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棉花的人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遺憾
“如果按設想實現,拍攝的也許是另一個故事?!敝芎浦?,遺憾也是紀錄片的一部分:“‘中國制造’下的普通中國人到底什么樣,至少在這個故事里,我用我能記錄下來的素材,完成我的解讀,也就夠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曉婷 李宏宇 實習生 周鑫 姚家怡 何艾琳
新疆的棉農冶文駿擁有一片棉田,每年收獲季節,會有來自外省的“拾花工”為他摘棉花,但他的收入也不高,《棉花》中,一直樂呵呵的他坐在地里抱怨:“農民不過就是為企業賣命的。”
“我的獲獎感言是不是顯得有點怪?”2014年11月22日,第5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導演周浩憑《棉花》得到最佳紀錄片獎。頒獎過后,他還是有點在意。
他的獲獎感言說得極簡短:“這半年經歷了很多事。有朋友答應要跟我來的,但是來不了。”臺下星光熠熠,坐著鞏俐、陳沖、桂綸鎂、陳建斌……可沒多少人懂這話的意思。
八年間,周浩拍完和正在拍攝的紀錄片作品,超過十部,大部分都有這位朋友的幫助,其中包括《棉花》和2005年香港金像獎最佳人道主義紀錄片《高三》。
和大部分獨立紀錄片一樣,《棉花》只在國內做過幾場小型放映,看過的人不多。金馬獎頒布,有網站迅速來談《棉花》的獨播,價格不算太高,但對一個獨立紀錄片導演來說,已有吸引力。也有朋友跟周浩商量,把《棉花》帶去香港發行。2013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曾在臺灣賣到1.4億臺幣票房,在香港上映時也場場爆滿?!睹藁ā凡蛔鲞@樣的奢想,但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見”。
也讓你老公看看你有多辛苦
2005年,周浩已經拍完了成名作《厚街》和金像獎作品《高三》。新聞里頻繁出現的“摘棉大遷徙”攫取了他的注意:每年中秋過后,上百萬的“拾花工”,從河南、甘肅、四川、陜西等地,被一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