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治理(7)】被冤枉的法家
韓非子講國家的制度和法律要有權威,并且這個權威一定要有個切實的落腳點,這不錯。問題是,如果這個落腳點,即他的絕對君主,不奉公守法,我們有什么辦法?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王慶峰 楊昊
韓非子講國家的制度和法律要有權威,并且這個權威一定要有個切實的落腳點,這不錯。問題是,如果這個落腳點,即他的絕對君主,不奉公守法,我們有什么辦法?
前面的一系列文章,論述了“封建專制”乃是污名傳統,面對現代性問題的儒家,可以擁抱法治,并能從內政(精英與民意的混合政體)到國家認同乃至外交,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提供新的、更好的政治模式。
為儒家辯護,一個常用的策略是把專制歸于法家。但是,如果我們認真考察兩個最重要的法家,商鞅(實踐上最重要的法家)與韓非子(理論上最重要的法家),乃至得了千古罵名的秦始皇,我們會發現,用法家與秦始皇來咒罵一些中國歷史上的專制君主及其暴行,這真的是對法家與秦始皇的莫大侮辱!下面,讓我們從《韓非子》出發,看看法家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法家新秩序:砍莊稼和砍腦袋
面對封建貴族體制瓦解的世界,如果儒家還是打著保守的旗號干著革命的事業(即用著周代的用語如圣人、君子等等,但把它們都變了意思;似乎要恢復封建式的天下秩序,但各級統治者被儒家的賢能而非血緣意義上的貴族所充當,以仁來取代周天子,成為國際秩序的最終仲裁者),法家是連保守的旗號都不要了。
在沒有貴族的平等世界里面,法家堅定地擁抱平等,包括法律面前(除了君主以外)人人平等,以及在不分親疏貴賤的情況下選拔人才。并且,他們意識到周禮和儒家的道德都不再能整合廣土眾民的大國,因為它們只適用于貴族或者士人的小群體。大群體里面,道德永遠是多元的。韓非子其實給出了政治思想史上最早的道德多元性的論辯。
但是,與當代自由主義者關心的保護多元性不同,他更關心如何統一國家,尤其是他貧弱的韓國。就他看來,廣土眾民的國家,只能通過人民都能理解并服膺的東西來管理,即(趨)利(避)害??纯次鞣浆F代化過程中的功利主義流派,其以功利替代道德,動機如出一轍。
既然所有人都趨利避害,國家就可以通過賞罰二柄來驅使人民做國家需要的事情。國家所需要的,就是經濟與軍事的強大。在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里,這就意味著國家只應該關心兩件事情,即耕戰,也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