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移動迷宮:急于飛向靶心的箭,只能走走腎上腺
在《饑餓游戲》、《分歧者》與《移動迷宮》之后,“反烏托邦”的概念作為一種故事模式大概已被不少新世紀青少年觀眾所接受。追溯“反烏托邦”題材在電影與文學史上的流變,編劇工業化和技術發展令此種敘事模式有了新的體貌,它洋溢著叛逆、好奇、不安的青春荷爾蒙,也跳動著無法抹去的娛樂秀氣息。
在《饑餓游戲》、《分歧者》與《移動迷宮》之后,“反烏托邦”的概念作為一種故事模式大概已被不少新世紀青少年觀眾所接受。追溯“反烏托邦”題材在電影與文學史上的流變,編劇工業化和技術發展令此種敘事模式有了新的體貌,它洋溢著叛逆、好奇、不安的青春荷爾蒙,也跳動著無法抹去的娛樂秀氣息。
十五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托馬斯-莫爾虛構了“烏托邦”世界。這個理想社會擁有完美的統一秩序,富足穩定,在徹底共產中自行運轉,人性惡與犯罪被消除。文學史經典“反烏托邦三部曲”《我們》(扎米亞金1924)、《美麗新世界》(赫胥黎1931)和《1984》(奧威爾1948)則從烏托邦理想內部消解了這一空想,構建了一種制度泯滅人性的反面社會:高度集權,完美控制,個性消除、絕對技術理性、溫順服從,信息不對稱?!段覀儭返奈磥砩鐣?,個體成為編號組織的無名者,在整齊劃一的秩序中按統治者意志運行,連性交也需按照國家分配去執行?!睹利愋率澜纭分袦仫栆钥蓾M足的無痛社會里,人從胚胎時期就接受條件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