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革命靜悄悄 體制內外的語文對話

母語教育可分解為四個層面的目標:一是讓孩子們具有成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此基礎上,語文教育還應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學的教育,培養未來公民的心性、情感、想象力。其三,還應包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以及第四,文化中內含的生命智慧,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意趣等。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石越婕 王慶峰

2014年10月31日,郭初陽老師在“親近母語”兒童教育論壇上公開課:《鞋匠的兒子》。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編者按:從高考到錄取,從大學去行政化到教育家辦學,從教育財政投入到教育平權,各種宏觀的教育改革討論,已經很多。但對中小學尤其兒童教育的關注,在公共媒體上呈現得很少。這絲毫也不意味著中小學教育就沒有高等教育重要,恰恰相反,如果中小學不能讓孩子們葆有善良,懂得敬畏,養成強烈的好奇心和廣泛的探索興趣,在自我、經典與世界之間形成活潑潑的基本關系,大學階段的教育,很可能已經太遲了。2014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南京,親近母語研究院主辦了一場“體制內外、課堂內外的語文對話”。對兒童母語教育做了深入探討。版面所限,我們只能呈現部分內容,供關心中小學教育的讀者參考。 

母語教育可分解為四個層面的目標:一是讓孩子們具有成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此基礎上,語文教育還應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學的教育,培養未來公民的心性、情感、想象力。其三,還應包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以及第四,文化中內含的生命智慧,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意趣等。

打手電在被窩里讀的才是好教材

“歡迎教材主編張慶、朱家瓏公開回答。”

給孩子們的公開課結束后,杭州越讀館語文教師郭初陽面對臺下六百多名體制內外的語文老師,對《鞋匠的兒子》一文里的插圖提出疑問:是不是把一張“9·11”后反恐時用的圖,用作了林肯總統演講時的圖?

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對小學語文教材提出質疑。早在2009年7月,“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就與郭初陽、特級教師李慶明等組織了一場針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大討論,兩天半討論的成果之一,是出版了一本《小學語文教材七人談》。

在這本書里,徐冬梅認為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問題,仍是從學拼音、字、詞、語法等出發,“科學主義、工具主義占主導”。郭初陽提出,一本能讓小孩子愿意打起手電在被窩里偷偷讀的教材,才是好教材。

這樣的教材,內容主要應是童謠、童詩、故事、童話、神話等。如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所言:兒童上小學前已聽了很多故事,從學前階段到小學階段,教育不能脫節,要利用學前的根基,“就是小學語文教育要兒童文學化”。

現在流行的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都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郭初陽、蔡朝陽、呂棟幾位70后一線語文老師概括出三套語文教材的四大缺失:

第一,經典的缺失。缺少好文本,即使來自經典,也多被改編得面目全非;第二,兒童視角的缺失。“大部分都重在說教,極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第三,快樂的缺失;第四,事實的缺失。比如,幾個版本的二年級下冊都有的“愛迪生用智慧救母親”的故事,經考證,是虛假的。

與對小學語文教材的這種批判呼應,201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套“民國老課本”。這套課本,是1902年由當時的商務印書館編印出版的第一套近代成功的新式教科書。此次出版,編選者將其分為啟蒙、常識、歌謠、修身、故事、童趣六大類??捶诸惣纯芍?,與現行語文教材的編選思路差別巨大。

譬如啟蒙卷第一課,是一個碩大的“人”字。不是人世間孤零零的一個人,而是配了一幅大人們穿著長衣短褂的家庭圖:有爺爺奶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

再如《晨起》課,簡單十余字:晨起,見父母,問安。兄弟姊妹,相見,問好。人文精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