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到艾滋病會成為一場全球災難” ——訪艾滋病病毒發現者、國際艾滋病協會前主席西諾西
艾滋病的研究前景存在截然相反的兩種可能,其結果不取決于科學家,而取決于政治家。樂觀的看法是,各國領導人繼續加大在艾滋病研究和防治的投入,科學家遲早能研制出艾滋病疫苗,結束這場全球災難;悲觀的看法是,受經濟危機影響,政治家們減少撥款,艾滋病患者無法獲得及時治療,疾病重新在全球范圍大肆傳播。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國要 鐘煜豪 梁月靜
2008年10月9日,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在她巴黎的實驗室。
編者按
當HIV病毒被發現后,來自世界各地的艾滋病患者守在研究所門口。那時人們覺得發現了病毒,很快就能研究出疫苗,但人類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艾滋病的研究前景存在截然相反的兩種可能,其結果不取決于科學家,而取決于政治家。樂觀的看法是,各國領導人繼續加大在艾滋病研究和防治的投入,科學家遲早能研制出艾滋病疫苗,結束這場全球災難;悲觀的看法是,受經濟危機影響,政治家們減少撥款,艾滋病患者無法獲得及時治療,疾病重新在全球范圍大肆傳播。
清晨的陽光透過酒店的窗簾,光束直白熱情,籠罩在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頭上,讓她顯得愈發迷人。
這位68歲銀白頭發的法國女人是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國際艾滋病協會前主席。
1983年,她和同事呂克·蒙塔尼一起發現了艾滋病的致病病毒HIV。一年后,她受邀前往美國舊金山總醫院訪問。演講結束后,一位醫生找到她:“您愿意去重癥監護室看看嗎?一位艾滋病人想要見您。他最多也只有幾小時的生命。”
她見了這位垂死的病人:30歲不到的小伙子看上去就像個70多歲的老頭,皮包骨頭,呼吸困難,聽他說話相當費勁。她回憶道:“但通過微微張合的嘴唇,我看到他對我說了聲‘謝謝’。”
她有些吃驚:“你為什么要謝我?”
病人握著她的手,艱難地吐出了六個詞:“Not for me, for the others。”(不是為我,是為其他人)幾小時后,病人離開了人世。
那一年,西諾西37歲。“直到現在,我還常常感覺他在握著我的手。”她悄悄拭了拭眼角,聲音有些顫抖:“那一刻,我對自己說,作為科學家,我要對這些病人負責。”
奇跡出現了
南方周末:你是什么時候第一次聽說艾滋病的?
西諾西:1982年底,法國臨床醫生威利·羅森鮑姆聯系了我所在的巴斯德研究所,說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疾病,他問我們是否能幫忙找到致病元兇。這種奇怪的疾病就是日后所說的艾滋病。羅森鮑姆是法國最早發現艾滋病的醫生,當時整個法國約有50例出現艾滋病癥狀的病人。
南方周末:當時有學者猜測,這種神秘疾病可能是由逆轉錄病毒HTLV1導致的。你是否也這么認為?
西諾西:臨床醫生的確存在這樣的困惑。羅森鮑姆打來電話時也問:“你們覺得是HTLV1導致了艾滋病嗎?”我們并不這樣認為。由HTLV所導致的T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特征是T淋巴細胞不受控制的增生并伴隨分化障礙以及功能缺陷。而在羅森鮑姆的描述中,恰恰相反,患者的淋巴細胞數量在不斷減少。
南方周末:艾滋病毒被發現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西諾西:關鍵是找到處于疾病初期的患者。只有在病毒處于復制活躍期時才有可能分離并鑒定出病毒。因此我們把研究重點放在疾病初期的患者身上。恰好這時羅森鮑姆告訴我們,他那兒有一名艾滋病無癥狀感染期的年輕患者,患者的頸根部出現了腫大的淋巴結。在征得這名患者的同意后,淋巴結被取下,其中一塊被送往巴斯德研究所進行活檢。
南方周末:細胞培養開始后,你觀察到了什么?
西諾西:經過兩周的努力,我們果然在培養基中發現了逆轉錄酶的蹤跡。然而,情況卻出現了異常——培養基中的細胞開始大量死亡。這是難以解釋的。假如這種病毒是HTLV“親戚”的話,它應當會引起細胞大量異常增生,而不是相反。
我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不同于HTLV的全新病毒,它是通過導致T淋巴細胞大量死亡來引發疾病的。
為了證實這一想法,一位同事飛奔到研究所對面的血庫,索取了健康獻血者的血液。我們從血液中分離出淋巴細胞,將其放入了含有病毒的培養液中。這時奇跡出現了——細胞開始大量增生,培養基中逆轉錄酶的含量急劇上升,隨后又是細胞的死亡。我們確認,正是這種未知的病毒導致了細胞的大量死亡。
研究的動力來自病人
南方周末:1983年,你以第一作者身份將新發現發表在了《科學》雜志上,不少人據此認為艾滋病疫苗很快就會被研制出來,為什么人類到今天都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西諾西:現在看來,包括我在內,當時科學家太“天真”了。我們都覺得,既然艾滋病病毒都被分離出來,疫苗研制不是什么難事。那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并不深,艾滋病一度被稱為“4H”病,因為科學家認為疾病只會在四類特定的人群中傳播——同性戀者(Homosexual)、血友病患者(Hemophiliac)、注射海洛因者(Heroine Human)和海地人(Haitian)。直到1985年,通過在非洲的調查,我們才發現忽略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傳播途徑——異性傳播(Heterosexual Infection)。
作為科學家,我們應該出言謹慎,不應該給患者帶去不切實際的幻想。
南方周末:病毒發現后,您是否意識到這個發現的重要性?
西諾西:我想過這也許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但我沒想到艾滋病會成為一場全球災難,成為20世紀最大的一場瘟疫并延續至今。
病毒發現后,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艾滋病患者來到巴黎,守在巴斯德研究所門口,僅僅是為了看一眼我們這些研究者。他們覺得離研究所越近,就會多一份得到治療的希望。他們中的很多人身體狀況已經非常差,有的人身無分文,全部的行李只是一只小小的手提箱。甚至還有病人問我:“你們什么時候才能研制出治療艾滋病的藥物?”
我始終沒法忘記舊金山那位病人握著我的手對我說“謝謝”的那一幕。在這之后,我和艾滋病人們走得更近了。我和不少病人成為了好朋友,但很遺憾,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不在了。
南方周末:從這些艾滋病患者的身上,您得到了堅持研究的動力?
西諾西:是的,我的動力來自這些病人,尤其是當我在1985年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后。那里的景象簡直讓我震驚——艾滋病人痛苦地躺在病床上,藥房是空的,醫生人數很少,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握著病人的手,撫慰病人安靜地離開人世。見到這種場景,你就會覺得,你必須為他們做點什么。
我壓力很大。作為一名病毒學家,你深知科學發現和研究需要時間,不應讓病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很多病人都很年輕,他們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這些病人離世所激起的傷感讓你不斷地告訴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因此,科學家和普通人這兩重身份的疊加讓我感到非常矛盾。
艾滋病防控需要中國加入
南方周末:上世紀80年代起,你就代表巴斯德研究所與一些亞非國家展開艾滋病防治合作。在你看來,亞洲特別是中國,在艾滋病防治方面面臨哪些挑戰?
西諾西:亞洲各國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說越南和柬埔寨,這兩個國家的情況就完全不同,根本沒法比較。甚至在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比如中國的某些地區,情況也完全不同。因此,我們需要考慮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因素。
我對柬埔寨的情況相對比較了解,這些年來,柬埔寨青壯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明顯下降。和柬埔寨相比,中國是個大國,地域廣、人口多、HIV傳播途徑多樣化,這使得中國艾滋病防治的情況比一些國家要復雜得多。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和柬埔寨或非洲等一些國家相比,中國有設備、有資金、有能力在防控艾滋病方面取得進展。我始終呼吁,中國應當成為全球艾滋病防控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們需要中國的加入,一起幫助資源短缺國家的人民。
南方周末:中國有13億多的人口,艾滋病在易感人群中依舊在傳播。在預防艾滋病方面,你有何建議?
西諾西:保護自己,就是保護他人。首先要做的是及時檢測,這相當重要。如果通過檢測你發現自己不幸感染了HIV,那么按目前的情況,你是能夠得到及時治療的。及時的治療不僅將讓你獲益,對別人也有好處。數據顯示,盡早治療將使HIV傳播風險降低96%。因此,我鼓勵中國艾滋病易感人群及早進行檢測。
據我所知,中國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在中國,艾滋病患者,特別是像吸毒者這樣的高危人群能夠得到治療。和我多年前第一次來中國時相比,這是巨大的進步。
南方周末:你能否對未來30年艾滋病研究做個展望?
西諾西:對艾滋病的研究前景,我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這不取決于科學家,而是取決于政治家。比較樂觀的一種是,各國領導人繼續加大在艾滋病研究和防治方面的投入,科學家遲早能研制出艾滋病疫苗,結束這場全球災難;悲觀的看法是,受經濟危機影響,政治家們減少撥款,艾滋病患者無法獲得及時的治療,疾病重新在全球范圍大肆傳播。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災難結束的那天,我所能做的只是呼吁。對一個國家而言,國際援助固然重要,但政府意愿和領導更加關鍵。
南方周末:目前,埃博拉病毒正在非洲肆虐。作為巴斯德研究所在全球病毒學方面的頂級專家,你是否開展了相關研究?
西諾西:我已經到了研究生涯的末期,不會再著手開始一個新的課題。我目前能夠做的、也正在做的,就是提醒人們:瞧,非洲正在發生什么!埃博拉在非洲肆虐的景象讓我想起了HIV早年在人群中的傳播。要吸取HIV的教訓,尤其是面對像埃博拉這樣的病毒時,千萬得抓緊時間。
HIV和埃博拉歸根到底是兩種不同的病毒。和HIV相比,人類在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病情發展的速度似乎更快,病毒在人群中造成的恐慌似乎也更大。所以,要吸取HIV的經驗和教訓,充分利用國際層面的援助資金來幫助非洲國家。別浪費時間,一定要快。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