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忍者神龜:趣味拯救庸常
《忍者神龜》形象源自1984年的美國漫畫,87年被動畫化登上熒屏后,成為風靡一時的卡通偶像。將烏龜這種行動遲緩的動物和印象里高來高去的日本忍者強行結合,本就帶著童心十足的創意。相比那些苦大仇深的漫畫英雄,四只神龜一直保持著歡樂心情在下水道里主動跟美國主流社會融合著。
《忍者神龜》劇照
首先得說,最新真人版《忍者神龜》電影的副標題(Teenage Mutant)“變種時代”,又有那么點“強行往大片感覺上靠”的翻譯思路。 其實Teenage這個詞已在片中借人物之口反復提及,“我們是青少年,但可以談論成人話題了”。準確想來譯成“變種新一代”都算更貼切點。暑期檔市場日益倚重青少年粉絲打賞的當下,這種著意討好多少可以理解。但從深層次回顧,Teenage,其實從來都是“忍者神龜”的內核。
《忍者神龜》形象源自1984年的美國漫畫,87年被動畫化登上熒屏后,成為風靡一時的卡通偶像。將烏龜這種行動遲緩的動物和印象里高來高去的日本忍者強行結合,本就帶著童心十足的創意。相比那些苦大仇深的漫畫英雄,四只神龜一直保持著歡樂心情在下水道里主動跟美國主流社會融合著。他們看肥皂劇、聽音樂、吃披薩(恐怕內地大部分孩子第一次是在動畫里被普及這個食品)、玩滑板,像所有青春期的男孩子們一樣總忍不住想要掀開蓋子往外看,也總希望顯擺自己的超凡本事。如電影《保羅》里的外星胡同串子一般,除了長得不一樣,都確實沒把自己當外人。這種反差,包含著美國輸出的自信,也確實算作大大的萌點了。
于是電影更強化了這點,將流行文化的碎片大量塞入。女主角愛普爾第一次進入神龜之家時,米開朗基羅打趣道,"這里不是蝙蝠洞,也不是霍格沃茲,也不是X學院",用典之密,之隨心所欲,恐怕是讓稍微年長一點的觀眾已然跟不上的。對比早年間僅僅在情境上插科打諢的喜劇,這些緊抓潮流話題才能看得懂的玩笑,已經成為了一種商業態度。無處不吐槽,無處不跳出。以更坦然的口氣告訴觀眾“咱是自己人”??v觀全片,四個主角基本已經和愛玩愛鬧的布魯克林黑小子沒有絲毫區別。
自然,被犧牲掉的是原本頗為重要的亞洲元素。且由于前史的修改,使得這些元素的出現極為不自然,甚至可笑。
斯普林特師傅最早設定本就是忍術高手,因受斯萊德陷害避世于下水道,沾染毒劑后意外和老鼠融合。撫養烏龜過程中,他除了教授武功,也努力把做人道理傳達給徒弟。而徒弟們經常自以為是的闖禍,總讓師傅無奈地拍頭。這種教化導向,和那時的動畫定位有關系,倒不必嚴格遵守。但電影版為增加女主角的重要性,將老鼠和烏龜硬改成同樣地位的實驗品。居然是老鼠自己在垃圾堆里隨手撿了本忍術教材,就修煉成高手,再訓練烏龜,再給他們置辦好一整套行頭,甚至把下水道布置成和風道場。文化源流斷了根,變成一個純粹巧合,這個無論如何是難以講通的。連帶著大反派斯萊德也就不清不楚地破格為滿嘴廢話的神秘打手了。
除此以外,故事也無甚值得多說。作為邁克貝監制的電影,此片的創作思路跟《變形金剛》系列如出一轍, 完全調轉視角,強調著人類這一邊的驚訝與陰謀。所以前半小時梅根??怂拱缪莸呐鹘嵌刀缔D轉為了個人理想追查真相的劇情,實在叫人困意重生。而當烏龜們出場之后,故事就開始像泥石流一樣迅速往下猛跑,一方面確實密集緊湊,另一方面好像生怕觀眾多琢磨一刻劇情背后的東西。
跟劇情產生強烈對比的,是電影的特效技術展示了工業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動態捕捉系統的成熟,讓CG角色同真人之間的接觸互動達到了幾乎分辨不出真假邊緣的地步。而且同“傻大猛”的變形金剛動作不同,忍者神龜的動作設計頗花了一番心思,導演自稱很多想法來自于《精武英雄》和《突襲》,在令人眼花速度中不忘設計帶有花巧的小動作。而結尾一場雪山追逐大戰一節,無論是調度還是節奏,應該算是今年看到的最好動作戲。
另有一個大部分人并不關注的點。當年動畫初引進內地時,紫色眼罩的烏龜原名多納泰羅,昵稱多尼。本來歷史上也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但比起復興三杰的光環自然小了許多?;蛟S是擔心認可度不高,總之上海臺翻譯看他如此熱衷發明創造,才索性將他的名字改做“愛因斯坦”。而后來的版本基本遵循了多納泰羅這個原名。而影院的翻譯字幕,照顧了我們的記憶。
是叫愛因斯坦,還是叫多尼,這中間, 于是又分明隔出了一代。
(【24樓影院】一樣的電影,不一樣的影評。南周·24樓影院歡迎您來稿分享,聯系郵箱:wenhua@infzm.com。歡迎關注新浪微博“@24樓影院”,微信公眾號“24樓影院”。)
歡迎關注【24樓影院】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