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意大利唯一的基本組織結構” 家族烙印下的產業模式和生活美學
意大利的時尚產業風靡全世界,但它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般,誕生眾多規模龐大、人員構成多元的巨型跨國企業,恰恰相反,或許是民族嚴謹作風在起作用,抑或是受經典始于流傳的信念所驅使,90%以上的意大利企業都是家族企業,時尚圈也不例外。
Canali家族
Ferragamo家族
TOD’S集團主席Diego Della Valle(左),集團副主席Andrea Della Valle(右)
位處南歐,靴子型的國土被地中海環繞,背靠歐陸,腳伸非洲。整個意大利半島不僅是一座連接歐洲和非洲的橋梁,更引領著全世界的時尚潮流。來自亞平寧的各大品牌們源源不斷地供應著最前衛的時尚產品,它們的名字就是品質、潮流和時尚的代名詞。但與此同時,它們卻又時時流露出另外一種氣質,先鋒和傳統,在意大利時尚品牌這里形成了一種奇妙的融合。
DOLCE &GABBANA公司的兩位奠基人 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
家族企業成為經濟脊梁
意大利的時尚產業風靡全世界,但它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般,誕生眾多規模龐大、人員構成多元的巨型跨國企業,恰恰相反,或許是民族嚴謹作風在起作用,抑或是受經典始于流傳的信念所驅使,90%以上的意大利企業都是家族企業,時尚圈也不例外。無論品牌如何發展,家族的古老氣質貫穿始終。如此看似相悖卻又和諧的狀態,也只有在意大利,這個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才能夠長期存在。
實際上,放眼歐洲歷史,意大利半島在很長的時間里都僅僅只是一個地理名詞。1870年之前,從未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出現。西班牙人、希臘人、法國人、阿拉伯人......不同國家的人們相繼在這里留下過自己的足跡。一直到了19世紀50年代后,意大利復興運動興起,意大利王國建成,羅馬得以收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退居梵蒂岡,一個真正的意大利國家才算是真正誕生。
對于這個年輕的國家而言,經濟發展的先天條件并不理想,甚至稱得上艱難——兩次世界大戰,意大利皆是戰敗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整個意大利稱得上百廢待興。但就是在二戰后短短的幾十年間,意大利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經濟奇跡,一躍成為經濟大國。紡織業、機械制造業、皮革業是他們最引以為豪的產業,但這些行業中的領頭羊鮮有大型的跨國公司,而是中小型的家族式企業成為了整個意大利經濟的脊梁。
在這個人口5700萬的國家里,99%的公司都是家族企業。相比于其他國家公司高管們西裝革履地坐在會議室中商討企業發展戰略,意大利公司的大事常常會在客廳里或是餐桌上進行討論——因為能夠決定公司未來發展命運的,往往都是自家人。對于意大利人來說,家庭幾乎意味著一切。路易吉?巴爾齊尼(Luigi Barzini)在其著名的《意大利人》一書中曾說:“意大利的家庭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基本組織結構。”在他看來,意大利就是一個家庭聯盟國家,是一個由千千萬萬不同家庭所構成的一個整體,意大利人把對家庭的忠誠和愛看得高于一切。而當家庭利益在家族成員的不懈努力下得以最大化的同時,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因此變得日漸強盛。
穩定專注大于一切
雖然意大利家族企業的誕生可以上溯到中世紀,但其發展主要是19世紀末,也就是意大利統一運動之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意大利共和國誕生,意大利的家族企業更是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經濟奇跡。幾十年來,意大利政府頻繁更迭,一屆政府的壽命常常會短至還不到一年時間,但意大利經濟卻始終充滿活力,原因何在?家族企業的作用功不可沒。在意大利,99%以上的企業為家族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家族企業發揮了其管理科學、調整靈活、能動性強等優勢,使意躋身于世界發達國家之列。
意大利人看重家庭,遠超看重自己的國家。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在1870年之前,這片土地上,人們習慣了動蕩的社會環境和政權的頻繁更迭,正因如此,安定團結的家庭氛圍,對于每一個意大利人來說,意義就格外重大。在大家族中,團結和統一是必須遵守的信條,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必須竭盡所能維護家庭的利益,使整個大家族越來越富裕、強大。
這種特質也直接決定了意大利家族企業的氣質——他們規模不大,但卻精益求精,手工技藝代代傳承,歷經數代的獨特工藝令他人難以模仿和復制。在講求獨特、專屬的時尚奢侈品領域,這樣的特質,無疑是最受人們所青睞的,意大利品牌也因此得以風靡全球。如今,工藝與意大利制造同義,意大利品牌的好名聲最大程度地來自它一貫的高品質。
盡管很多頂尖品牌譽滿全球,但意大利家族企業卻大多并不追求擴大規模,而是希望將企業的主導權牢牢握在自家人手中。在企業主人的心中,家庭的穩定大于一切,最重要的是維持家庭的榮辱利益。在意大利的家庭結構中,男人和女人分工明確,男人外出工作負責養家,占有不容置疑的領袖地位,而女人則全身心地投入家庭和子女的教育。在意大利,母親在親子關系中扮演著比在其他國家更重要的角色,意大利也許是全世界最多歌曲以“媽媽”命名的國家,而“我的媽呀”則是意大利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感嘆詞。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男子是家庭權威的中心,女子是家庭的強有力支撐,孩子,特別是男孩,則代表著家庭的未來。
為了保障家庭的穩定,意大利的家庭中常常會出現有趣的一幕——一個家庭當中,常常會同時存在好幾個政治黨派的成員。這是家庭成員有意為之的結果,因為這樣可以保證至少有一方可以保障整個家庭在政治動蕩中繼續保持穩定。很多大的家族還常?;ハ嗤ɑ?以起到壯大和鞏固本家族勢力的作用。尤其是在意大利南部的黑手黨家族中,這樣的情況司空見慣。
規模小巧,精益求精
當家庭成為意大利經濟發展的基石,這就意味著,這里鮮有規模龐大的巨型企業,更多的是星羅棋布的中小公司。即使是像阿涅利家族這樣富可敵國的名門望族,旗下的菲亞特集團,也并不愿意追求大而全的發展模式。在這個大財團周圍,圍繞著一大群小而精的中小企業,為其制造各種零部件。
規模不大,就導致意大利的家族企業很少能夠覆蓋一個產品的全部生產流程,而只能專注于其中的某一個環節。這在客觀上制約了企業的規模,卻也促使這些家族企業能夠日復一日地在一個領域里精耕細作,對工藝反復鉆研,將品質做到極致。舉例而言,意大利皮鞋名滿全球,但意大利的皮鞋廠商幾乎沒有一家是從底到面全部自己生產的,而是進行了高度的分工:一些鞋廠專門負責生產皮革,一些工廠專門生產鞋底,一些工廠專門生產配件......一家二十多人的鞋廠,就已算是大鞋廠。作為家族企業,品牌的創始人往往都會擁有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即使是到了七八十歲的高齡,仍然會參與一線工作,直接參與具體的技術細節。
這種包含匠人精神的精雕細作,在最講求設計感和精致品位的時裝領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空間。意大利時裝設計師在走向世界舞臺的同時,紛紛以自己的名字建立時裝品牌。這些享譽全球的名字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稱謂,而成為個人地位和經濟實力的象征。短短半個多世紀內,意大利時裝從無到有,最終與法國時裝平分秋色。相比壞脾氣的法國人,客氣周到的意大利人總讓遠道而來的外國買家和媒體感到賓至如歸。 1952 年的一期《Vogue》曾寫道:“意大利時裝如今有兩大令人激動之處。首先,意大利生產的時裝和配飾時髦而又活潑,是戶外生活和度假時的理想穿著,因此非常適合美國市場。其次是意大利的面料——這方面相關的一切都充滿新聞價值。”這段話在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仍然適用。
不過,事物總有兩面性。意大利家族企業與其他企業迥然有異的運轉邏輯,為其帶來了無法復制的美好聲譽,但卻也使它們在變化多端的競爭環境中面臨新的沖擊挑戰。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步步加速,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可以避免愈發廣泛的競爭,意大利家族企業也是如此。就意大利時裝業而言,大多數知名的設計師年事已高,如何把家族品牌成功地傳給下一代,這是他們不得不面臨的重大課題。
與此同時,眾多的意大利品牌還要努力避免來自大型跨國集團的收購,例如FENDI、EMILIO PUCCI、GUCCI這些曾經有著濃厚家族烙印的品牌,都陸續被LVMH收入麾下。雖然無法斷言這樣的收購對于這幾家企業的發展究竟是喜是憂,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在被收購之后,他們的CEO和設計師都不再是意大利人?;蛟S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會出現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崇尚意大利品牌獨特專屬品質的人們,是否還能夠像過去那樣,買到真正意義上的MADE IN ITALY?
眼下,國際市場趨向一體化,發展中國家不斷崛起,他們以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極具潛力的市場在顛覆著一個又一個行業的格局。一輪又一輪的沖擊之下,精華代代傳承的意大利家族企業們,是能夠憑借著千錘百煉繼續獨領風騷,還是無法抵擋外來勢力的兇猛攻勢?或許,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