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樸正熙,就沒有現代韓國自由威權與韓國轉型

韓國轉型的兩種可能:一種是像南美許多國家那樣在民選政府/民粹主義與軍政府/威權主義之間打擺子;另一種像韓國與智利那樣是以右派威權主義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令國家步入先進行列。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石越婕 王慶峰

父女兩代人:樸正熙(銅像)與樸槿惠(現任韓國總統)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兩種可能:

一種是像南美許多國家那樣在民選政府/民粹主義與軍政府/威權主義之間打擺子;

另一種像韓國與智利那樣是以右派威權主義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令國家步入先進行列。

時間是一面篩子,淘盡世間萬事萬物,能留下來的只是一點點。對韓國人來說,樸正熙(1917-1979)當屬后者。據2004年韓國蓋洛普“韓國人最喜歡的歷屆總統調查”,樸正熙以48%的支持率雄踞榜首,排第二位的“民主斗士”金大中僅為14%。2012年,樸正熙的女兒樸槿惠當選韓國總統。以“沒世遺愛,民有余思”來形容樸正熙的余澤,不為過。

不難想見,有道德潔癖的人會喊出來:樸正熙不是獨裁者嗎,他鎮壓“愛國民主運動與進步運動”啦,blah,blah……

樸正熙本人生前說了:“在我死后朝我的墳墓吐唾沫吧!”一點兒也不為自己當政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一點兒也不在乎那些恨他的人。他憑什么這么自信?拿他接管(1961年)與被刺時(1979年)的兩個韓國做一下對比就知道了。

1961年是樸正熙發動軍事政變的那一年。當時韓國比朝鮮窮多了。韓國與朝鮮的年產煤量、發電能力、化肥年產量、水泥年產量與糧食產量依次為:590/1200(萬噸)、20/116(萬千瓦)、3.8/86(萬噸)、51/207(萬噸)與600/220(萬噸)。只有糧食這一項韓國高于朝鮮,因為韓國本來就是朝鮮半島的農業區。樸正熙接管的韓國是一個窮困、落后與混亂的國家。

1966-1970年,韓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4%(北方同期為5.8%)。1971-1975年,韓國年均增長仍達9.7%(北方同期為2.3%)。1962年韓國人均名義GDP為87美元,1979年為1764美元,為1962年的20.3倍,年均增長19.4%,這一驚人崛起速度被譽為“漢江奇跡”。韓國能夠最終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樸正熙時代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樸正熙做對了什么?

威權與轉型

非殖民化后的亞非拉國家,能跨越低收入國家門檻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不容易,能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門檻成為高收入國家/發達國家門檻,就更難了。韓國是幸運兒之一。在世行統計中,2012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22670美元。這一年8月15日,即將卸任的韓國總統李明博宣布:“大韓民國已經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在這些幸運兒中,有一類是很特別,包括但不限于韓國、智利、新加坡、西班牙與中國臺灣等國家與地區。其經濟起飛時期與政治轉型階段是高度重合的。這個轉型階段是威權主義性質的。威權主義并非只有一種,有左翼威權主義,有右派威權(自由威權)主義。歷史證明,只有(經濟)自由才是有益于經濟發展與繁榮的。

本文不準備抽象地談論右派威權主義,而擬以韓國樸正熙時代為案例具體呈現之。不過,簡單的界定還是有必要的。右派與左翼的分際,只有一個基本標準,即右派主張低稅收/限制政府權力,左翼主張高稅收/擴張政府權力。右派威權主義之“右”,也是就這個意義上而言的,其基本特征是尊重自由尤其是經濟自由,及尊重法治。

說到這里,或有人叫了起來:樸正熙搞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府,威權主義是反民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