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苦,行路難,何必出發?倉廩實,衣食足,還有何求?華夏之星:讓一束光簇擁另一束光
“沒想到他們是來真的”
2014年10月31日那個寒雨瀟瀟的黃昏,湖南望城縣維新學校放學了,孩子們陸續走出校園,回家度過即將到來的周末。
校長熊慶沒有離開,打著傘,站在校門口翹首遠望,他心里有事兒。
三個月前,他被告知將會有一批企業家來到這里,為他工作了14年的學校建起一座圖書館。
擁有四百多名學生的維新學校,沒有圖書館,書籍匱乏,擁有一座圖書館一直是學校老師和孩子的夢。但一堆老板親自來給學校建圖書館這個事情讓熊慶心里沒底——會不會是作秀?
然而,夜幕降臨,當29個企業家背著帳篷真的出現在他眼前,剛剛放下行李就徒手從大貨車上卸下共計35噸重的建筑材料時,他驚訝了,“沒想到他們是來真的!”
讓他驚訝的事情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陸續發生。
他看到企業家們幕天席地,睡帳篷,在學校食堂里吃和學生一樣的伙食,自己洗碗,甚至不能洗澡,但卻樂在其中;
他看到企業家們天剛破曉就鉆出帳篷,奔向工地,搭梁架椽,被技術指導訓斥了也不敢還口,活脫脫就是建筑工人的翻版;
他還看到一捆捆圖書從全國各地雪片般飛來,每天電話響個不停,“一接肯定又是郵局讓去取快遞的。”
學生們也費解,“原來他們只需要在家里喝喝咖啡,看看電視的。”八年級的李鈺這樣在日記里寫道。
七天后的2014年11月7日,一座嶄新、堅固的圖書館真的立起來了。
建造圖書館的29個企業家,是來自北、上、廣等12個省市的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華夏之星第四屆小企業菁英訓練營的學員。
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是由華夏之星發起。華夏之星是華夏銀行與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小企業成長公益平臺。
“對于29個企業家而言,這是一場不忘初心知行合一的挑戰;對于華夏之星而言,這是一次嶄新大膽的嘗試。”華夏銀行華夏之星項目的一位負責人說。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故事顯然不是一座圖書館這么簡單。
一個讓人不解的問題是,這些企業家掌舵的公司的年均營業額都不低于1000萬,有的甚至已超過6000萬。讓這樣的一些企業家不出錢只出力,用意何在?
以上華夏之星負責人脫口而出八個字:“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這一由哲學家馮友蘭贈送給金岳霖的對聯,表面看來,意在祝愿福壽綿長,實則暗合更攀精神高峰之意。這也是華夏之星意在傳遞給企業家們的信號——倉廩實,衣食足,當有更高追求。
“當賺到一點錢的時候,會虛榮心爆棚,覺得整個世界都在鼓掌。”一位華夏之星學員如是感嘆,“這時有一個機會,放空自己,會發現要走的路還很長。”
“每天都處在被感動和被顛覆之中。”七天下來,像許多學員一樣,廣州航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余朝暉已經完全打消了剛到學校時的疑慮,“華夏之星給了小企業家們最樸素的幫助,讓他們堅定了自己要做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
“它或許會照亮一群鄉村老師的理想,或許會改變幾個鄉村孩子的人生;或許,這所圖書館里會走出下一個有尊嚴、受尊敬的企業家。”華夏之星負責人如是說。
繁重的體力工作背后,還蘊含著華夏之星的小小匠心。建造圖書館之外,學員們還要接受互聯網思維的課程培訓。
課堂上,業界實戰派專家傳道授業。課堂下,知行合一,建造圖書館便像極了一次互聯網思維的落地演練:專注——不論是上課還是搭建木屋,學員們必須上交手機,完全放下;極致——從立柱到梁架,每一個細節都追求完美;快——只有七天。
“只有身體力行了,才會改變,改變了才會去傳播,影響別人。”對于華夏之星的嘗試,中國中小企業協會高新技術產業分會副主任蔣碩如是說。
讓一束光簇擁另一束光
動員企業家,讓一束光簇擁另一束光,讓一群人影響另一群人,這正是走過五年的華夏之星對公益的嶄新實驗。
在中國的金融版圖中,華夏銀行有著獨特的品牌標簽——做負責任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
創造了約60%的經濟總量、50%的財政稅收,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這是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的中小企業的成績單。
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體制壁壘、資源競爭劣勢、發展空間受限等難題卻宿命般纏身。
基于此,華夏銀行一直在自己最為擅長的金融領域為中小企業排憂解難。截至2014年10月,華夏銀行小企業客戶總量已逾26萬戶。然而,還能為小企業家們做點什么?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思考的結果之一,便是2010年誕生的華夏之星——不再僅僅是金融支持,而是與小企業家構建一種超越眼前利益的伙伴關系,讓他們不再是創業舞臺上的孤獨舞者,這是華夏之星的初心。
因此,在過去四年間,華夏之星不僅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累計81位小企業家們提供免費課程培訓,還邀請了馮侖、周鴻祎等商界大佬擔任 “前進導師”,為1300多位小企業主們分享創業心得,解答創業難題。
影響并非僅止步于一個個小企業家,華夏之星有這樣一個“賬本”——若一個小企業有50名員工,先將價值理念傳遞到企業主,就能影響這50名員工,而后,乘數效應就會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因此,2014年的華夏之星,開始由“知”向“知行合一”升級。不僅通過“創業戈壁行”眾籌30萬元捐贈給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會,而且發動企業家親手建造圖書館。
光芒簇擁的力量正在顯現。華夏之星的老學員們得知要給鄉村孩子們建一座圖書館,短短36小時,數十萬捐贈款就籌集完畢。
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設計師錢晨和林暢雄免費為該圖書館提供了設計方案,“這是第一座我設計完了卻不想走的建筑。”望著這座“看得見風景的知識殿堂”,設計師林暢雄如是感慨。
而圖書館的技術支持方——浙江港龍木結構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們,最初怕企業家不會干,難管理。但結果卻發現這些企業家們不僅一教就會,“領悟力比我們工人還好”,而且,“門外漢”們竟然比他們還具備“工匠精神”。有感公益善舉,公司董事長徐謙更是從建筑成本價中減免了10萬元作為對這座初心圖書館的捐贈。
此外,華夏銀行團委號召捐書的倡議一經發出,一周內,華夏銀行員工捐贈的15000余冊圖書就已雪片般飛往維新學校。
華夏之星還在網絡上發起了“我為孩子選本書”和“真人圖書館”,號召更多的社會人士加入進來,帶給鄉村孩子不一樣的知識體驗。
“中小企業大多都在為生存焦慮,企業家們是這個社會上最忙碌的一群人,如果連我們都可以完全放下,純粹靜心地為社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其他人是不是也可以呢?”學員余朝暉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給出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