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生紅旗縣”往事
如東縣曾經做到在3年時間里把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從近20‰降到5‰多一點。當地官方保守統計,三十多年來,全縣少生近50萬人。但現在,正如桑盛富所說,包括他自己在內,“作了貢獻的人吃虧了”。
責任編輯:鞠靖 實習生 俞琴 阿梅
在江蘇如東一家民營養老院,兩位老人結伴走回房間。
再有兩年,桑盛富就年滿六十了。28年前,他是如東縣潮墩村的村支書和民兵營長,從此加入了計劃生育工作者的行列。
這是一項“光榮的”工作。在桑盛富的記憶中,1980年代的如東只有兩個拿得出手的成績:一是棉花產值高,一是計生工作好。桑盛富“入行”的那年——1986年,如東縣成了國務院命名的全國10家“全國計劃生育紅旗單位”之一。
這里曾經做到在3年時間里把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從近20‰降到5‰多一點,也曾經做到全年出生的12000個新生兒中只有1個是多胎。當地官方保守統計,三十多年來,全縣少生近50萬人。
但現在,正如桑盛富所說,包括他自己在內,“作了貢獻的人吃虧了”。
“我們比較聽話”
1979年,桑盛富的兒子出生,他領到一張獨生子女證。
那是一個“不是你想生,想生就能生”的時代。按照規定,夫妻二人年齡總和達到50歲才可以生第一胎,而另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是,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有時也有彈性,至少一方是獨子),過幾年可以再生二胎。桑盛富的同齡人很少能夠享受到這個“福利”,因為他們很少是獨子。而如果生了第二胎,就必須在夫妻二人中選擇一人結扎,即使有疾病不能結扎,女方也要上環避孕,并且要繳納500元的保證金,五六年后沒有超生就可以領回保證金。桑盛富說:“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絕大多數人都能拿回這500塊錢,桑盛富說,“我們比較聽話”。
為了保證計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