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成“雞肋” 公示很“丟臉” 公共建筑能耗政策,七年糊涂賬

7年前,建設部下令組建全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體系,公示是其中一環,但如今卻連政策最早推動者也查不到數據?!肮镜氖?,在全國都是難點,住建部沒有具體的要求、標準,地方也不好做。準確性也不能保證,盲目公布出來可能會被誤讀?!?/blockquote>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鐘煜豪 梁月靜 楊國要

7年前,建設部下令組建全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體系,公示是其中一環,但如今卻連政策最早推動者也查不到數據。南方周末向24城申請信息公開,多地稱“涉密”。

實際原因是數據“拿出來很丟臉”:缺失嚴重,且錯誤百出?,F在各地上報給住建部大量的建筑能耗數據,可這些花費財政資金獲得的數據卻難以利用。

“公示的事,在全國都是難點,住建部沒有具體的要求、標準,地方也不好做。準確性也不能保證,盲目公布出來可能會被誤讀。”

“該信息涉及商業秘密。”

“你申請獲取的政府信息不存在。”

“本單位無法按貴單位申請提供公開服務。”

這是2007年住建部頒布了公共建筑能耗公示令的7年后,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主要答案。

2014年11月6日,南方周末記者向24座早期試點城市的政府建設部門提出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示2013年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信息。其中,20座城市在15個工作日之內未能提供相關信息,不少城市給出的理由是“涉密”。

“調查(能耗)時,我們也跟很多單位說,這個數據只供制定政策使用,不進行任何信息公開,原先都是做過承諾的。”重慶建委一名官員如是回復。

北京建委的電話回復中亦提到了“商業秘密”,但稱年底會對能耗超額的公共建筑進行公示,不過“只是對單位名稱的公示沒有具體數據”。

而其余的4座城市西安、武漢、廈門、貴陽,加起來向南方周末記者只公開了114棟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數據。其中,武漢坦承未開展全市范圍的統計工作,只能提供17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數據。

然而,官方數字光鮮依舊。據住建部公開信息,截至2013年底,全國累計完成公共建筑能源審計一萬余棟,對五千余棟建筑進行了能耗動態監測,而能耗公示則近九千棟建筑。這與信息公開申請得到的答案相去甚遠。

“歐美也沒有像我們這么大規模的,以政府主導的大型公建(指公共建筑,同下)能耗監測項目,很多問題都要自己探索。”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感慨說。

南方周末申請信息公開結果 (何籽/圖)

政策推動者也查不到數據

“把能耗公示寫入節能法,就是我的建議。”2014年11月21日,62歲的江億對南方周末記者自嘲,他是中國建筑節能工作的“始作俑者”。

十年前,國家計劃修訂節約能源法。江億不斷給國家部委遞交報告,認為要重視建筑節能,而公示則是節能的“殺手锏”。

“節能從數據抓起,只有把數據擺出來,讓大家都看到誰高誰低,才能形成社會壓力。”他回憶道,“全社會都應該參與,都應該看得到。”

然而,直至今日,這位政策推動者在向一些單位索要能耗信息時,也吃了閉門羹,只能自己想辦法去檢測。

“從法律上講,這些數據是花納稅人的錢獲得的,應該在一定范圍,起碼在我這樣做研究的,應該能看到數據。”江億難掩憤怒,“我會影響誰的商業利益?這是一種借口。”

當時,學界及國家已意識到公共建筑的驚人能耗。2007年,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住建部的公開信息稱,中國大型公共建筑不足城鎮建筑總面積的4%,但能耗卻占城鎮建筑總能耗的20%以上;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年耗電量約占全國城鎮總耗電量的22%,每平米年耗電量是普通民居的10-20倍。

在我國,公共建筑包括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旅游建筑、教科文衛建筑等,如國家機關辦公樓、商場、酒店。而建筑的運行能耗,就如采暖、空調、照明等,其中,空調為能耗大項。

在江億等專家的推動之下,2007年,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中提到:“定期向社會公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主要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和節能情況等信息。”這成為日后推進建筑能耗公示的最基本依據。

而在此一年之前,建設部(即現在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一項創舉,可謂用心良苦。它計劃在北京評選并公示“十大不節能建筑”,并提出其它有條件的城市應比照進行。

此事轟動一時,但在媒體鋪天蓋地報道之后,卻了無下文。這似乎也預示了此后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公示的尷尬命運。

政府辦公樓“帶頭節能”

2007年10月,建設部、財政部聯合出臺詳細的《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這應該是我國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的首份系統性文件。

其中,能耗公示制定了明確時間表,提出從2008年開始,“增加分項能耗指標、綜合能效排名的公示,每年對各類型建筑單位面積能耗排名前20%的建筑進行公示,對能效高的建筑按類型各選取3個作為標桿建筑進行公示。”

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機關辦公建筑被單列出來,頗有眾矢之的的味道。

“這是希望國家機關能帶頭節能。”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俊躍回憶道,當時有專家給國務院領導上書,稱中國政府辦公樓能耗相當于中國農村所有的能耗。“(高層)聽到這個數據后,當時就把政府辦公的能耗作為主要控制的對象。”

而到了2014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的《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中亦提到,“新建公建中,大型公建比例不斷提高,各地政府大樓檔次越來越高,興建千奇百怪,能耗巨大的大型公建成為某種體現經濟發展水平的標簽”。

根據實施方案,2007年,北京、天津、深圳三城率先建立動態監測平臺,并在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15個省份本級及其省會城市開展節能監管體系建設示范,次年擴大示范范圍,在全國逐步推開。

阻力頗大。李信洪所在的公司在2009年中標了深圳兩期監測平臺的建設,作為總工程師,他要操心的,不僅僅是安裝設備,還要苦口婆心勸說業主。“業主擔心,你監測完之后,會不會反過來對我有限制,很多業主就不愿意參與。”

深圳在2012年完成了110棟大型公建的能耗實時監測,耗資8000萬元。這已算是“優等生”。一些城市則步履蹣跚。

“我們現在只是象征性撥了一點點錢在這個項目上,可以說微不足道。”上述重慶官員說,“建委主要是對建設階段的管理,能耗統計是對既有建筑的統計,建委對既有建筑的業主沒有管理手段和職能。”

2008年左右,不少地方陸續公示大型公建能耗信息。

“這些數據僅僅是十幾棟建筑,而且沒有連貫性,今年跟去年公示的建筑不一樣,數據也就不能用。”能源基金會(中國)建筑節能項目主任莫爭春抱怨道。他所在組織最近的一份研究稱,目前中國建筑節能公示信息非常少。

“丟臉”的能耗數據

在江億看來,“商業機密”只是托辭,實際原因是數據“拿出來之后很丟臉”。

但丟臉并非因為能耗數值高,而是缺失嚴重,且錯誤百出。

江億的學生、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王鑫在2010年寫畢業論文時,曾拿到一部分數據。但他發現,自己竟然看不懂這些數據,有些數據缺失,有些則高得離譜,根本無法進行研究分析。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政府主管部門在招標建設能耗監測平臺時,存在驗收缺乏嚴格標準的問題。“政府的項目比較容易通過驗收。”北京某節能公司職員直言不諱。

即使地方也不回避問題。貴陽市住建局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多數區縣沒有固定工作人員從事能耗統計工作。“工作人員對能耗統計要求不熟悉,統計信息不專業”。

大型公建能耗數據監測并非簡單的監測總能耗,而是分項計量照明、制冷、辦公設備等能耗,因此需要在安裝監測傳感器時區分不同用途的電路。

在目前已有的公示信息中,簡單匯總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如廈門市2013年底公示的20棟大型公建,僅包括建筑總面積、年總能耗等總體指標。

北京住建委曾請教江億,他們不理解為什么建委大樓每平米照明耗電量竟高達一百多度。最后才發現,原來旁邊另一座樓的用電量也接到了建委大樓照明用電的監測設備上。這并非個例,很多地方的分項計量數據加起來不等于總數。

此外,設備維護、軟件漏洞亦影響數據質量。貴陽市住建局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復里稱,“相關數據建議僅作為參考”。

有關部門曾組織江億在內的專家召開座談會,希望進行能耗數據分析。江億和他的學生則表示無能為力?,F在各地都打包上報給住建部大量的建筑能耗數據,可這些花費財政資金獲得的數據卻難以利用,江億稱之為“雞肋”。

深圳住建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也道出了難言之隱:“公示的事,在全國都是難點,住建部沒有具體的要求、標準,地方也不好做。準確性也不能保證,盲目公布出來可能會被誤讀。”

中國能耗并不高

除了商業機密以外,地方建設部門的另一個理由是這些數據關系到國家與歐盟的碳排放談判。

實際上,我國公共建筑單位面積能耗比歐美國家要低。“把數據做好、拿出來是好事,給解振華(碳排放談判的中方代表團團長)特別長臉,工業能耗才丟臉。”江億稱。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數據,2011年全球公共建筑能耗總量為69677億kWhe(表示各種能源轉化為等效電后的量綱,單位同下),最高的美國為20823億,日本次之,而中國僅為6029億。

即使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中國不僅遠低于歐美,比同是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巴西也要低。

但這并非中國建筑更節能,據江億介紹,這主要是因為中外建筑的能耗利用情況不同。“美國的學??照{都是24小時開著,要求恒溫恒濕。”

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俊躍認為,國內公建能耗依然有提升空間。深圳建科院監測發現,很多大型公建設備昂貴,但實際使用效率只有30%到40%。“我們調研了幾百棟樓,100%都是大馬拉小車,60%都大了一倍。比如我這棟樓只需要3臺空調,卻買了6臺。”劉俊躍指著腳下所在的深圳建科大樓說。這棟建筑2011年獲得了住建部綠色建筑創新綜合一等獎。

此外,大型公建的用途也影響著其能耗,劉俊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我國各類公共建筑的用能強度從高到低依次為,商場、交通樞紐、酒店、醫院和商業辦公樓、政府辦公樓、學校。

而由于研究者認為北方地區集中供暖,供暖能耗的效率掌握在熱力公司,所以在統計建筑能耗時北方地區一般不包括供暖能耗。江億說,因此建筑能耗并非簡單地與緯度相關,反而處于夏熱冬冷地區的上海,公建能耗要高于北京和深圳。

也因為建筑能耗并非像工業能耗一樣只與效率相關,建筑種類亦很多,一些建委官員和專家認為簡單地進行排名沒有太大意義。“所有樓來個大排名,這樣不夠公平。政府希望管理制度本身不要太復雜,但這又是個很復雜的事情。”王鑫認為政府其實也挺矛盾。

再不維護,則病入膏肓

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原司長武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公示在住建部的建筑節能整體計劃中并不是很重要的環節,他介紹,當時設定了5個環節:統計、審計、公示,更重要的是制定建筑能耗限額標準,最終實現超定額加價,以此來實現建筑節能。

而在劉俊躍總結的步驟中,從統計到制定能耗標準,最終實現超定額加價和能耗碳交易,能耗公示不在其列。

以深圳市為例,深圳雖然最近一次大型公建能耗公示要追溯到2011年,但這兩年卻陸續制定了深圳市各類建筑能耗限額標準。劉俊躍主導這些標準制定研究,目前在參與國家建筑節能標準的制定。

不僅深圳,建筑節能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的上海,近些年也陸續出臺了各類用能地方標準。

但是,制定出標準并非說明已做好基礎性的數據統計工作。同樣參與國家建筑能耗標準制定的江億稱,制定的是建筑總能耗的限額標準,與目前進行的分項計量關系不大,“總能耗我看看電表就行了,這些數據甚至可以直接問供電局”。劉俊躍也承認,大型公建能耗監測平臺的數據絕不是他們的唯一依據。

武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建筑能耗國家標準的出臺尚需時日,這與各地大型公建節能工作水平參差不齊不無關系。莫爭春透露,現在各地能耗監測平臺缺乏后續維護,問題很普遍。即使在深圳,當地住建局也承認這種亂象在不少建筑節能示范點普遍存在。

“這些數據最怕就是沒人管。”王鑫如今在北京一家建筑節能公司工作,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使用這些監測設備?,F在業主認為設備是政府裝的,事不關己;政府不知如何處理這些數據。

“如果再不維護,那就病入膏肓,這時候大部分的數據都出現問題,這個系統就沒法用了。”王鑫也是無奈。

中國公共建筑能耗解密 (何籽/圖)

 

網絡編輯:Irene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