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茲曼的中國夢 ——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 海茲曼教授
海滋曼
二十多年前,當海茲曼一只腳剛踏上中國這片土地時,他就已經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長期旅居中國的經歷,讓德國長大的他成為大眾汽車集團高管中少有的“中國通”,基本上所有大眾集團在中國的項目中,總能找到海茲曼參與的痕跡。
成為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掌舵人后,海茲曼與中國的緣分進一步加深。相較于過往幾任中國區的掌舵人,海茲曼不僅十分了解中國市場,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大眾集團內部的更高職位也讓其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讓多方輿論一致將其第一使命指向保證大眾集團“2018 戰略”的順利實施。在許多人眼中,中國市場的成敗已經無關乎海茲曼個人的得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眾集團能夠如期達成既定的中期目標。
就大眾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看,完成“2018 戰略”目標已不再是難事。今年前三季度,大眾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中所占份額高達16.3%,成為唯一一個市場份額超過10%的汽車品牌。同時中國市場也為大眾集團貢獻了超過四成的營業利潤。
大眾中國化
2012 年8 月31 日,海茲曼身著一身黑色西服現身天津,出席大眾集團在中國投資建設的自動變速器生產基地的奠基儀式,就在第二天海茲曼正式就任大眾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2014 年11 月4日,海茲曼再一次來到天津,同樣是身著一身黑色西服,但兩年的時間已經讓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荒蕪的土地已經變化成為整潔干凈的生產廠區,大眾重要的零部件DQ380 變速箱也將在這里進行投產。
根據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文德恩在2009 年親自提出的大眾集團“2018戰略”,到2018年,大眾在全球的產量將達到1000萬輛,而中國市場為大眾所貢獻的產量比重將達到40%,即400萬輛。
海茲曼在上任之初,為了延續“2018戰略”,他將大眾集團2018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目標設定在400萬輛。在天津工廠的投產儀式上,海茲曼高調宣布:“今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交付的車輛將達到360 萬輛。”與此同時,今年中國市場的銷售冠軍也將毫無懸念地在南北兩家大眾合資企業中產生。這意味著,不用等到2018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就將達到400萬輛。
事實上,自大眾中國進入“海茲曼時代”以來,投資擴產一直是首要任務。在2012 年至2016 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追加了140億歐元的投資,同時通過“南方戰略”和“西部戰略”,大眾集團不僅進入了中國其他區域市場,同時其在中國市場的整體及零部件生產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
包括于本月初投產的天津自動變速器生產基地在內,大眾集團已經在中國建設了18個生產基地,分別是8 個整車生產基地以及10個零部件生產基地。此外,兩個大眾合資企業也正在加快建設新廠區,其中上海大眾在長沙新建的整車工廠即將投產;一汽大眾也將在青島和天津投資建設兩個新工廠。
在擴大產能的基礎上,大眾也將加快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導入速度。按照海茲曼的戰略規劃,到2015年,大眾集團向中國市場導入的車型將從目前的80 款增加至91款,本土化生產車型也將達到30款。
“中國市場對大眾汽車集團來說是最大的單一市場,而且這個重要性會繼續保持下去。因而,對整個集團來說,中國處在中心位置。”自執掌大眾集團中國市場以來,海茲曼便不斷重申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同時他也用了兩年時間向人們證明了“事實勝于雄辯”。
趕超新能源
在海茲曼的領導下,大眾在中國市場進一步拉開了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但在新能源板塊上,卻一度處于落后狀態,在產品布局上甚至要晚于日系、比亞迪等競爭對手。
事實上,大眾也并非是未能察覺到新能源市場的需求。早在2010 年,大眾中國就已提出了電動車2018 戰略,時任大眾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倪凱銘更是高調宣布:“大眾將致力于制造中國消費者喜歡并能買得起的電動車,并在2018 年成為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上的領導者。”不過,隨著倪凱銘的離任,大眾中國的電動車戰略被暫時擱置。
為追趕其他競爭對手的腳步,順應市場環境的變化,海茲曼日前再一次將電動車2018戰略提上日程。在中國市場布局的重點將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而非純電動車型。
“目前大眾汽車集團更加關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海茲曼在接受采訪時說道,“我們將把更多的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引進中國市場,并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進行量產。”
按照海茲曼的規劃,到2018年,大眾集團將有超過20款新能源汽車產品投放到中國市場,從小型車到大型豪華轎車和SUV,從插電式混合動力到純電動。具體車型方面,2014 年年底electric up!電動車將被引入中國市場;2015年,大眾將向中國市場發布Golf電動車、Golf GTE 和奧迪A3e-tron;2016 年,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奧迪A6和一款新的大眾汽車品牌中級轎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將正式上市;未來幾年,大眾還將考慮在中國推出多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其中包括大眾汽車凌渡、帕薩特、邁騰、輝騰和途銳,以及奧迪A8和Q7。
根據目前已披露的信息不難看出,大眾集團的純電動技術將主要運用在小型車上,而中級轎車平臺則將采用純電動和插電混合動力兩種技術路線,B 級、C 級車則是采用插電式混合動力。
除了加快新能車型的導入速度,國產化也在同步進行。大眾新能源車型最快將于2016 年進行國產,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國產車型也已確定為奧迪A6L。在今年早些時候,大眾集團還與在華合作伙伴一汽集團、上汽集團簽署了新能源合作協議,包括與上汽集團在燃料電池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方面合作,與一汽集團聯合開發、生產一款突出環保性能的新車。
大眾集團近年來主導的模塊化平臺也讓其在開發新能源車型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幾乎每一款車型都可以換裝新能源系統。海茲曼透露,大眾集團的新能源車型同樣會采用模塊化的方式,而模塊化基本上是適用于所有即將在中國生產的MQB車型。
海茲曼經常用“經濟”和“環保”來形容大眾集團的理念,如今他正試圖通過新能源汽車戰略在中國市場進一步深化這一理念。
突圍困局
在過往的兩年任期內,海茲曼并沒有像外界想象的順風順水。在2013 年,海茲曼遭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如若處理稍有不甚,那么大眾在中國市場苦心經營了三十年的成果將化為泡影,而這個危機的關鍵詞就是“DSG”。
當年央視3·15晚會過后,大眾集團因DSG 變速器被爆存在安全隱患瞬間登上各大新聞排行榜榜首,在眾多非議聲中,大眾中國及大眾集團在華兩個合資企業的品牌形象都受到嚴重影響。為了挽救企業品牌形象,海茲曼先是在上海車展期間舉辦“大眾之夜”活動現象,向“中國消費者”公開致歉,隨后在2013年11月15日,大眾中國又啟動了國內最大規模的召回行動,共涉及640309 輛搭載DSG變速器的問題車輛。
2013年廣州車展“大眾之夜”的活動上,大眾中國聯合旗下各個品牌和合資企業聯合發布了“以人為本”中國戰略。這一戰略包括客戶、員工和社會三個層面。海茲曼表示,“‘以人為本’是2018戰略的組成部分和延伸,同時它著重強調了我們未來的工作將圍繞‘人’展開。”
在“以人為本”的戰略指導下,大眾中國在危機應對上也已經有所進步。在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斷軸”事件中,大眾集團自10 月17 日起發起全球范圍內的召回行動,累計召回超過116 萬輛問題車輛。與過往召回不同的是,中國市場首次與歐美市場實行同步召回。
然而“打補丁”的處理方式卻遭到諸多車主和汽車評論員的質疑,認為大眾并沒有實踐其在中國推出的“以人為本”的戰略。海茲曼稍早前在世博創意秀場接受采訪時表示,“通過安裝金屬襯板,使得現有的耦合桿式后懸架多一層保護。同時,我們將進一步為召回范圍內的所有速騰車以及甲殼蟲車提供耦合桿式后懸架的十年保障。保障期將從車輛完成安裝金屬襯板之后開始計算。”
盡管DSG 風波與斷軸事件給大眾集團在中國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但不可否認,在過去兩年的任期里,海茲曼已經向人們展示了大眾中國一系列的新變化,不僅進一步擴大和完善了整車及零部件的生產體系,而且也讓大眾在中國市場上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峰值”。而日前大眾汽車集團與海茲曼的續約,或許正是肯定了他在中國市場上所做出的出色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