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北熱南冷”港股匯率虧損“一場虛驚”,資本“轉換器”前景可期
開通首日,由于匯率結算和免稅政策等多重原因,滬港通呈現意料之中的“北熱南冷”態勢。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丁子荃
2014年11月17日,香港交易所舉行滬港通開通儀式。
開通首日,由于匯率結算和免稅政策等多重原因,滬港通呈現意料之中的“北熱南冷”態勢。
2014年11月17日上午9點30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190名媒體記者以及近500位各方嘉賓,在港交所交易大廳內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與港交所主席周松崗共同敲響了“滬港通”的開市鐘聲。
在APEC會議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滬港通近期開通的肯定回復。周一,為此期待多時的兩地股市,以高開之勢迎來了滬港通的首筆成交:北向購買上海A股的滬股通首筆交易為伊利股份,而內地投資者購買的首只港股通股票則是長江實業。
就在滬港通開通的前一天,作為滬港通方案主要設計者之一的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題為“寫在1117號列車啟程前的心里話”的文章,文中寫到他對滬港通開通首日的期盼:“滬港通首日首周甚至首月的上座率完全不是我們的關注重點。我們最關注的指標是滬港通列車的安全指數和舒適指數。”
盡管如此,這列新開出的“資本列車”中,第一天的“旅客”流向依然引來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就在當天下午14點前,滬股通每日130億元的交易額度便已全部用完;而港股通的額度僅使用了13.3億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