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與責任,養育未來
60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句出自《朱子家訓》的格言,正以一種新的時尚運動在開展——“光盤行動”。
事實上,“光盤行動”體現的正是人類對食物的敬畏。人的生存根本取決于食物, 隨著糧食需求上升、糧價波動以及日益惡劣的環境氣候,保障食品的安全與可持續性已成為全球食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攸關人類的未來。
為此《南方周末》“誠食派?杜邦脫口秀”第一期,特別邀請了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博士、蒙牛集團CSR總監吳福順,以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共同探討食品行業如何“用科技與責任養育未來”的話題。
數據證實了糧食供給對人類的重要性。根據全球食品行業峰會的統計,美國每年產生超過1300億美元的食品廢棄物,而這一數量足以養活非洲的所有難民。2013年“海灣食品展”上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七分之一人口仍處于饑餓之中,而世界各地每天被浪費的食物足夠養活10億饑餓人口。
為了應對當下的現狀,目前的食品界開始提及新概念——食品的可持續發展??沙掷m性不僅意味著擴大糧食供給,也包括提高食品的品質。這涉及到從田間到餐桌,整個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是整個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的復雜問題。
“糧食種植、加工不止要保證現在有收成,將來也要有收成,不止是現在不浪費,還要保證將來有一些方式,通過工業化來保證不浪費糧食,保證我們60億人吃得好吃得健康。”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博士說。
按照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的理解,食品的可持續發展包含兩個層面的概念——一個是“需要”,另一個是“限制”。
所謂“需要”就是滿足能夠有的吃,吃得好,還能夠吃下去;“限制”通俗講不能把子孫的飯都吃完了,也就是將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有機結合??偠灾称房沙掷m發展,即人口和環境之間相輔相成,“不止是現在走得好,將來也可以走得好”。
現實環境不容樂觀。比如中國的黑土地,一些專家測算可能未來40到50年,中國最能產糧的北大倉就沒有黑土地了,要知道形成一米黑土是什么概念?答案是需要4萬年。這僅僅是威脅未來食品持續的冰山一角,水資源匱乏,特別是水質性的匱乏,造成吃得安全,吃得好的食品越來越少,而消費者渾然不覺,“只會對價格敏感,對包裝敏感”。
蒙牛集團CSR總監吳福順認為,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前面“一公里”與后面“一公里”解決的問題。所謂前面“一公里”,指的是水、土壤、空氣等問題的影響,需要好的協調機構解決;后面“一公里”指的是,消費者需求多樣的情況下,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或者著眼長遠的企業,如何對相關的產品的設計,既滿足消費者味蕾的需求,同時又保證是持續供給的。
食品界的“中國夢”
創新科技與社會責任,是食品可持續發展兩個重要的維度??萍际鞘称穭撔碌幕I碼,責任是食品可持續的靈魂。沒有科技,責任無從履行。沒有責任,科技很有可能成為人類的風險。
事實上,食品及其相關企業需要上述靈魂和籌碼,才得以更好地服務于不斷增加的人口。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博士將此歸結為食品界的“中國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我們食品界的中國夢是百姓吃的東西安全,吃得健康,他們享受了愉悅,同時又不會擔心安全的問題。”
科技也可以為食品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相比技術創新,還需要做更多針對消費者的科普工作。
李永敬指出,杜邦倡導包容性創新,跟蒙牛以及很多食品公司協力,同時跟政府機關、學校、社區一起做科普工作。“從中小學開始一直到社區,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會采取正確的行為,面對一個真實的食品行業現狀,這樣從根本上能夠促進中國食品方面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亦深有感觸。以奶業生產者為例,比如生產者想“做好人養好牛產好奶”,生產者知道自己是好人,但是不知道怎么養好牛,需要把本領教給生產者,讓其知道怎么做。“對現在的生產者來說,不管是養殖者還是種植者,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科技教育。”
蒙牛集團CSR總監吳福順透露,蒙牛今年年初首開牧場主大學,目的就是教這些牧場主更好的養牛,及科學管理技能,同時帶領他們簽訂牧場主社會責任守則,推動牧業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蒙牛還聯合協會、媒體等一道,持續開展牛奶的力量科普行動,用視頻、微互動等非常有趣的形式,教大家識別牛奶誤區,如何科學飲用牛奶。
朱毅指出,正因為過去在吃的方面美國人的食育教育做得不夠好,所以讓美國夢褪色不少。而現在中國的情況也頗為令人擔憂。李永敬說,“現在中國2.6億人有慢性疾病,肥胖癥患者也越來越多,最令人困惑的是老百姓不知道吃什么是健康的。”
為了實現食品界的“中國夢”,杜邦公司試圖在行業內做更多改變。
李永敬介紹,杜邦有4個核心價值觀,第一個是安全;第二是保護環境,杜邦在中國有四五十家廠,其內控標準比政府要求嚴格很多;第三方面是崇高的道德標準,“中國有3.2億人從事食品工業,有五十萬家食品公司。如果沒有實實在在辦法,沒有道德標準,沒有一個很好的檢查方法,挑戰會是非常大的。”第四是尊重人。
正如李永敬所說,這四個價值觀跟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很多方面就很容易做到了。
食品需要創新
科技創新是永恒的主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科技創新對食品行業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蒙牛集團CSR總監吳福順舉了一個例子:通過科學技術控制奶源。比如蒙牛新建數字化牧場內,“好人養好牛產好奶”,蒙牛就是用了多項新的技術——如,牛奶的指紋圖譜保障好奶的產生,對于乳品行業來說,這是技術保障乳品安全的一個里程碑事件。簡單來說,此技術通過對異常原奶的光譜數據進行篩選,能有效檢測并監控預警異常原料奶,為保證產品質量設置防護線。
“用好的價值觀,科學的管理,創新的技術,然后去跟伙伴們共同來做。這其實也是我們現在開始和下一步要強化努力的一方面。”蒙牛集團CSR總監吳福順說。
杜邦李永敬博士指出,科技是靠實實在在一步步往前走,你做的東西不光100年以后有價值,最關鍵是今天、明天、后天有價值,所以科技一方面有前瞻性,另外一方面要有現實性。
李永敬舉了一個例子,杜邦上海創新中心展示一大塊人造牛肉,這一塊牛肉是用大豆蛋白做的,但是口感跟真正的牛肉一模一樣,根本不會感覺出差別來。
另外一個包容性創新,產學研結合的典型范例就是益生菌。“有益腸道健康的益生菌在人的腸道里與人體一塊成長,多吃一點進去,身體就健康了。”李永敬說。“多一點革命者,少一點反對者。”
李永敬透露,杜邦跟蒙牛以及很多乳業公司合作,在過去五六年里,含益生菌的酸奶增長迅速,使老百姓受益,這是老百姓得到最直接的實惠,也是從業者所期望的結果。“我們的合作伙伴從科研單位,從食品企業再到我們,再到下面的制造企業,大家都覺得是很好的事情,這個行業不會陷入同質化競爭,消費者可以得到真正的好處。”
“一端是生產者(比如種植戶、養殖戶),一端是消費者,通過生產企業搭了中間橋梁,做科研的在里面添磚加瓦。兩端越來越成熟之后,他們中間的橋梁也越來越穩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樂觀地說道,“食品可持續發展我認為在中國肯定是可以實現的。”
更激烈的食物革命
隨著人口增長,依靠傳統方法已經無法將人們喂飽??茖W家們正在發明各種各樣的新方法來滿足未來人類的飲食需要。氣候變化和廉價化石燃料時代的終結將意味著傳統的食物供給系統無以維系,21世紀必將發生比上個世紀更加激烈的食物革命。
未來食品工業格局是什么樣?
朱毅的看法是一部分要消除饑餓,消除營養不良。另外還要引領消費者,告訴消費者什么是最好的,不是一味滿足消費者的欲望,同時也要讓消費者懂得理性、科學、健康地消費食品,并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度的平衡。
杜邦李永敬博士說,“未來食品的格局至少面臨四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滿足人類對食品的需求,因為人口在增長;第二個挑戰是城市化,這些人到城市來吃什么;第三個挑戰是人類老齡化對健康的需求;第四個挑戰是食品安全。這四個挑戰不管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直存在的。
雖然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特別高,但還有大部分人群面臨著基礎營養欠缺的問題。這靠什么實現?靠工業化。
李永敬為此呼吁產學研企業、政府、科研單位一起進行包容性創新,以科技推動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最終的目標是讓中國人能夠過上愉悅、健康、幸福的生活。
“食品工業日新月異,日新日益新,速度越來越快,選擇越來越多,責任越來越大,但是有一個選擇是不得不做的選擇,就是食品可持續發展。” 朱毅最后的總結再次提醒了我們食品行業未來所將面臨的艱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