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鑒】201411

展覽

在筆劃中注入情感

“我們在繪畫中—中國油畫國美之路”

時間:2014年9月20日~10月20日

地點:中國美院學術美術館

9月的杭州秋意正濃,西湖垂柳飄飄,邊上的南山路兩排“人”字形梧桐樹,葉子逐漸由綠變黃。有些大葉子長得焦急,飄落在柏油馬路上。路人輕踩,腳下的落葉發出輕微的脆響。

坐落在南山路上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被圍得水泄不通。藝術家大腕們與媒體以及通過報章獲悉展覽信息的觀眾,從四面八方趕來,見證該校精心策劃的大型油畫展“我們在繪畫中:中國油畫國美之路”。

好展覽總能引人沉思,讓人回味無窮。中國美院這個建校86周年的展覽,首次全面回顧這座學院在美術上的輝煌成就。

上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封閉守舊、積貧積弱,林風眠、吳大羽、林文錚等受蔡元培之邀,建立國立藝術院(即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以實踐“以美育代宗教”的人文理想。隨著發展,該校人才濟濟,從早年的林風眠、吳大羽、方干民、倪貽德、關良,到蘇派的肖峰、全山石、王德威、汪誠一,羅派的金一德、徐君萱,再到新潮美術之后的焦小健、黃永、王廣義、張培力、耿建翌……中國美院走出了不少現如今如雷貫耳的人物。

“國美之路”大展從這些藝術家中挑出三百余幅作品,許多畫作是曾在教科書里出現過,大家從小接觸,濃縮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展覽分為“擔當”、“先鋒”、“創格”、“體象”、“傳習”五個板塊,集中展現了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從1928年建校至今的優秀創作成果。五個板塊不是按時間為展覽線索,而是互為語境、各自展開,探討“畫什么”,“怎么畫”,“為何而畫”,“畫是什么”,在感受力式微的時代,策展人直面繪畫危機,意圖重新召喚出繪畫的存在學意義。

82歲的中國美院前院長肖峰,看完展覽后十分激動。肖峰稱,中國美院的油畫之路,落實在兩位老先生身上。一位是林風眠先生,另一位是倪貽德先生。

林風眠,19歲時從廣東梅縣的一個小村莊里走出,赴法留學學習油畫,之后投身于中西藝術融合的世紀洪流之中。1928年,年僅28歲的他受蔡元培之邀籌辦中國美院并任院長。展覽上,兩張林風眠的寫實裸女油畫首度面世,與他標志性的畫風判然有別。作為“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的他,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但這兩張寫實裸女,可以看出他藝術面貌的轉變過程。

至于倪貽德,大部分人知道他文筆好、寫小說,跟郭沫若、郁達夫有交情,但不知道他還會畫畫。祖籍杭州的他,高中畢業后進入上海美專,師從劉海粟,赴日進修,后擔任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美術館展廳一樓,眾多布面油畫中,《我的夢》讓人銘記。長1.8米寬1.8米的畫面中,鋪滿了一堵土紅色的墻,一男子正破墻而出,從墻后奔向墻前。他的頭部、雙肩與四肢的大部分均已冒出墻面,軀干還定格在墻里,將出未出。時間仿佛停止了。

這是徐芒耀創作于1987年的作品。徐芒耀1981年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班畢業,1984年由文化部派遣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修兩年?!段业膲簟肥撬胺w來的第一幅大型創作。他一反歷來他人繪畫對夢境描繪的朦朧虛幻與疊現聯翩的陳規語言,刻意把夢境畫得那么具象與實在。徐芒耀認為,夢是真實的,因為你在夢意識中對夢境的現象總是確信無疑,否則你醒來時就不會常常對它心有余悸了。

1987年此畫首次在浙江展出時,觀者如潮:有人為畫面功夫嘆為觀止,有人為整個藝術構思與構成的新奇、神秘而沉迷不已。著名設計師張發財說自己第一次看這幅畫是7歲,“驚訝到下巴脫臼”。27年過去,如今展出的雖是原作復制品(原作被私人收藏),卻依然讓人震撼與陷入沉思。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每個藝術展覽的開幕式猶如一場大派對,藝術之外,帶有人際交往的意味。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品味某件畫作,交換藝術圈最新鮮熱辣的信息,一切盡在交談中。今年年初卷入丟畫事件的香港畫廊漢雅軒的老板張頌仁,偕助手出席了展覽的開幕式。他一會與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高士明談笑風生,一會與剛入行的年輕人打交道。細聊之下,才知道張頌仁就住在這位年輕人的好朋友的樓上。那邊廂,主人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則穿梭于人流之中,一邊招呼來賓,一邊準備開幕式講話,他忙碌的動力,源于“我們在繪畫中”。

許江表示,現在大家用手機就可以拍照了,它比畫畫方便得多、生動得多,為什么還要畫?“手機好像什么都能拍,但事實上,看到的只是淺表。對于內在的東西,已經看不見了。我們去一個漂亮的地方,趕緊拍照,拍完照回家。而在表象后面的大自然的運行,天體的運行,以及我們人在日升日落當中看到的生老病死,盛衰興亡的生命現象,反而視而不見了。”許江說,通過繪畫,我們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油畫的一筆一劃中,你還可以把自己的感情畫進去”。

中國美院86年歷史,其實也是中國百年油畫歷史的縮影。它見證了以林風眠為代表的第一代先輩們,如何努力地將西方油畫引入中國并創建現代意義上的美術學院。國美的人在西湖山水特有的氤氳環境中,以西方傳統為種子,以東方傳統精神為土壤,逐漸凝結成自身獨特的精神品質和語言特征,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國美之路”。

建筑

久違的現代:馮紀忠、王大閎建筑文獻展憂郁的現代

“久違的現代:馮紀忠、王大閎建筑文獻展”近日在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OCAT)上海館拉開帷幕。

展覽挖掘并展示了馮紀忠、王大閎兩位現代建筑設計大師最重要的現代建筑設計作品,期望重新喚起對中國現代建筑道路的思考與爭鳴,這亦是對這兩位游離于主流之外的建筑師的真正有尊嚴的回顧展。

馮紀忠與王大閎的現代建筑理念實踐在兩岸現代歷史中均處于邊緣位置,他們的一生均有波折而甘于淡泊,兩人理念和實踐的重要價值在近年才日益凸顯,被后人研究、展覽和重新評價。

他們在中國建筑的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融合中,進行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探索。而這決定了新一代建筑力量能夠正常生長發育,中國也不會在近年一直反復糾纏于高樓加中式帽子和全盤西化徹底喪失空間身份的泥潭中。

兩位設計師的作品在展館中的兩個展廳分別展示,形成富于深意的兩岸現代設計的深層對話。展覽除了展出大量圖紙、手稿等寶貴的資料外,還有大量模型與片段還原。

馮紀忠

現代化表達的東方空間

“有些建筑師做了一百件作品也不算夠,馮紀忠做了一件就夠了,他是大陸最偉大的建筑師。”普利茲克獎得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王澍如是評價馮紀忠,“初見何陋軒是在1981年,當時我的腦袋轟然有炸裂的感覺,五味雜陳,但當時還不能清楚地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思考十四年后,我才敢實地去看何陋軒,由此堅定了到底朝哪里走。”

馮紀忠來自一個晚清的望族,其祖父馮汝驥曾在浙江和江西任巡撫。馮紀忠幼年在北京外交部小學讀書,他的父親正出任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的秘書。當時馮紀忠家和梁思成家都住在東堂子胡同一個院落,數十年之后,兩人分別成為一北一南建筑學派先驅。梁思成以古典學派著稱,而此后生活在上海的馮紀忠則為中國引入了現代建筑理念,他在中國創立城市規劃學科和建筑設計中的空間組合理論,并成為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院的創始人。

馮紀忠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1981年設計的方塔園。以“與古為新”的理念將古建筑與現代園林匠心獨具地結合在一起,被學者認為是20世紀世界建筑史上罕見的杰作,在這個開合未定而通透的小筑中,馮紀忠為中國傳統空間的講究的曠遠和輕盈找到了一種現代的形式表達。但在建成后不久的1983年上海市人大、政協會議上,卻被當成了“資產階級和封建的精神污染”批判。當時批判的邏輯非?;闹?。馮紀忠的設計既不鋪張,又很實用,只不過和中國傳統園林的風格不同,力圖在本土環境中自然地體現發源于德國的現代主義風格,就被視為大逆不道。而之后的八九十年代,馮紀忠一直沒有參與設計與創作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同時展出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學生的大型裝置《何陋軒1:1竹構造節點》,何陋軒所有的節點一一被記錄下來,同時以模型的形式來表現。而何陋軒,正是馮紀忠設計的方塔園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隅。

王大閎

連接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現代主義建筑

王大閎出身名門,其父王寵惠是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先后任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長、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部長。王大閎后進入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師從德國現代設計學校的先驅包豪斯的創辦人格羅皮烏斯,與王大閎同班的還有貝聿銘和后來成為美國建筑大師的菲利普·約翰遜。

但王大閎的人生境遇與建筑態度與同為華裔的貝聿銘南轅北轍,一個如蝴蝶翩然于國際政商與建筑舞臺間,一個頑石般據守臺灣六十年如一日(王大閎自遷居臺灣后,近五十年未離海島一步)。令人敬佩的是,王大閎從不眷戀權力與名聲,他在2009年被授予臺灣藝術界最高獎項后,在一次講演中表示,“我從來沒做出來一件好作品。”

王大閎在臺灣的現代建筑發展之路甚是崎嶇。日據時期公共建筑物設計,完全操控在日本人手中,以仿歐洲古典的折中式樣為主。王大閎卻努力將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主義觀念相結合,他的建筑作品,一直嚴肅地思考著由西方起始的現代建筑,應該怎樣與中國傳統的建筑在形式與空間美學上接軌的問題。

他批評臺灣普遍的“宮殿式”建筑,“為了想保持中國建筑的傳統,抄襲舊建筑的造型,而對其精神卻盲目無所知,把一些匠藝上本屬西方風格的建筑,硬套上些無意義的外形,就當作是中國自己的東西,就是在這樣無聊的抄襲方式下,產生了今天所謂‘宮殿式’建筑。”

建筑學者阮慶岳表示,王大閎是臺灣戰后建筑史上,創新風格與思路的第一個領導人,他師從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與現代主義核心脈絡直接相承,在思維與視野上,遠遠超越其他臺灣同代建筑師。

電影

《洛克》

人生就是最大的問題

《洛克》

導演:斯蒂文·奈特

主演:湯姆·哈迪 / 奧利維婭·科爾曼

像《洛克》這種獨立電影的拍攝模式,觀眾并不陌生。從《狙擊電話亭》、《127小時》到《恐怖直播》,電影人越來越熱衷于挑戰,劍走偏鋒,編出新意。這類電影都總強調極簡、單調的封閉空間,然后有一個獨立支撐、精神近乎崩潰的主人公,引導出一個兇險惡劣的環境。但像《洛克》這么死硬的,恐怕只有《活埋》那種電影,每一個決定,都是生死緊要的關頭。諷刺在于,《洛克》的故事導火索只是一件比較普通的事。循規蹈矩的主人公,因為一次意外的一夜情,發現馬上要多了個娃。他急著驅車去面對和解決這樁事,豈不料車一上路,人生問題就全部爆發了,一個緊接著一個。

在一部分觀眾看來,這根本不是事,可是,洛克是工科出身的建筑工程師,他的工作職業和他的出身背景以及他的毛衣搭襯衫,都不允許他在面對一個問題時,采用浪漫主義者的散漫姿態,甩甩袖子,拋下不管。甚至于,他還要不斷去發現問題,然后把這些問題攬在一起通通解決掉。電影所引發的問題是,他發現問題實在太多,令他招架不住,而且可能會直接毀掉他的人生??墒?,英勇正直的洛克先生,他還是在高速公路繼續前行。

比之于孤獨的《月球》,《洛克》彌漫著暴躁的情緒,主人公不斷粗口,還得了個感冒。這些糟糕的負面情緒,全部被壓縮在了一輛寶馬車的駕駛座內部——是的,從頭到尾,你根本沒有辦法走出到車子以外的世界。只有可憐的后視鏡,讓主人公不斷跟“另一個自己”進行著憤怒的惡劣對話。導演讓主人公打足了85分鐘的電話,一通又一通,“暫時無法撥通”“正在通話中”“已關機”對疲于應付人際關系處理的我而言,這簡直是一場85分鐘的噩夢。這就是生而為人的問題麻煩。

當然不理解??!這種規矩的人生有什么意思,難道面對這樣緊要的人生關頭,踩它個150碼、200碼不是再正常不過了(真要這么干的話電影也就沒得拍了)。不是人生有許多問題,而是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問題。洛克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試圖讓自己避免成為那樣的人,可當他因為沖動不理智而引發了問題,他已經邁出了糟糕的一步。無論他如何賣力去解決后續問題,不愿撒謊,足夠坦誠,遠比一般男人有勇氣,可這些都無法改變他沖動的事實,反而會激化問題。

如果連那種豁出去的勇氣都沒有,只愿在一個框框條條的世界內去解決問題。那么,這樣的人生不是失敗,又會是什么。導演當然知道觀眾的質疑,所以,他不斷給主人公設下種種思維圈套,譬如他不允許有什么細枝末節的差錯,他要保證所有事情都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他認為所有的意外問題都可以得到理性解決在我看來,《洛克》揭示了一種悲劇的人生。死都要死在車子內,在一條永遠不會停下的高速路上,這是現代人的不幸和悲哀。無論犯錯還是犯錯后去解決,這其實都是一個性質的事情——至少在周圍人看來,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們的主人公顯然不想去變通,也不想去敷衍,他就是一個嚴肅認真的社會人,要蓋一座高樓大廈,要完成一個舉世無雙,足以證明自己工作成就的工程事業。

《洛克》用一輛車、一個人和幾十通電話,道出了一個男人在婚姻愛情家庭工作上的負累,他萬事求全,想證明自己是沒有錯的,結果,誰也不知道結果會如何。畢竟,生活不是電影,比之于電影,生活有更多解決的辦法,就像兒子打來的那通電話,令這個中年男子灑下了淚。父輩給他的陰影,到頭來還是要兒子的陽光來驅散。

這是一部富有挑戰精神的電影,可是,這也注定了《洛克》無法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愉悅感,乃至是缺少觀眾愉悅。誰會真的去關心一個英國男子的人生破事兒,還那么軸,那么倔,除非他們也婚后出軌,意外劈腿。尤其是,當觀眾發現,這些問題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生死抉擇,車速和電話都成了一種慘無人道的精神折磨。

舞臺

《Q大道》

節操不見了

《Q大道》是一部2003年開始登上百老匯舞臺的音樂劇,一經上演就在百老匯造成轟動,第二年獲得了有著“舞臺劇界奧斯卡”之稱的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詞曲、最佳劇本三項大獎,并且連演了6年,創下了不俗的票房和演出紀錄。這部音樂劇的中文版去年首次在中國的舞臺上演,今年,該劇的全國巡演正式啟動,更多的中國觀眾可以欣賞到這部作品。

因為劇中大部分的角色都是由演員操作的人偶所扮演的,《Q大道》給人的第一印象好像是給兒童看的,但其實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兒童不宜”作品。劇中有不少成人的橋段,而且臺詞中也有不少粗口,而且劇中還討論了一夜情、同性戀、種族等的敏感話題。

故事發生在紐約Q大道的一所公寓里,這里的管理員是一個過氣的童星,住客類別五花八門—有找不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單身幼兒園老師、沒出柜的同志、整天在網上看毛片的宅男、不入流的脫口秀演員和他的日本老婆,都是社會中低層人群中的一員。圍繞著這些人的生活、情感以及追求,一個個故事就這么在公寓里展開。

由于在百老匯登臺十年積累了不少經驗,所以這部作品本身的制作非常成熟,表演風格獨特,音樂朗朗上口,對于當下社會上的一些敏感話題也有著犀利的諷刺,劇中不少橋段也笑料十足,尤其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口味。而更為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次中文版《Q大道》的本土化,比如男主角名叫清華,畢業于北大中文系,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中國觀眾看到這里便會報之一笑。此外,本劇還用中國的80、90后都非常熟悉的小龍人(劇中因為已經長大,所以叫大龍人)來替代原版中的美國黑人童星蓋瑞·寇曼,舞臺上這位“過氣的兒童表演藝術家”哼唱出小龍人的主題曲時,瞬間拉近了觀眾們的距離。

正如之前所說,這部戲里有很多“兒童不宜”的敏感段落,相比起我們通??吹囊恍W美電影或者連續劇來說,這些內容其實并不過分,但是放在國內的劇場環境下,卻是非常大膽。充斥在劇中的各種粗口、關于“毛片”的歌曲、一夜情、同性戀的話題,雖然被很多觀眾直指“無節操”,但又都是當下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最為廣泛和熟悉的話題,貼近當下年輕人的真實生活。況且,這些貼近生活的“無節操”段落不過是這部戲的一種手段,真正要表達的依然是引導著觀眾們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男主角清華一直想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各種經歷后他才發現,原來真正讓他獲得滿足的,是幫助他人,所以在演出的尾聲,他聯合了整個Q大道的人,一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讓很多人得到了幫助。劇中第二場男女主角的一段對話很討觀眾的歡心,它所傳達的是“偏見是不正確的,但是誰都或多或少對別人有些偏見,而包容別人的偏見要比完全沒有偏見更了不起”這樣的想法。沒有道德的說教,只有簡單的劇情和人物對談,雖然看似“無節操”,通過這樣的方式,觀眾們在嬉笑之余,也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了新的思考,這也正是這部戲被年輕人廣泛喜愛的重要原因。

閱讀

《乾隆趣味》

乾隆皇帝的文藝日常

皇帝分為幾種,如果嘉慶、咸豐是清代的普通皇帝,那么乾隆無疑是清代的文藝皇帝。

當然這位皇帝先生的文藝行徑,絕不是七下江南。對部族政權而言,夷夏之辨一直是清代統治者的敏感點,而如何在文化上與中原讀書人達成和解,獲得文化上的合法性,則成了自順治到乾隆這些皇帝們非解決不可的問題。

爭奪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權,是這場合法性暗戰的重要一步。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在23歲時,就改造了皇宮的經筵儀式。這個本來是由大臣中學問豐富之人,來向皇帝教授學問的儀式,變成了皇帝闡釋經典,而講官只能恭聽和奉承。

到乾隆時代,已經諳熟中原文化的皇帝,已經以書生自詡。他曾言道:“朕自幼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來,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他的生活趣味、審美情趣,都無一例外成為典型的中原豪紳,當然,是最大的那個。

乾隆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君主,在乾隆朝,他除了朝政軍國大事要管,宮廷的器用、裝飾,也親自過問。清宮造辦處的檔案中,乾隆的“圣裁”甚至涉及了宮中所用器物的造型、紋飾、材質、尺寸。這些細節之處,無不體現了乾隆皇帝文藝生活的趣味。

《乾隆趣味》這冊小書,就擷取了乾隆皇帝文藝生活的一角。所描述的,是故宮寧壽宮花園玉粹軒明間西壁通景畫。這幅畫作于乾隆四十年(1775),描繪的是一位佳人看著一群童子在廳堂嬉戲的場面。時值歲首寒冬,地上燃著火盆,想必有香薰之氣,嬉鬧的孩童們攀折了梅花、山茶和南天竹,插瓶玩樂。佳人含笑看著,宮廷中充滿歡樂祥和的氣息。

揚之水先生多年來深究名物,以她的眼光來釋讀清宮中一幅圖畫,自然能從極細微處著眼。譬如昭君套、遮眉勒、束發金冠、金壽星等等服飾細節,今人往往妄加猜度臆測,不知所以。而揚之水先生品評,則從陳設、清供、人物衣裝首飾,其形制來歷,都做了一一的解讀,使人觀畫時不至于囫圇吞下,不知味道從何而來。

作為乾隆皇帝親自“監制”的畫作,這幅畫上,畫師對皇帝喜好的揣摩也被作者一一辨析出來。比如佳人背后,迎面一副對聯“億萬人增億萬壽,泰平歲值泰平春”,正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詩作。插花和折花的小兒,則仿照乾隆喜愛的宋畫《秋庭戲嬰圖》與《撲棗圖》,甚至其中的茶爐也有出處,是乾隆起居的常備之物。

乾隆顯然很滿意這種細微處表達的閑情逸致。在他當皇帝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多次讓畫師給自己畫像,把自己畫作身穿漢裝,在山間樹下坐臥品茶的林間高士。

不過,盡管乾隆已經是一個諳熟儒家傳統、推崇中原風雅的統治者,但他的品位實在算不上十分高明。

他平生留下的詩作,大多平庸,算是高級的“老干體”。而在審美上,乾隆皇帝最為后人詬病的,還是他的收藏癖好——蓋章。

乾隆宮中收藏歷代名畫法帖既多,皇帝又愛風雅,自然少不了一一鑒賞,凡是他喜愛的,就要在書畫空隙處題字蓋章。趙孟的《水村圖》有幸被御筆題了兩次,還被蓋上了所有乾隆皇帝的鑒藏璽,達十多方,水村江山一片紅。

而乾隆又常用一“乾隆御覽之寶”大印,碩大無朋,往往蓋在畫的最顯眼處,使人觀之如五雷轟頂,淚流滿面。書畫逢此文藝雅皇帝,也是劫數難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