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家族長青密碼
他們,正在老去,經過“創一代”打江山的艱辛,企業大佬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江山靠誰守?無論是已經從父輩手里接過財富之棒的接班人,還是即將淡出的開創者,面對未來的財富帝國,他們將何去何從?家族財富傳承,家族基金、家族辦公室,也越來越成為時髦用語,更是上流社會公開和非公開談論的話題。經過多年的碰撞與思考,家族長青的密碼其實已經找到,那就是“善”,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能量。
破解家族傳承“魔咒”
有的家族企業能夠傳承千年,中國人不信,日本人信了;有的家族企業能夠突破“五世而斬”的“魔咒”,中國人不信,美國人信了。
在《中國慈善家》雜志發起,慈傳媒、正和島主辦的“中國家族財富傳承峰會”上,企業家們試圖探究家族長青密碼。經歷了前30年政治動蕩和后30年艱苦創業的家族領袖們,已經或正在走向人生的巔峰,企業交給誰,財富傳給誰,他們問自己,問專家,也問同道。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魔咒令家族企業領袖們惶恐不安。不過,歷史不一定能告訴未來,更不能決定未來。家族長青密碼,有望在當代企業家手中破解。
千年非傳說
日本小松的法師溫泉飯店,這家擁有1300年歷史的日本家族企業令中國的大佬們艷羨不已,酒店也成為家族企業家們研究和討論的案例。萬邦集團主席曹慰德和步長集團董事長趙濤同時談到了這家傳承了46代的企業。傳說酒店所在的地區出現了瘟疫,人們深受其害,一位法師在山上發現一種溫泉可以治病,于是,他還找人在附近搭了間棚子,讓病人沐浴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便發展成為旅館。有一天法師對旅館的接班人說,我要走了,這個溫泉是大家的,你要發展好,保護好。
這一守就是1300年,曹慰德感慨地說:“后人們明白,這個溫泉是法師送給他們的福利,溫泉不僅改變了這個家族的生活方式,也給了家族存在意義,培養了家族的和諧和心靈的愛。1300年了,這里還是一家法師酒店。當水源不足時,大家都主動減水,保護水源,酒店永遠與自然合一。”修正藥業的二代繼承人修遠問曹慰德,什么是成功,曹慰德告訴這位晚輩,成功是需要談判的,談判到大家找到一個點,讓接班的人和離去的人都達到自己的成功。“大家有一個東西是一一致的,那就是人性。”曹慰德說。
趙濤更從制度層面思考這家千年老店的傳承秘訣。“他的制度是什么?1300年了,創始人的子孫我相信有幾十萬了,他的傳承方式是嫡系長孫繼承。但是很多嫡系長孫沒有男孩,就招女婿,就像我們招贅女婿過來改姓,資產才能傳。這只是為了一個長遠利益:資產給你了,你就必須按照我的家族企業性質傳下去。”
百年不是夢
與會代表中有一個共識,中國從1949年以后富裕階層消失了。不過在西方,歐美很多企業傳承到了六代甚至十代。如果按照遺產稅將世界分為兩類,意識遺產稅很重的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一類是遺產稅欠缺的國家和地區,如東南亞、香港和新加坡。這兩種地區出現了不同的傳承模式。一種是香港李嘉誠的分錢模式,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家族傳承。“中國幾千年來都是這樣分家的,各過各的日子”趙濤搖搖頭說。“動亂、戰爭,再加上后代的享樂,大家族都敗光了。”在趙濤看來,美國家族維持著一種制度上的傳承,其實就是精神和文化傳承的結合,這個家族才能傳下去。
美國家族如何傳承?“他們向政府交高額的稅賦,而做慈善可以避稅,于是出現了家族財富管理基金,把自己的所有股權、現金放進去。這樣,后代們仍然可以開著跑車從基金里領例錢,企業還能回饋社會。”
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已經傳承到第六代,依然是世界上最顯赫的家族企業,這個家族對世界的最大影響,是用財富改變了世界。據統計,洛克菲勒家族造就了112位諾貝爾獎,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王國也因此蜚聲世界。1891年,洛克菲勒家族創建了芝加哥大學,僅這所大學就誕生了87名諾獎獲得者。從40年代到7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南美和亞洲一些缺糧的國家推出“綠色革命”,解決這些地區的糧食品種優化問題,首席科學家也因此獲得諾獎。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里評價說:“綠色革命挽救了缺糧國家10億人的聲明,這個家族早就了112名諾貝爾獎”。談到這里,徐永光提醒說,我們的清華北大們要反省一下了。
現在,老洛克菲勒還在世的一個孫子大衛洛克菲勒,如今也99歲了,他是一位銀行家,在美國福布斯財富排行榜里名列前茅。徐永光說,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傳承正好驗證了中國的《易經》里的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老洛克菲勒在世的還有一個孫子叫大衛洛克菲勒,今年99歲,是一位銀行家,他還是美國福布斯財富榜里面名列前茅的。洛克菲勒家族財富傳承正好驗證了中國老祖宗的一句話,來自《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祖上做好事一定福澤后人”。在徐永光看來,慈善的傳承和家族財富的傳承是一個家族傳承最重要的密碼,洛克菲勒家族財富的傳承讓徐永光看到,家族財富要代代相傳,必須有三個元素是必不可少,第一個是家族文化的凝聚,這些家族有自己傳承文化的密碼;第二是家族慈善的傳統,他們一定會拿出一部分財富做慈善;第三是家族信托管理。徐永光認為,這三個密碼中前兩個是家族財富傳承的必備條件。
作為家族的第四代掌門,佩姬?洛克菲勒感慨自己年輕時父母讓她離家的那段經歷。那一年,佩姬才17歲,在父母的許可下,她去了巴西,并讓他們在巴西的朋友接待了佩姬?;蛟S是秉承家族的傳統,佩姬一直是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希望能做一些對世界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年輕,她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在里約熱內盧的生活,讓佩姬終身難忘,她看到人們生活在極度貧困的貧民窟里,父母們依然想要提高自己尤其是孩子們的生活條件。佩姬意識到,如果自己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情況將得到很大的改善。
“那些最有成就感、最富影響力、在內心和精神層面上都能共通的事情,就是所有人參與其中,朝著一個相同的方向努力,來改善人們的福祉,尤其是提高那些最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或者是拯救生活在遭受破壞地球的下一代。”在這樣的意識下,佩姬不僅接過了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也接過了這個家族的精神。
華人家族需要什么
華人企業崛起于二戰之后,與歐美的百年老店相比,家族傳承的經驗和理念都嚴重匱乏,這令韓家寰憂心忡忡。韓家寰是臺灣大成集團的二代掌門,人稱“斗魚”,從小因小兒麻痹致殘,他杵著拐杖,與人交流表現得精力旺盛。作為家族企業傳承人的代表,他一直關心如何將家族財富安全、順利的傳給下一代。盡管美國歷史不長,但家族傳承經驗卻被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熏陶的中國人所傾慕,韓家寰也是加入美國家族傳承考察大軍的積極分子。他看到的美國最有錢的富人之后,并非中國人想象中的開著跑車四處飛奔。在家族的嚴苛要求下,美國家族企業的子孫們通常黑受到比常人更嚴格和全面的教育,他們會加入家族基金會,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怎么樣培養下一代傳承,我們這一代怎樣能更好地治理好企業,這是一個企業家族或家族企業面臨的挑戰”。韓家寰的家族企業每兩年便有一次大型的家族會議,平時還有財務報告會,目的是要被每一位家族成員以良好的訓練,也是教育下一代的良機。當然,訓練也有不同的方式,韓家寰有一位在飛機上遇到一位好友的女兒,韓家寰做商務艙,她卻帶著兩個孩子坐經濟艙。韓家寰問她,前面商務艙有很多空位,為什么不去,答案是:小孩這么小坐一次飛機不容易,要訓練他們必要的勤儉。這令韓家寰十分感動,“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交易下一代,以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進入企業。中國式經濟成長成功得太快,財富來得也很快,但是接棒和交接卻不能太快,很多事要一步一步地學習”,如何使下一代在國內了解到創業的艱苦,這才是韓家寰認為最重要的。在他眼里,臺灣家族企業的第二代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也有很多人太圖安逸太過享受,到了第三代和第四代,就比較退化了,沒有什么戰斗力。
龍海蘭,美國龍族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中國第一代實業家榮宗敬孫女,對于家族企業如何世代沿承,她的看法顯得十分開放,從側面反應了這位成功女性的豁達。“為什么一定要由后代才能傳承,人類本來就是一個大家庭,社會已經變成一個地球村了,一定要因為你姓林就要傳給姓林的?那我找個姓榮的傳就可以了。”榮海蘭認為,同姓不同姓無所謂,只要他為別人著想、善良就行。榮海蘭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帶領你們開始人生的旅程,將來你們一定要長一雙翅膀,海闊天空地去飛,我不管你飛到世界任何地方。但是有一個條件,不能賭博,不能吸毒。”
榮家傳承到榮海蘭已是第三代,面對第四代接班人的選擇,她的要求最重要的的一條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接班人要了解別人需要什么,要從內心愿意幫助別人,比如幫助孤兒,幫他們成才。企業傳到榮海蘭的身上,很多事情先輩們都做得很完整了,后面的人只要高興地去做事就行,“金錢只是一部分,自殺的人不是因為錢多,是因為心理貧困。我認識非常非常多的有錢人都自殺了,我希望我的后代沒有人說因為我有太多錢我自殺了。”榮海蘭的話,引起尋找傳承答案的富豪們陣陣掌聲。
家族辦公室:最早起源于古羅馬時期的大“Domus”(家族主管)以及中世紀時期的大“Domo”(總管家)?,F代意義上的家族辦公室出現于19世紀中葉,一些抓住產業革命機會的大亨將金融專家、法律專家和財務專家集合起來,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如何管理和保護自己家族的財富和廣泛的商業利益。這樣就出現了只為一個家族服務的單一家族辦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SFO)。1882年,約翰·D·洛克菲勒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家族辦公室。
家族基金:家族基金(Family Foundation),是指資金主要來源于同一家族的多個成員的基金,不管以信托形式、離岸公司形式,還是以單一戶頭或銀行賬戶形式存在,都可以統稱為“家族基金”。家族基金的概念在歐美國家比較流行,在中國才剛剛起步。富豪家族能夠幾代傳承超越世紀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家族財富都是通過家族基金的方式集中管理的。
曹慰德:君子傳家
曹氏名言:“財富是資源,財富是目的,你把金子、鉆石交給了猴子,它不是財富,給它一只香蕉反而更好。沒有目的的不是財富,錢越多問題越大,所以財富必定是有目的的。”
1994年,曹慰德從父親曹文錦手中接過萬邦集團,成為第四代船王,曹慰德也因此成為各大論壇和媒體追逐的明星企業家。無論走到哪里,曹慰德總給人謙和與善良的風范,在他的身上,人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他身上的積淀。與人交流,他總愛談論儒釋道的話題,并將家族傳承與慈善掛鉤。
曹氏傳承“家譜”
在家族名錄中,曹慰德可謂上下有人,他排行老三,上有兄長慰祖、二姐慰萱,下有四妹慰。這一獨特的家族地位,讓曹慰德自小既有父兄的嚴慈,也有對妹妹的關愛,他的身上自然具備了嚴與柔的結合。曹慰德的父親曹文錦1945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經濟系。中國有句老話,易子而教,曹慰德的祖父將曹文錦放在別人的企業,從一名小職員開始干起。在父輩安排的強迫性訓練訓練出了曹文錦吃苦賴勞的創業精神。教會大學的教育經歷讓曹文錦對西式教育十分衷情,由于事業繁忙無暇顧及子女教育,他便將幾個子女送到美國,讓他們接受了比較完整的西方教育,希望他們回國后能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就。曹慰德的兄長慰祖做了貝聿銘的高徒,成為一名杰出的建筑設計大師,北京香山飯店便是他的代表作品。二姐慰萱在美國做過兒科醫生,“曹氏基金會”組建后,她回到新加坡執掌家族基金。四美慰親雖浪跡于金融,最后也回歸于家族。
在四兄妹中,唯有曹慰德表現出了企業經營的興趣和天賦。在社交場合,曹慰德一頭如藝術家氣質的卷發吸引了無數粉絲的注意,船王繼承人的身份更讓人側目。不過,這位家族傳人看不出多大架子,反而平易近人。與人交流中,他總以微笑面對,不拒絕任何一個人的邀請。加拿大和美國的教育經歷,讓曹慰德的紳士風度迥然于人,不過奇怪的是,他很少談到西方如何,談到的,多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精神,要么便是上學“不用功不認真”的經歷,逃課、請女同學喝咖啡,也是這位富家子弟身上的烙印。
對培養接班人,父親曹文錦和祖父曹華章不同的是,他沒有選擇讓曹慰德進入別的公司,而是將他從美國召回,在萬邦幫運做了名工程部見習生?;貞浧鸶赣H對自己的培養,曹慰德感受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也正是利用深入一線的機會,他記住了每艘船的結構。在工程部見習一年,打牢了基礎,曹慰德開始去各個部門觀摩學習。
這便是曹家培養接班人的典型節奏。不過,曹文錦沒有向兒子透露接班時間表,與很多家族企業接班方式不一樣的,是曹文錦讓兒子自己選擇什么時候接班,父子二人還定了一個接班五年計劃,五年過渡期內,曹慰德和父親不僅以父子相待。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是企業繼承人和交班人的關系,兩人在決策上互相支持,有了矛盾,兒子先讓,如果行不通,父親便讓兒子做主。
正式交班,曹慰德并沒有直接從父親手中繼承企業的財產權和領導權。曹慰德深知,企業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他沒有向父親要這要那,而是通過銀行貸款和父親的支持,將萬邦航運買下,至此,萬邦名正言順地納入曹慰德名下。1994年,37歲的曹慰德接替父親出任萬邦航運董事長,重組萬邦航運為萬邦集團,改變了萬邦只從事航運業的單一模式,開始涉足房地產和投資領域。在曹慰德的帶領下,萬邦集團從一家傳統航運公司重組為一家跨國集團,在全球超過15個國家開展多元化業務。對于兒子取得的驕人成績,曹文錦很欣慰,在談到曹慰德接班時,他用了兩個“最”:最合適與最得力。
愛的管理
回想起20年的接班歷程,曹慰德感覺最難解決的是接班人與繼承人的相互關系的處理。從20歲開始,曹慰德便開始跟父親一起工作,接班之前,他在父親面前感覺自己始終像個孩子,曹慰德以孩子的心態與父親相處,是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真心認可。這種經歷延續了10年。在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中,曹慰德總結出了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家族企業的孩子們要先離開家族一段時間再回去,否則永遠沒有鍛煉的機會,“先出去,成年了、成熟了再回來,這對傳承至為重要”。
當然,在與父親合作的時候,曹慰德并非一切依賴父親,他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做上市和退市,并將一家破產的泰國國有航運公司扭虧為盈。曹慰德就是靠自己貸款做生意起步的,生意做成后才回去接父親的班,他說:“接班人不好和前任父輩處理好關系啊,兩雙筷子一個碗,這頓飯很難吃,不如我賺到錢你再幫幫忙,我用自己的那份錢把企業買下來。”
在世人眼里,曹慰德不僅是一位企業領導人,還是一位家族企業傳承活動的熱心人與組織者。家族企業相關的研究和教育,是曹慰德在過去近十年間一直全情投入的事業。十幾年前,當兒子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曹慰德未雨綢繆,派表弟全球調研,研究家族企業。2008年,他將國際家族企業協會(FBN)帶到亞洲,成立了亞洲分會并擔任主席?,F在,曹慰德是FBN的董事成員,他與歐洲家族企業會的四個家族聯合創辦了家族企業基金,專門研究家族企業的發展。曹慰德在中國大陸的許多演講,主題都與家族企業相關。
“我不僅創辦了家族企業亞太區的分會,也跟其他國際上研究家族企業的基金合作。我們發現,很多成功的家族企業企業都是三條腿,一條腿是家族的管理,一條腿是企業的管理,還有一條腿就是愛的管理,就是慈悲向上的心應該是怎么的?就是愛人類,對人類之愛。離開了家族怎么愛人類?要培養,要修身養性,要有慈悲善心。”在曹慰德身上,可以看到集東方君子和西方紳士的結合。
趙濤:把住制度名門
趙氏名言:傳承本屬于自然現象,最基本的傳承是DNA,不管是任何生物,都傳承者自己的DNA,這叫生理的傳承;套用這個規律,家族財富傳承是一種五行的、生理之外的,是一種精神,一個規則。
20多年前,有兩位醫學父子棄醫從商,一家巨型醫藥集團誕生于趙氏家族,隨后,他們成為中國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研發生產的領軍者。趙氏父子,趙步長和趙濤、也躋身陜西首富之列。如今,趙步長隱于幕后,趙濤執掌家族企業,整個家族企業迎來了第二次大發展。
學醫出身,中西醫都有涉獵,高高的個頭,儒雅的外表讓趙濤在人群中顯得格外斯文。無論是在商會的主席臺,還是財富傳承論壇的講壇,即便沒有擴音設備,這位陜西漢子高亢的嗓門和富有激情的語言也足以引起眾人的注目。當著眾多海內外家族企業領袖的面,趙濤謙虛地說自己還沒有資格談家族傳承,“我們是父子創業,到現在也就21多年,和國外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族企業相比還差很遠。我們在學,也在創新。”話雖如此,趙濤還是成立了自己的家族辦公室,他還請來了陜西商會會長陳宏的漢景家族辦公室的人幫忙打理。
父子兩代創業
中醫出身的趙濤,身上總有一股對傳統的敬畏和崇仰的氣質,他將中國傳統上的家族三類,一類是政治家族,比如秦始皇。“老陜”趙濤總愛將這位兩千年前的老鄉作為案例,“秦始皇有一個強烈的使命感,想把大秦國這個番號傳萬代、萬世,結果二世就完了”。二是孔子家族。參與活動前,趙濤專門去了孔子的故鄉,祭拜這位先哲。在山東菏澤,步長集團投資了一家制藥廠。“孔子家族到現在70多代了,如此延綿不絕,要歸于文化因素。”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商業家族,趙濤承認,沒有哪一家的財富能夠傳承下來。
其實,趙濤也是改革開放后起步的創業一代,趙氏家族的創業史,與這個時代的其他企業家的創業經歷并無太多的不同。上世紀90年代初,趙步長、趙濤父子趕上了中國創業潮,抓住一次機遇便走向成功。當然,這也得益于父子二人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口碑。
1992年12月8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一篇文章引起海內外的注意,《藥氣針療二十分鐘,癱瘓六年,藥帽一戴頭,老婦就能走》,父子二人一下子成為“中國神針”的代表轟動全球。其實,他們并非專門到國外顯露醫術的,當時趙步長還是國企的一名干部。三年前,父子二人便有了“藥氣針”的技術,用趙濤的話說,“給癱瘓病人扎一針,就能讓他走路。”在新加坡,趙濤父子遇到了一位叫劉亞美的病人,癱瘓了六年,經過“神針”治療,半個小時就能走路。新加坡的報紙驚呼:中國醫生來,奇跡就出現。
一針下去,趙氏父子名播海外。在新加坡,二人走在大街上被人認出,有人人抓住他們的衣服喊道:“你是中國的教授,你給中國爭了光,新加坡需要你留下來治病。”后來留在在新加坡掌針治病的,主要是趙濤,趙步長因為國企干部身份,只待了兩周便回國“復命”。事實上,趙濤1989年大學畢業后就下海了,沒有父親那樣的身份約束,他在新加坡一待就是三個月。“當時給人扎針,就是給紅包,個人給的都不一樣,有的時候幾千美金,有的時候幾百美金。”三個月下來,趙濤賺到了90萬美金。這是趙濤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步長集團的創辦源頭。
不過,藥氣針所能挽救的病人數量終究有限,在醫藥界,只有開發出成熟的藥批量生產后,才能挽救更多人,靠一人扎針,技術再高也無法治療更多人的疾病。出于醫生的責任感,回國后,趙步長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中成藥研制,在家養起了蝎子,由此引起家庭成員的“恐懼和不快”。
經歷了無數個難眠的夜晚,“品嘗”了多種蟲類,細研了古今各大名醫典籍,趙步長終于尋找到了可靠的藥引。經過上萬例患者的服用,步長集團的核心產品“腦心通”問世!
為了創建步長集團,趙步長將學習視頻釀造,大學畢業后在黃河啤酒廠任生產科長的的二兒子趙超召回身邊。學醫的小女兒辭掉了公職,進了父親的藥廠。一家人,從趙步長夫妻,到趙濤與趙超,還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婿,全部砸了鐵飯碗,組成了一支10人家族軍隊,開始創業。
把住傳承命脈
“我是大學畢業以后下海,在海外靠我的針把一個留洋女士扎走路了,那個時候我沒有營業執照,但是當地人說沒事,你到家里去,整整三個月賺了90萬美金,在當地注冊公司回來和老爺子一起下海建了步長。”回想起自己的創業經歷,趙濤感慨萬分,“我們為什么要傳承?因為企業是品牌,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就跟人為什么要傳宗接代一樣,人人都想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牌子、自己的號傳下去,我們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在思考我們的后代、我們的家族怎么傳承下去。”
為了弄清家族企業傳承規律,趙濤投入了極大精力研究西方的傳承模式。為此,他成立了自己的慈善機構—— “共鑄中國心”。幾年來,趙氏安排5000多名醫生去了西藏、甘肅和青海藏區,給27萬名患者看病。‘共鑄中國心’已經成為步長的品牌,趙濤打算把企業一代代傳承下去,為此,他先要讓自己的孩子們在富裕家庭之外見識到藏區的貧窮,培養他們的愛心。“一個孩子沒有愛心一定沒有責任感,一定成不了大事。”趙濤說。
愛心滋養是趙濤培養接班人的第一功課,除此之外,他還要給后人良好的教育。按照他的思路,他要培養兩類人,一類是政治家,一類是企業家,“這兩類人第一專業要好,再就是要學習中國的歷史。”
在趙濤的計劃里,經過嚴格的培養,孩子還不一定能夠接班,還要靠制度。他成立了家族辦公室,設立家族基金,他不希望看到財富被后代們攤薄。他要拿出一部分做慈善,一部分作為家族財富發展之用,另外一部分再拿出來分配,“你有多大能力,就匹配多大的財富,這是規律。所以我們家第一傳承的是精神,是創業的思想,我們鼓勵創業;第二,我用制度保證這筆財富以最有效的方法為社會做貢獻,保證我們的‘共筑愛心基金’永遠有錢,為藏區的孩子獻愛心。”
趙濤的家族辦公室有一項功能,就是把家族的一部分財富在全球進行配置,例如投資歐美股市。下一步,趙濤還要跟凱雷合作建立能源基金,避免一個區域因為政治等因素招致資產風險。“假設我們這些人去世了,我的家族一樣有家族信托基金和家族辦公室在管理,因為有很多專業人士在幫我成立海外的家族信托基金。”趙濤認為自己握住了家族傳承的命脈,那就是制度,對此,他信心十足。
顏懷江:占領治家制高點
顏懷江提倡三富人生,創富、守富、傳富,國內的企業家的創富時代已經臨末,不能再用創富的思維去思考守富與傳富,家族企業領袖們不僅要明白這三富的含義,還要學會財富養身,信教拜佛。
私人銀行家,總要出入上流社會。在外商銀行跌打滾爬十余年,顏懷江始終將自己定位于私人銀行高端服務。近年來,隨著家族財富傳承概念的推廣,他的業務便鎖定在這塊潛力無窮的市場上,相關會議和培訓也成為他奔忙的場所。剛忙完“2014中國企業家族財富保全與傳承論壇”,顏懷江的身影又出現在劉東華的家族財富論壇上,這里,有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掌門人的聲音,也有美國印刷大王唐納利家族第五代的奔忙,更有曹慰德、韓家寰、趙濤、修淶貴等一波海內外華人家族企業領袖和傳承人。
仿佛是故人相見,顏懷江與與會企業家們頻頻交流,作為金融理財師,維護良好的社交關系也是工作,更是打造自身強大氣場的要求。與他對話,骨子里透出的專業精神令人壓力不小,因為,一不小心,便會被他的“考問”難倒。
為客戶點廚
在私人銀行領域,顏懷江有不少頭銜,瑞士銀行付總裁、瑞銀證券副董事、中盟磬合家族傳承辦公室創始人。“我做這個行業已經做了快二十年了,我的團隊里面都是二十年經驗以上的,有瑞銀的同事、有花旗銀行以前的學長、有知名私人銀行業亞洲區的執行董事,我們團隊都是非常經驗豐富的。”看得出,顏懷江的團隊來源多元、業務專業。美國、新加坡、臺灣、香港和大陸,凡是觸角能及,他都不愿意放過業務拓展的機會。盡管西方的家族理財和家族傳承模式在中國的時間不長,但短短十年的時間讓嗅覺敏銳的顏懷江抓住了機會,他要做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瑞士銀行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銀行,管理的資產超過兩萬一美元。顏懷江所在的私人銀行領域,針對的是最高凈值和超高精致的服務。“其中最高的就是family office,家族辦公室。 ”為了服務高端客戶,銀行還組織了專門的團隊。在瑞士銀行近十年的時間里,顏懷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團隊和客戶資源,終于自立門面。“其實離開瑞士銀行,我能利用的銀行就更多,因為我可以跟十幾家銀行合作,幫客戶做更好的配置。”
顏懷江將私人銀行服務比作給客戶點廚子。“銀行就是廚子,我可以幫客戶點推薦適合他的廚子,讓他品嘗到自己想要的口味。我不是賣,是幫客戶買。家族辦公室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幫家族企業簡歷財富管理系統,自己收取咨詢費和顧問費,顏懷江十分看好這個市場。構建起家族財富管理系統,家族辦公室便可以到各大金融機構抓藥了。“醫藥要分家嘛,這就是市場的魅力”。
對于家族辦公室,顏懷江有一番形象的描述:“簡單來講,就是一家銀行選派一組人,這個團隊里囊括了金融、財務、稅法等各方面的專家,專門來打理一個家族在全球各式各樣的資產,包含企業、股份、不動產、飛機、游艇等等。”
從一個稅種開始
采訪在緊張的節奏中進行,在解答了記者的諸多提問,顏懷江突然對記者發問:在遺產稅存在的前提下,稅款應該誰繳。記者脫口而出:當然是繼承人。從一個稅種開始,顏懷江談到家族企業傳承與理財的前世今生。
“企業傳承,不能只傳產品和技術,企業還要做大。家族企業財富都是第一代創造的,你創造的財富又說不清道不明,這樣的財富扔給第二代、第三代,會有好結果嗎?”在顏懷江眼里,家族財富傳承的不僅是財富,也有風險,甚至“遺禍子孫”。“如果我留一百億給我的兒子,遺產稅率50%,有一天我掛了,我兒子要準備五十億現金。不交這筆錢,國家給你過戶嗎?”記者問:“當然要先交稅。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50億現金從哪里來?”顏懷江反問:“請問我兒子哪里有五十億現金?他沒有繳完稅資產會被凍結,沒有錢繳稅我又怎么過戶兒子?這是不是禍留子孫?”
“交不出稅,國稅局急啊,老爸這一百億資產只有拍賣了,一百億的東西拍賣能夠拍到五十億嗎?搞不好只拍賣到二十億。這二十億,國稅局拿走,以為沒事了嗎?跑到美國,你也要交保護費,美國的遺產稅更加嚴格!不好意思,我兒子還倒欠國稅三十億,他得跑路,是不是?所以這些都是問題,家族企業掌門們,都想到了嗎。”
核心:家族治理
在顏懷江接觸的案例中,遇到不少傳與承相互矛盾的事情。創一代要把一輩子的心血傳給孩子,但是二代卻不那樣想。“他要你的工廠干什么,臟兮兮的。”顏懷江遇到的很多富二代們,他們向要得到的是兩個東西,一是輕資產,輕資產隨時可以帶走,而且容易打理。“很對二代都搞金融,金融就是輕資產。”第二是互聯網和高科技,將財富與新產業結合。“這就是傳承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系,二代們要得是所有權,不是經營權,要得是你的財富,不是你的企業。”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族企業的矛盾,剪不斷,理還亂。亂源,是家族企業缺少一套運作高效的企業治理結構,上升到更高層面,顏懷江將其稱為家族治理。與社會化較強的企業相比,家族企業因人設事的情況非常普遍。“家族治理就是要跟公司治理一樣,也要定位定崗。這就需要有一個家族委員會,要厘清什么人有經營權,什么人有股權,什么人有經營權。實際上,投資資產管理只是很燒一部分功能,只有將這些架構梳理好,家族企業才可能持續傳承。”
財富管理重點是在管理,但是大部分金融機構,尤其是國內的金融機構,并沒有幫家族做好管理的功能,“他們都是在做銷售,看重的是客戶的財富,甚至連客戶家庭結構、家族結構,財富來源、公司結構都不了解,只著重在他賬上的資金,問你要買什么財富?
為了幫助家族企業做好家族治理,顏懷江的資產管理脫離了一般的委托代理層面,幫家族企業設計家族手冊,便是他的基礎工作。“家規、家訓、家族徽章、家族品牌,這些都是傳承的內涵。其中最能長久的,是家族精神,這是無形的東西,一個家族的只有將其成員統一到家族精神上,企業才能持久。”做家族傳承,顏懷江找到了一個制高點,那就是建立在家族精神基礎上的家族治理。“共患難易共富貴難。無形的精神才是主軸,它是一個家族的核心,沒有這個核心,家族財富就會散落在地上,被各個成員貪婪地獲取,你爭我奪,企業最終從內部瓦解。”
易中天:拈花示眾,覺行圓滿
“我們每個人的家族,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就像山上的瀑布一樣,哪怕前面是萬丈深淵,也義無反顧的飛流之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和前途。”易中天說。
“群峰肅立雨連綿,天問臺巔我問天。世道滄桑誰省得?一川冬水掛山前。”家族傳承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一個是什么叫傳承,第二是為什么要傳承,第三怎么樣傳承。
血脈遺產,傳家密碼
企業家們,尤其是民因企業家門要考慮一個問題,如何保證不至于二世而黃,能傳三世四世就很不錯了。這里就有個密碼的問題。密碼是什么,我認為是四個字,血脈遺產。這四個字不是我發明的,是《客從何處來》那兒來的。前不久央視拍了個紀錄片《客從何處來》,里面有、馬未都、陳沖、曾寶儀,還有阿丘。我們在片子里講自己的家族。
拍到我的家族,鏡頭出現一行行滲人的死亡時間:1939年9月23號,我們易家家族二百多人在同一天——1939年9月23號凌晨三點全部人死在第二次長沙大戰的“營田慘案”,我這一支僥幸逃脫。從這個開始,我踏上了尋祖之旅,到了營田我才發現我們家也是個大戶人家,有一百五十間房子,里面有糧倉,還有自己的學校,全家族人吃飯的時候要敲磬。這個大宅子,足有三個足球場大,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
大宅子是我的曾祖父易翰鼎蓋的,在湖北省圖書館,藏有易翰鼎的遺著《太平草木萌芽錄》,書名是做過民國北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所提。當圖書館員把原著拿來的時候,我戴上白手套站起來打開,發現里面有一行字是這么寫的:,“自述平生所愿,榮華富貴皆在其后,唯愿子孫留心正學”,曾祖父很希望孫輩們有人成為一個學問家,一個文化人,能夠為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傳承做一些貢獻。2012年開始,我決定用5到8年的時間寫36本《易中天中華史》,現在已經出了8本,還要寫4到5年,我根本不知道曾祖父有這個遺訓。這就是血脈遺產。
自覺覺人,自度度他
對企業家來說,有財富,有品牌,如果企業家過世了,他的財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可以合法地傳下去,他的錢用不完,也可以捐出去。但是我要強調的一點是,任何人對自己的合法收入都有處置的自由。第二,慈善是權利,不是義務。我很擔心現在的輿論環境把慈善從權利變成了義務,這就糟糕了。任何以道德名義進行的逼捐都是不道德的,不要說什么死后還留下一大堆錢是可恥的,這是混賬話。我們要學會科學地慈善,家族基金就是比較靠譜的一種做法。
企業家為什么要做慈善?我們為什么要做慈善?牛根生講過兩點,一是度己,一是度人。通過度人來度己。我是贊成的,而且我一貫贊成的就是通過利人來利己。企業家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好、做強,為社會提供最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給社會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為政府提供更多的稅收,這就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這就叫做通過利人來利己。
慈善就是通過度人來度己。但是要不要度是自己的事情。佛家講什么叫佛。三個條件。第一是自覺,第二是覺他,第三是覺行圓滿。所以前提條件,第一是要自覺。人首先要自救才能救人,要自度才能度人。自己都救不了的人怎么救別人,自己都度不了的人怎么度別人,自己都管不了的人怎么管別人,自己都教育不了的人怎么教育別人?
有一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愿意做慈善扶貧的企業家,不僅要扶物質的貧,還要扶精神的貧。我們的精神貧困已經不止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包括很多先富起來的人其實精神也是很貧困的。為什么只有‘為富不仁’,不能是‘為富有仁’?為什么說‘安貧樂道’,難道就不能‘安富樂道’?
最高境界,聽天由命
企業家的命門其實有兩個,一是財富如何合理的使用和管理?二是企業如何延續?對企業家來說,企業就是他的孩子,尤其是我們的民營企業家,白手起家,創業艱難,一路坎坷,好不容易才掙下這份家當。這份家當是他的家產,是他的家業,也是他的產業和事業。家業、產業、事業加起來叫企業。
企業的傳承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找一個好的接班人,最好是自己的子女,他既能管理好企業家留下的財富,又能管理好企業家留下的企業,讓接班人能上一個更高的臺階,或向前更進一步。這叫上策。但恕我直言,這種事可遇不可求,因為從歷史上看兒子超過聲名顯赫的創業父輩不太容易。當然,也不是沒有,蘇東坡就超過他的父親。再退一步講,就算你的子女都超過你,他們哪怕再優秀也未必對你的企業感興趣,他們有自己想干的事情。明朝天啟皇帝就是一個不愿意當皇帝的皇帝,他喜歡做木工活,對治國一點興趣都沒有。
碰到這樣的怎么辦。我還有個中策:分而治之,找兩個接班人,一個叫衣缽傳人,一個叫財富傳人。衣缽傳人是繼承事業的。這事我們可以從佛家禪宗那兒得到啟示。釋迦牟尼佛祖又一次在靈山法會上說法,說得非常精彩,天花亂墜,佛祖順手摘了一朵給大家看,所有人都看不懂,只有一個人笑了,他就是迦葉。佛祖說,好,我的佛法就在剛才那一會都傳給你了。這叫道體心傳,拈花示眾,不用說話。
能往下傳,難道都是笑一笑嗎?這里就得有兩個證明,一是木棉袈裟,二是用來求布施的棒缽,所謂衣缽傳人,就是這么來的。這個衣缽傳人,不一定有血緣關系的,叫法嗣,法就是法律的法,嗣就是繼承人。企業也可以像禪宗一樣有法嗣,不一定找自己家里人。對于財富傳人,可以讓自己的子女管理基金。這叫中策:找一個靠得住的人繼承你的衣缽,再找一個自己家族的人做財富掌門。
上策身兼兩任,既是衣缽傳人,又是財富傳人;中策分而治之,各領其銜;下策是什么?下策叫死不放手,對誰都不放心,自己最后哪天死翹翹了,他留下的遺產都不知道該怎么處置。除了這上中下三策,我還有一個上上策,四個字:聽天由命。在聽到這四個字的時候,我們的企業家們不要糾結,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聽天由命是最好的選擇。當你最糾結的時候,當你哪天有了一種最強烈的內心沖動,決定作出某種選擇的時候,那一定是上帝在告訴你應該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