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首先是一種文化
如今,與馬相關的再不是戰爭與交通,而是文化與賽事。除了英國、法國之外,目前,世界上開展賽馬運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還有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和澳門。
如今,與馬相關的再不是戰爭與交通,而是文化與賽事。除了英國、法國之外,目前,世界上開展賽馬運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還有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和澳門。
(從2002年以后,香港慢慢登上了國際賽馬行業的舞臺。每年12月舉行的香港國際賽事現已增加至四項——香港杯、香港一哩錦標、香港短途錦標及香港瓶,參賽國家亦擴展至歐美等賽馬大國。)
歷史學家懷特撰寫的《中世紀技術與社會變革》激發了眾多讀者的想象力,書中說,想要弄懂西方歷史的進程,真正重要的發明不是火藥或者印刷機,而是馬鐙。馬鐙問世前,手持武器的騎手會從馬背上掉下來,而雙腳套上馬鐙后就可以穩坐在馬背,于是出現了長矛。伴隨著長矛的問世,又衍生了突擊戰等軍事戰術,一小股騎兵即可打敗步兵部隊。法國人馬特認識到了這一點,建立了一支精銳騎兵部隊,騎士——作為擁有土地的封建階層就這樣誕生了。如之后的歷史所示,新的軍事精英階層進而孕育了封建主義。所以懷特的結論是:“一切發明中,馬鐙的發明是最簡單的,而它對歷史的巨大推動作用卻無與倫比。”除此之外,馬料也同樣重要,在他看來,沒有馬料稻草,馬匹無法過冬,人類的文明就無法從溫帶向北歐等冬季漫長的區域發展了。
這一有趣的推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英國歷史評論》和《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史》分別在1970年刊登了兩篇文章,懷疑懷特提到的戰役結果是否因騎兵突擊戰術受到很大影響,交戰雙方是否有馬鐙,法蘭克人是否有過騎兵等等。無論如何,馬匹作為當時最便捷的“座駕”,其作用不無裨益。如今,與馬相關的再不是戰爭與交通,而是文化與賽事。
賽馬文化起源于英國。1174年,倫敦馬市上首次出現比較正式的賽馬活動。13世紀左右,歐洲大陸刮起了賽馬熱,隨著貿易格局的調整,賽馬和英語一樣扎根在了殖民的國家和地區。就像亞述國王喜愛的雙輪馬戰車,賽馬也一直受貴族們的青睞。英國皇室是英國賽馬和育馬最大的庇護人,重大賽馬活動的頒獎者多是皇室成員。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就是狂熱的馬迷,在其政治身份之外,他還是格拉斯一家專業雜志的賽馬評論人。
在法國,賽馬文化同樣有影響力。全法首場賽馬運動在1776年舉行,時值法國大革命前夕,當時動蕩的社會對賽馬提不起興趣。19世紀初,拿破侖主張推行賽馬運動,加之不久后的法英貴族聯合推行,法國成立了第一家賽馬協會——巴黎近郊尚蒂伊賽馬訓練基地(如今仍是全法賽馬中心)。自此,賽馬逐漸成為王室貴族聚會場所。1863年,拿破侖三世設立了賽馬“巴黎大獎”,再為賽馬運動推波助瀾,它逐步演變為今天的法國凱旋門大獎。賽馬運動由貴族階層逐漸影響了百姓的生活趣味。1870年,巴黎實業家奧萊發明了賭馬彩票,很快便成為世界流行的賽馬博彩方式,至今在法國和全世界流行不衰。然而,對于愛馬的人來說,賽馬本身首先是一種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賽馬場會員卡的背面都印有dress code:入場者須著禮服,否則門衛有權拒絕讓其進入。所以,女士們怎么會錯過這個爭奇斗艷的機會呢?《新青年》曾報道的《巴黎之賽馬》這樣描述:“五六兩月。為巴黎賽馬之期。附郭諸馬場。屆時陸續開賽。因是城中景況。較之平常季節。驟呈盛觀。……整備新妝之貴婦人。亦于是日畢集?;ジ傚?。以定最終之勝負。次日滿城報紙。必詳記其實情。巴黎婦女裝束。歲有變遷。實以是為其樞紐也。”英國皇家阿斯科特賽馬會(Royal Ascot)素有“全世界最豪華、最奢侈賽事”之名,女士們的穿著符合淑女的規范,例如裙子不得無肩,不得露腰腹。服裝上的種種束縛豁免了帽子選取的自由。如此一來,賽馬場上吸引眼球的除了頭馬就是標新立異的女士禮帽了。
除了英國、法國之外,目前,世界上開展賽馬運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還有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和澳門。香港的賽馬運動始于 1841 年。當時,英國人剛抵達就開始疏通清理港島北岸一片瘧疾為患的沼澤,隨后開發成馬場。自此,馬場運作至今,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暫停了數年。
1884 年,香港賽馬會成立,如今已經130周年。初期每年在農歷新年期間舉辦一次賽馬,馬會只負責主辦賽馬活動,投注業務則由私人會所經營,馬會僅從中抽取傭金。“1971年是轉折的一年,馬會由業余轉為職業賽馬機構。1973 年,香港政府批準馬會開辦場外投注服務,以解決非法外圍投注問題。”香港賽馬會賽馬事務執行總監利達賢表示,“香港賽馬行業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我們主辦的賽馬還是本地性質的比賽。1988年在香港首項國際賽事香港邀請杯上,6匹本地良駒與來自星馬的6匹佳駟競技。從2002年以后,香港慢慢登上了國際賽馬行業的舞臺。每年12月舉行的香港國際賽事現已增加至四項——香港杯、香港一哩錦標、香港短途錦標及香港瓶,參賽國家亦擴展至歐美等賽馬大國。”
2000年,為了將香港賽事提升到國際水平,馬會試圖用極富吸引力的獎金將優質的馬種引進香港,初見成效。然而,如今馬主在海外選購馬匹時面臨的匯率的影響,使價格提升了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再次調整獎金額度后,平均每場獎金額度為130萬港幣,這讓香港成為全球賽馬獎金最高的地區。“在沒有育馬業的支持下,香港只有約1200匹現役馬匹。全球馬匹的總成績表‘浪琴表世界馬匹年終排名’上我們有21匹賽馬上榜。雖然馬匹數量和賽馬大國比有些差距,但以上榜馬匹來說,與另一賽馬大國法國并列第5位,成績略遜于美國、日本、澳洲及英國。”利達賢說。
現役的競賽馬匹飼養于沙田馬房,約840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工作人員,包括助理練馬師、策騎員以及檢疫員等合力確保所有馬匹保持最佳的狀態。由于香港寸土寸金的地價,馬房也是“高層公寓”,住在樓上的馬匹需由斜徑上樓,這也算是香港特色了。利達賢表示,“要提升賽馬水平,翻新沙田的訓練設施亦是重要一環。馬會投資超過5億港元,為已服務36年的馬房增添包括節能設施在內的現代化設備;其中,6幢3層高馬房的翻新工程已全部完成,而余下14幢兩層高馬房的相關工程也即將展開。”
基于配套的馬匹檢疫及馬匹醫院設施,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馬術比賽的場地設在了香港沙田馬場。馬會的賽事化驗所是香港唯一獲得認可、能夠對馬匹進行藥物檢查的化驗所,也是亞洲區唯一獲國際馬術運動聯合會(前國際馬術聯盟)指定的復查參考化驗所。除此之外,香港賽馬會一直在培訓專業賽馬人才。“馬會開辦的賽馬專業培訓課程已超過40年,歷屆畢業學員中,眾多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騎師、練馬師等的專業人士,如Tony Cruz,曾經是香港6屆的冠軍騎師。”利達賢說。見習騎師課程內容涵蓋騎術、馬房管理、體能訓練、財務管理以及傳統學術科目,資歷獲得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認可。“全套課程需要3-4年的時間,其中表現出色而又合乎相關資格的見習騎師有海外受訓的機會。目前,我們和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有合作項目。其間他們會跟隨當地練馬師深造騎術,并參與馬房管理等工作。學員在海外會取得見習騎師牌照,并參與當地賽事,獲取實戰經驗。不過參加這項課程的學員多是有相關經驗的人,比如說馬房助理、馬夫等等。”
近年來,從見習騎師訓練學校訓練出來的騎師,不少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例如蔡明紹。2008年,他于港首次上陣即勝出頭馬,同季勝出43場頭馬,打破見習騎師單季勝出最多頭馬的紀錄。2011年他勝出香港杯,成為香港賽馬會培訓出的,首位在港勝出國際一級賽事的騎師。另外,現任24位練馬師當中,一部分的前身均為馬會訓練的騎師,繼而晉身為練馬師。“掛靴后的Tony Cruz成為了練馬師,還贏得了兩屆冠軍練馬師的榮譽”,利達賢補充道。
通過賽事贊助,香港賽馬會與很多國際品牌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如鐘表品牌浪琴、愛彼,汽車品牌寶馬以及服飾品牌Kent & Curwen等。“對贊助品牌而言,品牌可透過賽事令會員及來賓更深入認識其品牌及產品。浪琴表已第三年贊助香港國際賽事,它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的馬術及平地賽馬運動的贊助商。香港國際賽事與浪琴表的國際化理念及優雅形象不謀而合。” 利達賢說,“對賽事而言,不同的品牌能為賽事注入不同的新元素及動力。增強了賽馬日的吸引力,提升投注額及入場人次,活化了賽馬行業。”
為了繼承賽馬文化的傳統,每年馬會都會舉辦“婦女銀袋賽”。這項賽事在1846年首次舉行,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賽事之一。參與“婦女銀袋賽”的名門淑女均盛裝出席,擔任頒獎嘉賓的名媛為勝出馬匹的馬主、練馬師及騎師頒發純金金幣作為獎勵。慢慢的,此項傳統已變成將包有一枚金幣的銀袋贈予作紀念。今年,在“莎莎婦女銀袋賽”場下,女性間的時尚戰爭和百年前的法國一樣,默默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