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存善念,方得始終
廣大附屬實驗學校正迅速崛起,力爭成為民辦學校之典范。
這離不開穩步提升的教學成績,更重要的是踐。
『至善至簡』的教育理念:從小處著手,引人存善念、知禮節,更好地成長。
廣大附屬實驗學校正迅速崛起,力爭成為民辦學校之典范。
這離不開穩步提升的教學成績,更重要的是踐行
『至善至簡』的教育理念:從小處著手,引人存善念、知禮節,更好地成長。
張銀華 廣州市廣大附屬實驗學校副校長,中學物理高級教師。廣州市白云區民辦教育協會優秀教育工作者,原湖北省民辦學校協會理事。
廣州市廣大附屬實驗學校校長陳鎮元剛從貴州獨山歸來,督導分校教學事務,風塵仆仆。貴州獨山分校由廣州本部援助建成,旨在為國家級貧困地區提供高品質教育,并淡化盈利色彩。陳鎮元表示:“獨山校區具有鮮明的慈善辦學特色,希望讓條件不好的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副校長張銀華身后,兩群用完午餐后回班的二年級孩子整齊列隊走過。不等老師提示,孩子們主動仰起稚氣臉蛋并綻開笑顏,齊聲高喊:老師好!張銀華微笑著揮手應答,“他們都很習慣這樣打招呼。我們比較注重小學生的禮貌培養和安全教育,長大了慢慢專注于情商教育、德育和各種觀念的形成。”
廣大附校從小學到高中都在同一校區。無論是初識禮儀的小不點,還是青春期少年,都有禮而規矩;在張銀華眼中,“大愛、善念”與“潛移默化的細節”密不可分。
“學校、家長及孩子的努力,缺一不可”
廣大附校一貫重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校每天下午有近30分鐘的體能訓練時間。“我們要求所有學生學會游泳,并且至少喜歡一項體育運動、培養至少一種藝術興趣。” 張銀華說,“在保證學生的課余活動時間的同時,開展分組教學實驗、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學校設有冬泳隊、合唱團、愛心服務,甚至還有學釀葡萄酒的社團。”
談到“德育是否應該用分數量化”時,他明確表示了“重在潛移默化”的觀點。 “學校秉承‘至善至簡’的教育理念,并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教育實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主題班會、征文比賽、手抄報、演講比賽、國旗下講話、社會實踐活動等是主要采用的形式,但有時會出現歷時較長、跨度太大、范圍太小等不足。我們意識到需要對德育工作做一些整合及提升。”
德育校本教材的編撰,是學校對德育工作做出的新嘗試。集全校教育工作者之力編寫、修訂與完善近一年的德育校本教材《做最優秀的自己》,目前已到了定稿階段。張銀華捧著手中滿是修改痕跡的印刷稿說:“這本教材填補了之前學校德育工作的空白,有安全、禮儀、養成教育、勵志、學習、感恩、誠信、法制、素質教育、心理健康、奉獻等十一個章節,都是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著力點。以此為藍本推廣普及,讓孩子在潛移默化間成為更完整、更立體的人,而不是帶著缺憾成長。”
“品德及習慣的培養,也離不開家長方面的共同努力。”張銀華說,“我們感到痛心的是,很多家長并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學校一名初二男生小強(化名),人極聰明,但自閉而敏感。平時在校表現對同學、老師很冷漠,經常面無表情,對周圍人總保持高度警惕心理。上課沒精打采,經常趴桌子發呆,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做,成績糟糕。“班里同學反映他非常不好相處,在班里人緣很差,沒人愿意和他玩。老師找他談心,總是滿不在乎。”張銀華復述這一案例時,臉上似乎仍掛著當時的焦慮。
為此學校與其父母進行了多次溝通,獲知真相:小強讀小學時,有一次鄰居家小孩來家里玩,把家里新裝的窗簾扯壞了;小強父親不分青紅皂白,扇了他一巴掌,之后對這件事也無任何解釋與彌補。
自那以后,小強開始變得不愿說話,從來不叫爸爸;而小強父親在一次醉酒后無意中看到孩子日記,看到“連自己爸爸都不相信我,還打我”“我恨不得殺了他”等話語,又打了孩子一頓。父子從此之后更無交流。糟糕的家庭關系也影響了孩子在學校的人際交往。
學校首先讓班主任與小強談心,一開始他不領情;多次談話之后,他的態度漸漸和緩,不再漠視班里的一切;其次,老師讓一些優秀同學主動走近、幫助他,提醒他學習。其他同學不管他愿不愿意,都找他聊天找他玩。小強慢慢在學校開始變得開朗起來;但他跟父親的關系還是很僵。“為此學校也頗費了一些心思。借一次班會課的機會設計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場景。正好那天是小強生日,全班同學在課上為他慶生;過程中安排其父出現,當著師生們的面向小強道歉。班會后,又及時讓小強和其父坐下來交流,父子倆當場都流下了眼淚。”
2010級的一位初中男生同樣因為家庭教育的缺位而性格孤僻。他被父親因小事誤解和毆打,兩年多來從不開口叫父親。“他父親在我們面前流了好幾次眼淚,充滿著失望甚至是絕望的情緒。”家長無助的眼神每次都刺痛著張銀華與老師們的心。
“溫存談心、曉之以理;側面敲擊、迂回突破。”張銀華總結了面對問題學生時的溝通技巧。經過長達兩年半不放棄、不懈怠的努力,在老師、學生和家長積極配合下,2012年元旦這名男生終于開口叫父親,堅冰終于開始融解。當晚10時許,家長特意打電話告知級長致謝,雙方都充滿了寬慰與激動之情。“陪伴一個孩子的成長,學校、家長及孩子的努力,缺一不可。”張銀華表示。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是我們的承諾”
廣大附校的孩子與公辦學校的相比,身處環境相對封閉,且家長多數忙于生意,加之年齡跨度大,他們養成了較早獨立但敏感的性格,這需要學校加大對他們身心健康的保護力度。“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是未成年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犯錯;有些不觸及原則的錯誤,犯一百次我們都要盡可能地原諒。”心存善念、盡量寬容,是廣大附校追求的教育理念。面對人格仍未成型的受教育者,他們不愿放棄任何一次再教育的機會。
在面對一些棘手問題時,需要充足的愛心與耐心。高二男生小鑫(化名),在年級“小有名氣”,一是其家境優越,從小驕縱;二是因為他極度調皮,紀律觀念差。學期開學初,便與班里同學打架,原因竟是同學說話聲妨礙他課間睡覺。打架是學校的三條“高壓線”之一(早戀與偷盜亦在此列)。
小鑫在與班主任談話時理直氣壯,認為自己沒錯,拒絕道歉;后來學校找到他的父親了解情況,又跟其父如實反映小鑫平時在校的表現,父親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此外,學校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勸說,向小鑫的父親明確了“反對溺愛驕縱”的態度,雙方最后達成共識:以學校為主導,家長全力配合。“我們沒有因為他的錯誤而產生放棄的念頭,不聽怎么辦?我們盡量調動一切資源,幫助他聽進去。”張銀華語氣堅定。
“我們的教育是要健全學生人格,健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每當遇到問題學生,處理、懲戒是通常的手段,但我們更多想到的是發揮教育的功能,盡量教育和挽救學生,給學生申訴、解釋的權利,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張銀華說。
學校2006級的一名女生,家庭條件非常優越。但她在入讀高中以后無心向學,面對老師的勸導態度惡劣,并過多與社會朋友交往,家長與老師甚是頭疼。按照校規,學??梢员局踩逃睦砟顜退龑で笃渌雎?。但時任級長的梁自勇老師沒有放棄,協同班主任開始長期、耐心的跟隨教育。以“理解她的行為”為基本點切入,用親情、感恩等柔性方式教育潤洗,在長時間的陪伴和引導下,漸漸讓她明辨是非、回歸正軌。她考上大學后出國求學,并完成了蛻變。“她現在在聯合國福利署工作。當年態度輕慢、不顧他人感受的孩子,通過一系列好的、長久的影響,變成傳播溫暖的天使了。”張銀華笑著說。
2010年,高一年級有幾位男生出于朋友義氣,與初三學生發生矛盾并引發沖突。這在當時是應該被勸退處理的,但在與家長和學生深入溝通后,學校最終不愿輕言放棄,取消最初處理,決定給處于青春期學生們一個自我檢討、改正和成長的機會。兩年以后,這些學生沒有辜負老師和家長們的期望,他們大部分考上了理想大學,或被軍校錄取,從當年的錯誤中汲取了足夠的教訓,最終各得其所。得知這些,我們也很欣慰。”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是我們對每一個家長的承諾,是從‘善’出發育人的基本體現。”張銀華表示,“無論孩子們因貧困而消沉,或因富足而放縱,都是他們在這個年齡段很可能出現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無論如何都必須全力陪伴他們,讓他們走得更好。”
大道至善,融于簡行
與一般民辦學校不同,廣大附校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離,呈現出“自主性高、不急功近利”的辦學特質,辦事敏銳高效,姿態平和從容。“學校提出的‘至善至簡’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根本。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是純潔、導人向善的。至善,就是要做良心事,抓住最核心的價值取向和教育導向。”
張銀華處事敦厚而沉緩,面對不同年齡階層學生的困惑和問題,他始終堅持善念為先。“做教育應有純粹之心,必須打破民辦學校贏利為上的固有印象。我們應該具有足夠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無小事”,在年齡跨度大、管理難度高的廣大附校更是如此。“至簡,就是要抓住平時的、常態的點滴教育,引人向善。從每一件小事和實實在在的事做起。不空喊口號、盲目拔高,不搞面子工程、流于形式。”張銀華強調著學校一以貫之的“從細瑣處貫徹善念”的教育方式,并在其分管的德育工作中大力推行。
廣大附校的小學、初中與高中同在一處,同時吸納貴州獨山、廣東饒平的貧困生免費入讀,不同年齡、不同成長環境的孩子齊聚一處,60個班級共兩千七百多名學生同處一棟大教學樓,讓學校在管理過程中頗費了一番心思。張銀華強調在教學中應“灌注善念、友愛和諧、知禮明辨、注重情商”。“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們會學習,但這一點在學校并非放在首位。” 張銀華表示,“我們更愿意看到學校培養出的孩子是心存善念的。這種理念一直貫穿我們辦學治校的始終。”
在扶持優秀學子的過程中,廣大附校從董事長到普通教職員工竭盡所能,施以援手。作為廣州13所民校聯考學校之一,廣大附校會為優秀新生降低學費,甚至費用全免。用于招生的獎金每項都是“大手筆”;自2007年起,已有140名來自貴州獨山縣、廣東饒平縣貧困生免費到廣大附校學習。學校每年累計無償捐助約330余萬元,并將承擔貧困生上大學的費用。
學校自上而下的善念成為貧困生改變人生的新起點。2012年,共有23名受資助的貧困學生參加高考,全部考上本科,其中6人被重點大學錄??;2013年,共有35名受資助的貧困學生參加高考,他們同樣全部考上本科,其中有18名同學被重點大學錄??;2014年,5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接受資助前往新西蘭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