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史話之十】蔡元培:從翰林學士到革命志士
短短六年時間,蔡元培從一個前程遠大的翰林學士轉變成一個革命黨首領,其經歷猶如好萊塢大片一樣曲折驚險。
責任編輯:劉小磊
短短六年時間,蔡元培從一個前程遠大的翰林學士轉變成一個革命黨首領,其經歷猶如好萊塢大片一樣曲折驚險
清廷不藉改革還政于民、讓權于漢,反以推行新政之名攘奪漢族官僚權力,集權于皇室親貴,自私短視,與民為敵,終將體制內大批有理想、有抱負之碩彥英才逼入革命陣營。
清末維新,歧論紛紜,救國之道,大抵兩途,一為師夷長技,興辦洋務,一為推行變法,改革政體。同光之際,以辦洋務為主流,甲午戰后,則以求變法為大勢。洋務與變法,均屬體制內改革,無論朝臣督撫抑或士學紳商,皆以擁戴清朝統治者為前提,欲圖革故鼎新,強兵富國。
自孫文創立興中會,革命之聲驟起,十年之間,自海外傳入國內,青年學子,激情浩蕩,無不以革命為天職,而以翰林之身創立會社,鼓動學潮,繼而成為革命黨首領者,蔡元培是第一人。
都無做官意, 惟有讀書聲
蔡公字鶴卿,號孑民,同治六年(丁卯,一八六七)十二月十七日(公歷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紹興府山陰縣。15歲中秀才,23歲浙江鄉試中舉,翌年進京會試,中第81名貢士,他擔心字寫得不好,未參加殿試,隔年(1892)入京補行殿試,中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頗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賞識。甲午四月,應散館試,由庶吉士補翰林院編修;六月,中日戰爭爆發,與文廷式、徐世昌、張謇等奏請密聯英德,抵御日本。是年,在同鄉李慈銘寓所任塾師,課子讀書,李去世后,其子受沈曾植敦促,欲刻先父日記,請公分別簽識,付鈔胥繕寫,是為著名的《越縵堂日記》。
甲午一役,洋務派官僚企圖從軍事、技術上追求富國強兵的夢想徹底破滅,清朝君臣昏庸、政治腐敗、軍事無能的弱點在世人面前暴露無遺,這給了欲從政治改革入手保國強國的維新派一試身手的機會???、梁發動的“戊戌變法”,得到了光緒帝和一些漢族官僚的支持,但當激進的變法觸犯到了統治集團中保守派的利益,新舊兩派的矛盾迅速惡化。身處變法運動中心的蔡公,一直在冷靜觀察形勢,他在感情上認同維新派的某些主張,但在行動上卻不屑與康、梁為伍。當時,康、梁是政治紅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熱之時,恥相依附,不往交納”。(《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華書局,1984,p321。以下簡稱《全集》)楊銳等受寵權臣也曾極力拉攏,蔡公不為所動。
后來,羅家倫就此事詢問情由,他從容言道:“我認為中國這樣大,積弊這樣深,不在根本上從培養人才著手,他們要想靠下幾道上諭,來從事改革,把這全部腐敗的局面轉變過來,是不可能的。我并且覺得他們的態度也未免太輕率,聽說有幾位年輕氣盛的新貴們在辦公室里彼此通條子時,不寫西太后,而稱老淫婦,這種態度,我認為不足以當大事,還是回家鄉辦學堂吧。”(陶英惠:《蔡元培年譜》,中研院近史所???,1976,pp68-69,以下簡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