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走不出后薩達姆時代巴格達 最長的夜

它既像是好萊塢戰爭災難片宏大的布景,又有中國1980年代剛富起來的沿海城市的跡象。重建秩序的過程中,不安和興奮、失望和希望、毀滅和重生……每天都在這個擁有1300多年歷史、800萬人口的城市里交錯上演。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張信宇

巴格達街頭,伊拉克安全部隊的士兵在街邊的檢查站執勤。當地發生的爆炸多發生在檢查站附近。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編者按

戰爭摧毀了曾經驕傲的伊拉克人的國家信仰,他們在教派仇殺中經歷最痛的轉型。

在戰火逼近到只有18公里的時候,南方周末記者帶你走進巴格達人的生活。

沙漠的熱風嘶嘶作響,向導奧馬爾一腳下去,車速表瞬間指向150公里,大切諾基肆無忌憚嘶吼起來,粗野的聲音讓人心情愉悅。

巴格達讓人開心的聲音不多,清真寺的禱告聲算,運氣好的話,還有婚嫁的傳統鼓樂……相對的是,士兵一道接一道的盤問、汽車發動機得不到宣泄的低聲聒噪;更糟糕的是,不知什么時候降臨的一聲轟然巨響,然后是刺耳的警笛聲由遠而近。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從曼蘇爾酒店十多層的陽臺上俯瞰,時間仿佛定格在了時空穿越的一瞬。底格里斯河對岸的政府大樓,11年前一個春天的清晨被導彈擊中,宣告了第三次海灣戰爭打響。電視里與它相關的是爆炸、仇殺、綁架。而就在眼下,炮火已被輝煌的燈火取代,街頭堵成了一鍋粥,大街上最顯眼的是可口可樂以及福特汽車的廣告。

它既像是好萊塢戰爭災難片宏大的布景,又有中國1980年代剛富起來的沿海城市的跡象。外力強行介入打破了伊拉克自身演化的邏輯,帶來了諸多的自由與可能,也釋放了最可怕的惡魔——宗教仇恨。重建秩序的過程中,不安和興奮、失望和希望、毀滅和重生……每天都在這個擁有1300多年歷史、800萬人口的城市里交錯上演。

宵禁夜、水泥墻與 “兼職士兵”

黃昏的主旋律是炸彈。

夜,則是巴格達周而復始的休止符。

晚11點后宵禁,大多數巴格達人會在天黑前趕回家,除了無家可歸者以及檢查站執勤的士兵。

檢查站遍布大街小巷,24小時輪崗,全年無休。

夜黑到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候,35歲的阿里點著根Kent,打開二手顯像管電視,“不是想看什么,只是想有個聲音陪著”。

10月中的夜的氣溫仍有三十多度,阿里大汗淋漓,美式迷彩貼在身上。軍裝與軍靴是他從巴格達軍品一條街淘來的,M16步槍是發的,它們都是美國人撤走時留下的。對阿里這樣的“兼職士兵”,軍方對著裝沒有硬性規定,一個檢查站三四種款式的軍裝是常態。

檢查站多用水泥墻圍成。同樣的水泥墻遍布大街小巷,人們依墻而生,不僅因為它是生命的保障,而且因為墻已經成為每個人聯系社會的通道。阿拉伯帝國阿撥斯王朝建城之初顯然沒預見到這一點,給它起的名字叫“和平之城”。

當兵10年,阿里每天都在重復一個動作:用一個帶有反光鏡的金屬探測儀檢查每一輛車的底盤。檢查站原為防范襲擊而設,現在卻成為恐怖分子的最愛。阿里對炸彈已經麻木,他能平靜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多炸彈是在檢查時被引爆的。不發現最好,一旦發現了,會指望他快點走(炸別處去)。”

在檢查站當值有危險,但卻好過上前線,而且這也是2003年以來最好找的工作。這份工作薪水不高,約400美元,甚至不夠養活自己,所以當兵反而更像一份兼差。阿里就把自己的三個休息日給了一個汽修廠。

在檢查點待久了會喜歡上聊天,雖然這早已被嚴令禁止,因為一增加被炸幾率,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