一個公認的優秀作家,他的文學成就,不用我多說。但是不得不說,較長時間以來,格非與大型文學獎的緣分并不深,他很少獲得文學獎的青睞。這次魯獎能青睞格非,可算是對這位如此重要、優秀作家卻罕有獲獎這種遺憾的一次彌補。他的獲獎作品《隱身衣》,是那種能在文學史上留下來的作品。”而70后作家徐則臣的作品以11票全票通過獲得“短篇小說獎”,也讓程永新看到積極意義,“比起備受大眾矚目的80后,70后作家群的寫作,顯得格外低調,沒有得到足夠的認知度。徐則臣是當下70后作家中最值得好好關注的作家之一。對他這個70后代表人物的褒獎,我想,也會對70后作家群體的整體,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不管外界爭議如何,筆者在第六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現場內外看到的依然是文學在場—至少是某一部分文學的在場。在文學的影響力需要與影視去競爭大眾關注度的時刻,在小說這種文字藝術形式已經越來越古典的時刻,有實力的作家,有意義的作品,依然值得關注。
網絡時代,一場熱鬧的爭議并不可怕??膳碌氖?,很多人只是把這當成一場鬧劇,熱鬧散去,對詩歌依然不關心,對文學依然沒興趣。作為讀者,喧囂之中,懷著一顆對文學敬畏的純粹之心,回歸閱讀本身,才是當務之急。爭議終將會像浪花散去,經得起時間的好作品與真讀者,才是永恒的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