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瓷在說話

茶盞、手枕、花瓶……這些冷冰冰硬邦邦的瓷器在李鴻基的手里,仿佛煥發出一種魅力,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講述古代的那些故事。

在李鴻基的家中,擺放著一個造型古樸的木質的展柜,最下面里面放滿了關于收藏研究的書籍,而上面小隔間擺放著他的藏品,最突出的展柜是一個單獨的玻璃柜,擺放的是李鴻基重點把玩的對象——宋瓷。瓷器靜靜地佇立在展柜上,高貴而優雅,在射燈的照射下披上了柔和光芒,散發出玉質般細膩而柔軟的光澤,斑駁的紋理爬滿器身,細密卻不雜亂。立柜對面的物品則顯得有點凌亂,大約二三十只錦盒層層累積著,幾乎有半個人那么高。這些都是李鴻基的寶貝。

談起這些寶物,六十多歲的李鴻基精神抖擻,興致勃勃。“因為古瓷可以養精神,精神狀態會很年輕,越看越年輕。”每一個瓷器對于李鴻基來說有著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透過指尖接觸到瓷器那一刻娓娓道來。“宋瓷本身會說話,當年那個刻工如何將它刻出來,窯里燒了多少個才燒成這一個。每個成品,不歪不斜,都有個故事。撫摸著他們,我仿佛在和古人對話。”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輝煌時期,《中國陶瓷史》一書中說:“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最大的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宋瓷在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著稱,其造型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當時有很多窯廠,其中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每個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民間風采,都是藝術發展的精品。宋瓷憑借其深厚文化內涵,讓一大批收藏家拜癡迷地追尋它的身影。李鴻基便是其中的一位。

藝術世家 師從名門

李鴻基加入收藏行列已經有將近四十年,而四十年前,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門外漢。李鴻基在家中排行第五,大哥和二哥非常喜歡音樂,而第四個哥哥則是一名油畫家,畢業于中央美專(廣州美術學院前身),后來去了北京電影學院當老師。在幾位哥哥的藝術熏陶下,李鴻基十五歲考到了廣東戲劇學校學習表演,和廣東著名情景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里“康伯”的扮演者龔錦棠是老同學。他最早也演過話劇,后來遭遇了文革,改行當起了中學音樂老師。當音樂老師的時候被送去了人民藝術學院學習作曲。四人幫被打倒后,李鴻基又回到劇團。一年多以后,文藝創作研究所把他招了過去專門搞音樂創作。“那時候太多時間了,幾個小時就可以寫完一首歌。”閑來沒事,李鴻基便開始逛古董市場,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玩古董。這一玩,就玩了四十多年。

李鴻基喜歡收藏的基因大約來源于父親。“我的父親很喜歡收藏,他去世以前,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瓷器和字畫。因此我可能受了家庭的影響。”而真正領著他走上收藏之路的應該是他的師傅伍基先生。伍基師傅三十年代的時候在廣州的古玩店當學徒,由于眼力好,四十年代便自己開店當起了古玩店老板。據說伍師傅當年很有名氣,中南局書記金明、大文學家郭沫若常來請教他。伍基先生性格直爽,據李鴻基回憶,老先生買古玩從不講價。眼力老辣的伍師傅看上任何器物,問好價格,如若合適,馬上數錢,絕無二話。要是價格不合適,便馬上放下,也不留戀。大約在伍先生的古玩世界里,價格終究不是一件太要緊的事,一切隨緣。

已為人師的李鴻基深知,在古董的行當里,跟對了老師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旦跟錯了人,可能一輩子就只能和贗品為伍。李鴻基與伍師傅的這段師徒關系一直維持到了伍師傅離世。前些年李鴻基在東莞一次高端展會上與在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擔任過陶瓷評鑒專家的丘小君先生重逢,兩位老友共同回憶起與伍基師傅一起看市文物總店的藏品,一起喝茶、吃飯、談古瓷收藏及鑒賞的往昔,當丘小君得知伍師傅已經離世,惋惜不已?,F如今談起自己的老師,李鴻基心中滿是敬意和感謝。“伍師傅為人正直可親,他教我看古瓷的造型,在看釉面的光澤及足部修胎等,講得很細致,我很感謝他教我這么多。”

“我不是賣家,我是收藏家”

收藏宋瓷對于李鴻基來說從來都不是一門生意,“因為我不是賣家,我是收藏家。”在他的眼里,這些存世數量逐漸稀少的宋瓷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遠遠大于它買賣上的價值,是無價的。而它們,更是李鴻基親手一個個淘寶淘回來的。

八十年代想要“淘寶”,可不是只需坐在電腦前點點鼠標那么簡單了。當年的李鴻基四點多鐘天還沒亮就起床,騎上自行車,提著個手電筒直奔中山八路天光墟。由于廣州接近香港,全國各地的古董商販都聚集此地。那時候剛剛打倒四人幫,市場還不開放,人們也都不敢玩古董,李鴻基也只能是和朋友偷偷摸摸著玩。也可能正是由于市場低迷,所以在當時還能以較為便宜的價格淘到不錯的東西。李鴻基淘起寶來可是不含糊,常常拿著手電筒一個個巡視,當遇到喜愛的精品時更是會精神高度集中,陶醉在觀賞寶物的樂趣里,有一次還因為太投入而將隨身的掛包弄丟了都沒有發現。

對于那些打著手電筒一件件精挑細選的瓷器,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它們就像我的兒子一樣寶貝,如何舍得將它們賣掉?”在李鴻基的收藏眾多收藏中,有一個特別寶貝的宋代建窯金盞。據李鴻基介紹,建盞在宋代時成為了皇家貴族追求的寶物,也是文人爭相題詠的珍品。北宋皇帝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以及書法家蔡襄所寫的《茶錄》中都有明確指出,建盞是最適合點茶和斗茶的茶器。而其中曜變是建盞之最,建盞在各種曜變中都能感受到它的律動與自然的變化,乃盞中寶物,數千萬只燒制的建盞中只能燒成一兩只。李鴻基手上的這只金盞,更是難能可貴。其釉面平滑,釉質瑩潤,盞內呈霧狀,側光將金盞轉動來看,當即產藍、黃、金、紫、白、棕、黑七彩耀眼光芒。此盞的成分于黑釉成分相同,亦無文獻記載,極為罕見,被李鴻基視為至寶。有人出價過百萬求李老師轉手,可他無論如何都不愿意賣。“這個東西如果賣了我就再也見不到第二件了。”

看到讓自己心動的物件時,李鴻基坦言他的心會小鹿亂撞。十多年前的一天,偶然從朋友手上看到的一個耀州龍紋枕,這恐怕是李鴻基心跳得最厲害的時候。“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其刀刻犀利,明快生動。流暢典雅”,李鴻基介紹到。他的指尖順著龍紋的走勢比劃著,仿佛想找回古人下刀時的思路。“宋代耀州刻龍紋的物件本來就很稀少,而這只完整的耀州瓷枕是三面刻龍,而且每一面的龍形態各異,活靈活現,刻工犀利,落刀毫不含糊,一邊一刀流暢明快地刻出了如發絲般飄逸的龍須。”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龍枕最終到手。買下后的第二天就有一個專家希望李鴻基轉手給他。后來又有個古董商,為了得到這個枕頭,不惜“五顧茅廬”,每三個月便登門造訪李鴻基。“我告訴他我這個是自己買來玩的,你不要問了,我是不會不放的。”正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不用心愛之物獲利,這也是李鴻基作為一個收藏家的堅守。

收藏不藏良心

“我所有的工資,作曲編曲賺的錢,全部都用來買了古董。”為了這些寶貝,李鴻基一個人做三份工作,可即便是如此,李鴻基卻總是捉襟見肘。對此,李太太并沒有太多的怨言。李太太原本拜入李老師門下學音樂,后來嫁給了李鴻基之后,受他影響也愛上了宋瓷收藏,現如今兩夫妻一起玩。由于本身是學美術出身,之前在美院搞國畫,愛上宋瓷之后又拜師學藝學習瓷器修復?,F如今,李太太判斷瓷器修復部分的能力亦讓李鴻基稱贊。當談及宋瓷給生活帶來的影響時,李老師笑著說:“宋瓷,讓我和太太更加和諧。”

李夫人說:“他喜歡的東西就很快認定。”十八年前的一天,李鴻基在一個店里看上了一個內有刻工的北宋青釉龍泉蒜頭瓶,十分喜歡,心里已經認定??捎捎趦r格稍貴,李鴻基便喊了太太來看。李太太也是個愛寶之人,一看也十分歡喜,可是為了壓低價格,便開始挑瓶子的毛病。沒想到李鴻基急了,當著貨主的面就罵了李太太。“我當時就忍不住,我發現這個瓶子那么漂亮,我老婆說它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個是個寶物,你不能這樣損害人家。”李鴻基的護寶心情可見一斑。為了將寶貝收入囊中,李太太并沒生氣,反而向娘家借了錢,將寶貝帶回了家。“還是因為喜歡,因為如果你當天不買,隔天就沒有了。這東西很少,為了宋瓷這個愛好,借點錢也要買回來!”

 

常人看來,收藏宋瓷對于靠拿工資維生的李鴻基來說似乎有些奢侈,常常讓他囊中羞澀,遇到心愛之物卻買不起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沒辦法,只能是心疼,三天晚上都睡不著。”而中國古陶瓷研究副會長以及各種專家顧問的頭銜也并沒有給李鴻基帶來任何財富。對此,他卻有著良好的心態,安心收藏。

然而,當一個所謂的古瓷器專家并不是沒有發財的機會。收藏家,專業人士,如若人品不好,就可以打著專家的名號招搖撞騙,與一些不良商家沆瀣一氣。李鴻基不是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誘惑。曾經有一個賣家找上李鴻基,希望他為他手頭上的一個宋代的瓶子背書,以便他以高價賣出。他承諾付給李鴻基老師二十五萬,只為買李老師一句話。“講一句話都不行,良心過不去,我這個做不到。”類似的誘惑不止發生一次,而另一次誘惑更達到上百萬,然而李鴻基表示這個根本不用猶豫。“我們玩古董,我覺得這樣不好。為什么別人對我那么尊重,因為我不做假,不騙人。”

現如今,李鴻基的生活里已然離不開宋瓷。每天早上,他都忙碌地出現在與行家的喝茶聚會中。幾個把玩宋瓷的好手,齊聚一堂,聊聊古瓷的行情,各地的新發現,遇到新物件,也會一起上手掂量掂量,從釉面到修腳,從色澤到修拆,細細品鑒。“瓷器的品相講究‘精真新’,好的瓷器看起來就像新的一樣。一般我們行家看瓷器的光澤柔不柔和,叫寶光,新仿的東西光澤刺眼,和老東西不同。另外還要看修胎硬不硬,修腳如何,如此反復觀察辨別瓷器的年代。與這些行家不斷交流,判斷力很容易提高。” 而聚會除了鑒賞真品,另一項重點則是分辨各地仿品。通過交流,李鴻基可以大量的了解到各地仿品的來龍去脈。“因為我有幾個徒弟。我要教他們什么是假東西。但是我不會利用這個卻騙錢,這個是鐵定的。”對于徒弟們,李老師自豪地直言:“跟了我是走運的,要是跟了些騙子就麻煩了,那就一輩子買假貨。”

宋瓷對于李鴻基來說,就是一個玩伴,其中的樂趣并不與任何利益得失掛鉤。“玩嘛,玩得高興就好。”就像李鴻基所說,現在的他什么都不缺,每天仔細享受著和心愛的宋瓷度過的點滴。“現如今我最大的煩心事就是我太太還不會開車!”李鴻基笑著說。

“做收藏要謙虛”

記者:請介紹一下當今宋瓷的走向?

李鴻基:關于宋瓷當今市場的走向,這里我要特別提到今年香港春拍蘇富比,佳士得這兩家國際頂級的拍賣公司業績。香港春拍蘇富比將一件《克拉克舊藏定窯大盌》拍出一億五千萬港元的天價。而香港佳士得春拍將宋代陶瓷藝術精品《漱玉供菊》專場放在香港拍,此專場有宋代官窯、定窯、鈞窯、耀州窯、建窯以及龍泉窯等,拍賣結果非常令人滿意。這兩家國際頂級拍賣公司今后重點面向亞洲,中國。這次我與幾位藏家亦走進展場與拍賣場,場面氣氛熱烈,更感受到藏家對宋瓷的喜愛,并看好它的前景。從投資角度上說,投資宋瓷應是沒有風險的,只升沒降。因宋瓷不能再生,但別買到贗品。在宋瓷,我更看好建窯及龍泉窯。幾年前在英國一件蘭兔毫建盞就拍出數億萬元高價。建窯它的毫變、曜變是非常讓人看后難以忘懷的。建盞已經升值了十多倍了。龍泉窯亦是個名窯,幾年價格上升不得了,作為長線投資我建議可選擇收藏建窯及龍泉窯,因為它還有很多上升的空間。

記者:如何看待最近興起的私人博物館?想要自己搞一個嗎?

李鴻基:我們到東莞去看過一個私人博物館,大概過萬件瓷器,可是大部分都是假的。其實這個現象主要是不夠謙虛,做收藏要謙虛,有錢拼命買,越買越多,抱著“我不怕撞不到一個真的”這個錯誤心態,本身也不去研究,就很容易買到大量的贗品。有些專家給他們寫書,也是昧著良心的。我自己沒有搞博物館的打算,現在已經搞起來一個宋瓷會,現在大概十個人,大家有點修養,有點財力,有點好藏品,在網上互相發東西,互相交流。

記者:今后的收藏目標是什么?

李鴻基:這寫年的研究和收藏的重點都放在了建窯上,建窯現在升得很厲害?,F在別說古董,關于古董的書也漲價,有些方面專業的古董類書籍就根本沒有。所以我以前貼了個紙條在我的書柜上,要看就看,不能借,借多兩次就要不回來了,資料很重要。所以我現在還在籌備一本關于建窯的書,已經寫了七八成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