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啤酒:一座城市的啤酒味道
關于青島這座城市的描述當中,有兩句最讓人印象深刻,先是康有為筆下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再者便是青島人口中的“青島有兩種泡沫,一種是大海 的泡沫,一種是啤酒的泡沫,兩種泡沫皆讓人陶醉”,一語道出了啤酒與這座城市的不解淵源。
啤酒節帶來16天的恣肆狂歡已漸消退,但這座城市仍剪不斷啤酒的氣息,如夏末初秋的海風,沁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走在青島的街頭巷陌,每當華燈初上,那些泛著誘人的泡沫,閃著黃橙橙的色彩,帶著生產線余溫的啤酒,仍舊不斷一杯接一杯地流進食客的胃里,這的確是其他地方的啤酒愛好者們難以乞求的事,也是所有青島人的驕傲。
一袋塑料袋裝啤酒,是外地人眼中青島大街小巷最市井的一幅畫面,也裝滿了青島人日常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味覺記憶。每年8月,蜚聲海內外的青島國際啤酒節,更是這種植根深厚的啤酒文化的總爆發,一杯青啤,串起了一座城的激情與狂歡。
所以,當美國籃球巨星巴蒂爾來到青島,面對鏡頭說出那句“先知道青島啤酒,之后才知道了青島這座城市”時,在場的人們并沒有感到意外,因為青島啤酒之于青島,已不是簡單的一種飲品,而是這座城市的生活味道與文化符號。從1903年算起,走過111年的歷史的青島啤酒,她的味道早已留存在在了青島人的舌尖上,更浸透進了青島這座城市的成長經脈里。
一段酒香與一座城市的世紀記憶
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人們會首選博物館。而要了解的青島的百年建制史,除了青島市博物館之外,青啤博物館無疑另外一個窺知一角的絕佳去處。一個企業的博物館,需要這家企業有足夠長的歷史可供容納,而要從側面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必然與這座城市有著非同小可的關聯。
登州路56號,酒香浮動。這個印刷在數以億計啤酒瓶上的地址,大麥發酵后的麥香和著酒香在空氣中發酵,街邊的酒吧、飯店里品類繁多的青島啤酒,從來都是這里攬客的招牌。1903年建廠初期的老廠房、老設備為基礎修建的青島啤酒博物館,業已成為游覽青島的必到之處。
說起青島,有一件事情必然繞不開,那便是上世紀初的那段德國人占據時期。直到今天,這座城市仍處處留著德國人的影子,十幾年的德占時間奠定了現在青島老城區的脈絡,火車站、總督府、棧橋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城市設施都出自德國人之手,啤酒這種100多年前的“舶來品”,自然也不例外。
時光退回到1903年,因德國軍隊和僑民的口舌之欲,英德商人合資創建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據青島被德國占據不過5年,對于啤酒需求之迫切竟至于此。啤酒廠建成不久,德國人在一戰中戰敗離去,但啤酒這種帶給人們激情與歡愉的黃色液體卻永遠保留了下來。青島人認為是他們發明了“啤”字,而這一飲品投桃報李,最終占據青島人的心頭好,以至于成為青島市的一張名片。
冠以城市之名,便擺脫不了伴生宿命。這在青島啤酒商標上便可一探究竟,從最初的小青島上的燈塔,到如今的如今棧橋的回瀾閣,無一不是青島的城市標志。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根據海中的這座小島——小青島,把膠澳地區定名為青島,這就是青島城市名字的由來。如今,慕名而來青島棧橋的游客們,都會從導游或者親友那兒聽到這么一句,“看,那就是印在青島啤酒瓶蓋上的建筑!”
歷史吊詭,德國人對于啤酒之迫切,轉嫁于青島人生活中的每一寸。他們很難想象,對于青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來說,如果沒有啤酒,意味著什么。有人說,如果要在千篇一律的沿海城市里找尋不同點,青島啤酒無疑是青島的最大的特點。
不必說現在,早在40年代的青島旅游指南中,就已經出現了青島啤酒廠的介紹。曾旅居青島四年的梁實秋先生曾在《憶青島》一文中,饒有興致地談到青島好吃的東西:“一分牛排,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領略樊噲飲酒切肉之豪興。”對啤酒之喜愛,溢于言表。
時間過去111年,青啤博物館二層小樓下種植的青島市第一棵“爬墻虎”,每年春天都會迎來翠綠的生機勃發。兩位英德商人可能不會想到:1903年,剛剛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啤酒廠年產量只有2000噸,現在只相當于青島啤酒廠一天的產量,并行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便包括德國;激情還在蔓延,由青島啤酒廠創辦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如今已經走過了24年,并成為與慕尼黑啤酒節齊名的亞洲最大啤酒盛會……
一個節日與一座城市的激情狂歡
“暢飲啤酒,快樂無愁,舒肝樂心忘爾憂。”這是一塊蘇美爾石板書上的飲酒歌。公元前7000年,當敘利亞人的祖先獻上用大麥釀制的貢酒時,他們不會想到,這種鎏金的液體會以節日之名風靡全球;德國人在釀酒技術上的堅持和嚴謹與人們印象中德國人的形象如出一轍,然而,在慕尼黑啤酒節上德國人卻表現得無拘無束,幾近瘋狂。
青島與青島啤酒亦如是。在長達百年的浸潤之中,啤酒文化的印記已滲入青島文化的肌理,正是這種豪放與開放滿足了以啤酒為主題的節日所需要的特有氣質,并在這個被浪花和酒花共同縈繞的城市氛圍中逐步成長起來。正如青島市委黨校教授李光全博士所說,“擁有最廣泛群眾基礎的啤酒文化是青島啤酒節的根,全國任何地方以它為主來做啤酒節,可能都做不過青島,最核心一點是有青啤的文化在這里”。
誠如此。每年夏天約上幾個親朋好友一起去現場High啤,青島啤酒節已經成為廣大市民共同期待的夏日狂歡節,十六天的節日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十六天的歡愉,更是整個夏日難忘的激情魅力。每晚夜幕降臨,青島啤酒節內觥籌交錯,魅力四射的熱辣演出,一杯鮮醇爽口的青島啤酒,再來幾盤香辣美味的燒烤,成為夏日市民消暑的“新標配”。
啤酒的文化釀造了這座城市的激情。有人說,白酒是一種深沉文化,適合一個人獨享;紅酒是一種浪漫文化,適合與情人分享;而啤酒則是一種激情文化,適合與朋友共享。啤酒不能淺嘗輒止,不便自斟自酌,必須用暢飲來表達歡暢。有了青島啤酒,青島人首先便具有了一種好客的心態:品酒交流,不必大醉,微醺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青島人便又有了兼收并蓄、包容八方的胸懷。
有朋自遠方來,必青島啤酒。對于青島人來說,親友聚會、招徠遠客可以沒有豐盛的菜肴,而如果沒有青島啤酒,這頓飯菜便少了幾分味道,青島的味道。
尋常人家如是,大雅之堂亦如此。在不久前2014 APEC“中國年”首場部長級會議上,一瓶瓶綠色清爽的青島啤酒成為中外賓客眼中熟悉的“迎賓使者”,歡迎著遠道而來的賓客,作為東道主帶來舌尖上的青島味道。
一種味道與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每一座城市總有她獨有的脈搏和文化。有人說,啤酒的“基因”,已深深地融入到了青島人的血脈之中,此言不虛?!渡嗉馍系闹袊纷屓藗冾I略了不同地區舌尖上的味覺符號,而在中國,很難有第二個城市像青島這樣,啤酒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形態,更成為城市的一種文化符號,進而融入城市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成都之茶館,重慶之火鍋。一個偏于恬淡,只得做飯后的消遣;一個味道濃烈,很難融入到深深淺淺的每一餐中。而唯有啤酒之于青島,可以和任何菜肴相搭配,幾乎伴隨著青島人的每一餐。青島人的幸福三寶: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對于口味相對清淡,習慣白煮海鮮的青島人來說,一杯青啤,一盤蛤蜊,便是一個知足而其樂融融的晚上。
青島的夏天,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銷售散啤的小店,通常以四十斤為單位啤酒桶里,灌裝著當日生產的鮮啤酒,供人們用塑料袋打回家中。對于每個土生土長的青島人來說,幫父輩打酒也成為揮之不去的兒時記憶。在一年四季的街頭上,男女老少拎著泛著白色泡沫的袋裝啤酒款款而行,代表著這個城市別樣的身份和氣質。
與成都街頭的鱗次櫛比的茶館相似,青島的巷子里也遍布著大大小小的酒館,青島人名曰“啤酒屋”。一個不大的門頭,外面支幾張桌子,一堆馬扎,一只只滿滿登登的不銹鋼酒桶,再加上青島夏天潮熱的海風,共同釀造了青島酒客們夏日里無與倫比的歡樂。每當夜色降臨,結束一天的忙碌約上三五好友,聚集到附近熟悉的啤酒屋里,有時是一頓簡單而開胃的晚餐,有事純粹就是為了大家一起喝喝啤酒聊聊天。一杯青島啤酒里,承載著這座城市最市井的快樂和最真實的美好。
無論是市井小巷里的啤酒屋,或是尋常人家門把手上掛著的塑料袋,在青島,啤酒是日日相伴的佳釀,是人與人之間恬淡的潤滑劑,更是這座城市與世界交好的最完美證明。從青島走向全國,從中國走向世界,青島海納百川的人文情懷透徹地灌裝進了每一罐Tsingtao beer里。就這樣,一路花開,一路爛漫鋪陳,一路酒香飄逸,青島啤酒播撒開來,被全世界接納,成為全世界具有青啤主義精神的啤酒客的共同愛好。與此同時,因著青島啤酒,人們記住了青島,這座充滿個性與魅力的藍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