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檢測機構:保留國家隊?擁抱第三方?“檢”不斷,理還亂
因為歷史上藥品審批檢測中存在的烏龍和丑聞,大多數發達國家存在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并行的機構提供檢測服務。政府通過自建檢測機構或購買第三方服務來滿足公益性的檢測需求。經營性機構則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尋求市場化。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國要 鐘煜豪 梁月靜
2014年9月18日,山東濟寧檢驗檢疫局實驗室向公眾開放,技人員在為市民講解食品檢測流程。
食品企業幾乎都遭遇過跟檢測相關的烏龍事件。行政整合和推向市場被認為是提升檢測能力的兩劑猛藥。然而行政主導的食藥檢測機構整合遇阻,全面第三方也存在爭議。
因為歷史上藥品審批檢測中存在的烏龍和丑聞,大多數發達國家存在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并行的機構提供檢測服務。政府通過自建檢測機構或購買第三方服務來滿足公益性的檢測需求。經營性機構則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尋求市場化。
檢測機構的“烏龍”罰單
一家來自歐洲的乳制品企業不久前收到罰單。
處罰依據是北京一家檢測機構對該企業市售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抽檢結果——微量元素和添加劑等多項指標不合格。企業因此被相關部門“約談”,要求“立刻在內地和香港下架,連電視廣告都得停播”。
然而兩家大型檢測中心隨后對同批次奶粉的檢測結果卻顯示,相關指標正常。這時人們才發現,出具第一份檢測報告的機構,連檢測奶粉的資質都沒有。
隨著中國的食品藥品向現代化監管邁進,人們愈發意識到,以檢驗檢測機構和專業人才隊伍為代表的技術支撐體系,是食藥監管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當下的短板。
“幾乎每家食品企業都遭遇過跟檢測相關的烏龍事件。”前述乳品企業一位負責人說。
2012年7月,河南三門峽市疾控中心的檢測結果指稱今麥郎方便面的酸價超標,但隨后該中心又自認“資質不全”,收回檢測報告并向企業公開道歉。幾乎同一時期,湖南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檢測中心聲明,“由于工作人員失誤”,對美贊臣等奶粉“香蘭素超標”的檢測結果無效。
食藥檢測是專業的技術活兒,然而檢測機構的設置卻并不專業。以食品檢測為例,全國共有一千多家與食品相關的檢驗檢測機構,散落于農業、質監、衛生、食藥等多個系統。食品企業會不定期接受各級各類管理部門的多項檢測,結果卻不共享、不互認。這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加大了企業負擔,同時還存在某些企業多次受檢、而某些企業卻總被漏檢的弊端。
不僅如此,各級檢測機構的水平良莠不齊,一些檢測機構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甚至將行業推薦標準作為強制標準(國家標準)執行。
“食品檢測結果有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檢測方法不當。”前述乳制品企業法規部人士說。但出了&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