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藏家喜歡買什么?
中國的收藏家群體正在更新換代,尤其是擅長吸引新晉藏家的當代藝術領域。以前在收藏圈里,70后的收藏者都是非常年輕的,而現在卻涌出了一大批80后的收藏者。在畫廊和拍場上,有越來越多鮮艷的面孔,他們有海外經歷,有家傳出身,有自己的資本和藏品,這些中年新富藏家和新興的80后藏家正成為不容忽視的新晉群體。
在逐漸興起的青年藏家群體中,家傳出身是“藏二代”身上最鮮明的特征,與同齡人相比,他們有扎實的功底,繼承了父輩的收藏人脈,并且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比較快,種種因素使得他們在收藏群體中脫穎而出,收藏的門檻對他們而言并不是問題,只能說他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藏二代”延續收藏熱情
南京四方美術館創始人陸尋自稱是被父親逼上梁山的,陸尋的本專業是納米技術,是非常尖端的化學和物理生物學科,但是他的父親對于藝術的感覺非常好,主要收藏一些國畫、民國文人和政治家的手稿。陸尋真正進入到藝術品收藏領域,還是在2005年,當時也是要創辦南京四方私人美術館,之后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國外留學的經歷讓陸尋對藝術首先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開始接觸一些當代藝術,參加各種藝術雙年展。他第一次買的作品是草間彌生的南瓜和一張杜馬斯的小紙本作品,收藏起點是從海外藝術品開始的。
現在的陸尋經常國內外飛來飛去,目的就是去世界各地參觀美術館,看藝術展覽,和藝術家深入交流,并認為這些比擁有一件藝術品來得更重要。他認為自己已經變得更敬重藝術、更熱愛藝術了。對藝術家也有了更多了解。時常能“驚異于藝術家的作品居然能夠將一個事物或現實表達得那樣深刻,而且還那么富有美感”。而這本身,就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洗禮和升華”。
李慧娜的父親李銘是上海著名紫砂壺收藏家,她在大學剛畢業后,幫助父親打理與嘉德拍賣行的事務,在這個過程中開始了對收藏的接觸和了解。她發現每當父親投入到收藏這件事情時,就會非常開心和有活力,于是有了開始自己收藏藏品的念頭。
在與拍賣行打交道的幾年過程中,李慧娜開始逐漸接觸到當代藝術,當她面對這些作品時,覺得它們與之前的繪畫太不一樣了,不僅畫面并不空洞,而且很具有觀念和思想內涵,在能夠解讀作品的意義之后,受到觸動的她被當代藝術激發出很大的熱情,并開始進行收藏。
2008年的藝術品市場雖然剛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油畫市場仍然火爆,好作品也非常多,李慧娜有很強烈的購買欲望但又因價格太高而不敢下手,在此時父親告訴她:假如你喜歡一件藝術品那么它的價值是無限的,不需要太考慮價格,再貴也值得。得到父親的鼓勵后,李慧娜開始大膽出手購買作品。
李慧娜從具有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藝術名家著手,陸續買了蔡國強、徐冰,甚至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作品。而受到父親開茶壺店的影響,也是在父親的支持下,她也開始尋找適合自己藏品的展示空間。接下來她的計劃除了到國外看展增加視野,會多花點時間走訪一些畫廊,因為她認為畫廊是一個最了解藝術家的地方。
“藏二代”們雖然出生在有收藏傳統的家族中,但是也離不開后天的興趣培養,甚至接受學院藝術相關專業教育,當然收藏道路上父輩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另外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多數沒有沿襲父輩的興趣愛好,而是不斷地摸索,去尋找自己收藏的新趣味,并且能夠在自己的收藏體系中堅持,他們不是收藏歷史,更加關注當下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富二代”更具藝術素養
作為香港豪門鄭氏家族周大福主席鄭裕禎的長孫鄭志剛,雖然從小熱愛藝術,但是正式涉足收藏也僅有四年左右,但是對于當代藝術圈運轉規則的了解與運用令人驚嘆,兼具商人的理智與熱情。
他2010年成立了K11藝術基金會,為武漢和貴陽的藝術家提供工作室和展覽空間;不久前,他還贊助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Ink Art”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和軍械庫藝術展,讓中國當代藝術成為一時焦點。上海K11購物中心的莫奈展開幕兩個多月據稱觀眾已經超過13萬。
在鄭志剛的K11購物中心里,長期展示著十三組價值2000萬港元的藝術品,均出自鄭志剛的收藏。據了解,鄭志剛目前關注的藝術家有張恩利、趙要、陳維、胡曉媛、陸揚、梁遠葦等。同時,他也收藏了一批東南亞的當代作品,但也表示“東南亞的藝術要慢慢看,不容易收藏。東南亞藝術圈也是剛剛發展起來,每個國家有兩三個是我覺得可以收藏的”。
關于個人收藏作品的價格方面,他并不特別關注:“我擺放在辦公室的是一件公益性作品,是一群小朋友集體創作的作品。”而且,他認為很多時候,好的藝術品只要碰到、看到、慢慢接觸到,才會有感覺,“所以預算是沒有特別的限定,可能我會很長一段時間不收藏。”
完整的收藏體系
中國當下的收藏群體中,傳統收藏從來不缺少收藏的大家,但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收藏一直都是非常的薄弱,長期依靠西方的系統在支撐,而新銳藏家的介入則是從某種程度上補充了這部分的空缺。
身為復旦大學管理學系教授的工薪收藏家代表謝晉宇,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收藏傳統。但是謝晉宇以一種近乎癡狂的方式開始了藝術品的收藏,在不斷的“犯錯”中逐步調整著自己的收藏體系,收藏了中國青年藝術家中的多幅代表作品,最終形成話語權。
對于國外留學工作過的“海歸”,大量的美術館、博物館、畫廊給他們提供了更多了解藝術的機會,在海外收藏新勢力中,周大為顯得和別人有點與眾不同,從老一代名家吳大羽和林風眠的作品到當下著名的裝置實驗藝術家徐震的作品,以及周大為從小就開始的郵票和機制幣的收藏,可以說周大為都有涉獵。
而對于跨界收藏,周大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當下藝術家的創造都會有跨界的合作,比如和時尚、設計元素的合作,作為藏家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跨界,比如藝術家方力均購買過關良的作品,而蔡國強也收藏馬克西莫夫的油畫。
“如果我可以重新開始收藏,也許我不會做繪畫的收藏,我覺得開始一個收藏,應該是很年輕的沒有出現過的東西,比如影像系列的作品,遠比一些美術館花一千萬買一個大家的作品有邏輯的多。”謝晉宇對于新晉收藏者們如是說,他強烈建議剛剛收藏的人可以不走自己這樣的彎路,可以建構比如影像的東西,架構起來自己在這個領域很有競爭優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