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走各路去丹麥 政治學家福山的理想國新樣本

喊出“歷史的終結”25年后,福山顯然已經不再認為,西方體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劑良藥。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朱曉佳 實習生 周鑫 姚家怡 何艾琳

福山說:“就算我們知道丹麥何以成為丹麥,也不意味著可以把丹麥的經驗移植到阿富汗和索馬里。美國占領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這兩個國家有好幾次民主選舉,但并不意味著現代化的國家已經建立。”圖為2014年伊拉克議會選舉。 (CFP/圖)

喊出“歷史的終結”25年后,福山顯然已經不再認為,西方體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劑良藥。

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的聲名始自一篇1989年的論文《歷史的終結?》。柏林墻的倒塌催生了這篇論文,它推論西方的自由民主制、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西方的生活方式或許就是人類社會文化演進的終點,也是人類政府最終的組織形式。似乎從此天下無憂,以后都是好日子。

1992年福山把論文展開寫成書出版,題為《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支持階級沖突論的政治學者拉爾夫·達倫多夫譏諷說,弗朗西斯·福山得到了“15分鐘的名聲”。1968年,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在一次展覽中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有15分鐘的名聲。”這個說法被視為沃霍爾對未來媒體形態的預言,人們更多地用它形容來得快也去得快的知名度,就像今天社交網絡上的“少年不可欺”事件。

福山的名聲并未止步于15分鐘。他著述不斷,始終廣受媒體關注,他關于民主政治的任何論斷都有風向標的意義。時代需要號角和宣言,福山生逢其時,風行一時的處女作讓他成為新保守主義在美國學界的代表人物。誕生于1960年代的新保守主義從冷戰的前哨建立自己的主張:以果斷姿態在全球推廣民主,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為此不惜使用強力。

1998年,福山與“新美國世紀”智庫成員一起致信總統比爾·克林頓,建議美國支持伊拉克內亂,以推翻薩達姆·侯賽因;“9·11”事件之后,他又與人聯名致信小布什,建議逮捕或擊斃本·拉丹,對薩達姆·侯賽因發起致命一擊。

從2003年起,福山跟新保守主義者漸行漸遠。他對美國在伊拉克唯武力是尊、放棄在國際框架下解決問題的努力大為不滿。到2006年,在寫給《紐約時報雜志》的一篇文章中,福山將“新保守主義”直呼為“列寧主義”:“它相信如果恰當使用武力和威權,歷史可以沿著設計好的方向發展。列寧主義的布爾什維克版本已經是出悲劇,現在由美國來搬演,則成了一出鬧劇。新保守主義,在政治符號和思想體系的意義上,都已變成我無法再支持的東西。”

喊出“歷史的終結”25年后,福山顯然不再認為,西方體制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一劑良藥。在2014年9月末出版的新著《政治的秩序和政治的衰落》中,他的視野從西歐、美國、蘇聯的經驗擴展到阿拉伯國家、希臘、德國、中國、意大利、印度、拉美……他用整章分析德國如何兼得強大的政府和民主的體制,而希臘富于民主傳統,卻始終無法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在《政治的秩序和政治的衰落》的扉頁,福山引用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