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一摸河對岸(9)

2010年11月22日凌晨3時30分,憲政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54歲。蔡定劍先生畢生致力于推動中國的民主憲政。民主,是中華民族百多年一直追求的目標。但究竟什么是民主,怎么不回避,不躲閃,更有效地推動民主,社會各界還存在不少爭議。就此話題,《南方周末》記者近期采訪過當時尚在病中的蔡定劍先生。

蔡定劍: 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

2010年11月22日凌晨3時30分,憲政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54歲。蔡定劍先生畢生致力于推動中國的民主憲政。民主,是中華民族百多年一直追求的目標。但究竟什么是民主,怎么不回避,不躲閃,更有效地推動民主,社會各界還存在不少爭議。就此話題,《南方周末》記者近期采訪過當時尚在病中的蔡定劍先生。

不能以眼前利益決定對民主的態度

南方周末:幾年前,俞可平先生有本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你又出版了《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這兩本書,基本都在講民主的常識,為什么還會引起較大關注?

蔡定劍:只有民主科學才能富國強國,這是“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的旗幟。改革開放使中國富強了,卻仍有人反民主。似乎匪夷所思,但也有原因。

一是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還難清除。

二是有人窮時還要民主,一旦富了就怕民主。過去片面理解民主,認為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中國過去有殺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的歷史。富人多怕民主,這是沒有財產保障的反應。國外,民主是富人搞起來的,但中國歷史上富人多反對民主。

三是在近代史上真正的知識分子都還是為民主奮斗的,不管是清末,還是國民黨和共產黨時期的知識分子(也有辜鴻銘那樣的,極少)??涩F在知識分子分化了,有些人公然反對民主,特別有一些從海外回來的??赡芘c利益有關系,為權貴們說話;也可能與個人在海外的處境有關,以個人感性代替理性。

權力和財富等眼前利益決定著一些社會精英對民主的態度,這對國家民族是不利的。

民主發展關鍵在于條件和時機

南方周末:但的確有些拉美或東南亞國家轉型失敗了,你怎么看?

蔡定劍:在反對民主的理論中,一個很強的理由是: 印度搞了這么多年民主,沒有中國發展快。拉美搞了一個多世紀民主,卻出現了所謂“拉美化”。民主也在一些地方造成了不穩定,像泰國。但是,用不成熟(或過渡型)民主的案例來反對民主,理由不充分。

這些人為什么不看看,幾個世紀以來,有多少國家因民主的建立而長治久安,人民安康、幸福?民主是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長效制度機制。民主國家往往持續穩定地富裕。

民主的發展可分幾個階段,即民主的變革或轉型期、民主過渡期和民主成熟期。用民主變革或過渡期的例子反對民主,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飛機是現代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在起飛和降落的六七分鐘內容易出事故。人們會因此拋棄飛機?向民主過渡時會有一些不穩定因素,避免或控制向民主過渡中出現的不穩定因素,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有不少民主轉型的國家和地區很成功。從民主轉型的規律講: 在社會矛盾較少、發展較平穩時轉型比較好。社會貧富差距大、腐敗嚴重、種族沖突、民族矛盾、宗教沖突尖銳的情況下轉型,會較困難。

法國大革命就是窮人跟富人矛盾尖銳的產物。泰國明顯地分成農村和城市利益,造成民主動蕩。解決社會權利與機會的不平等造成的差距,使社會比較平等,才是向民主轉型的好條件。

民主不等于多數人可以強制少數

南方周末:有人認為民主就是多數決,而多數決會導致多數人的暴政,所以民主很危險。

蔡定劍:這種理論歪曲了民主。很多反民主者先是有意無意歪曲民主,然后再來批判。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的基礎機制,但民主遠不止于此。

首先,民主是國家的體制,解決政府跟老百姓的關系。政府通過民主投票選舉產生,得到多數老百姓同意才有足夠合法性和權威。國家法律和決策最后要少數服從多數,這是靠多數決的,它是民主的基礎,是解決政府權力來源合法性的制度。

但這僅是民主的一個方面,民主反對集權包括多數人的集權,亞里士多德早說過,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和多數人手里是一樣的。一個人集權,會成暴君,一群人集權就成了寡頭,廣大民眾集權就成了暴民制。

所以民主不但意味橫向分權,還意味著縱向分權。所以有共和、有聯邦和地方自治,地方事務由地方老百姓參與決定。這些方面,不能以服從上級壓下級,以全局壓局部。

民主還意味著要尊重少數人的權利。特別是二戰后民主的發展,強調保障個人自由和基本權利。個體的基本人權不能多數表決。如,村民大會不能表決分掉富人財產。多數決止于憲法保護的公民基本權利。

現在,通過建立共和制、違憲審查制度、人權保障制度,使民主更規范,極大地防止了多數暴政。

南方周末:王紹光先生曾說,在民主前面加上“自由”,或加上“憲政”,就不是真正的民主了。剛才說的這些進步,他覺得是對民主的限制。你怎么看?

蔡定劍:王教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學者。他本應對民主有很深理解。我看過他的《民主四講》等文章。但我非常不贊同他關于民主的觀點。加上“自由”、“憲政”的限制就背離了民主?恰恰相反,這正是民主的完善。

我認為王教授對民主理解的片面性在于,把民主的標準定格于古希臘的直接民主和多數決。他把民主固化在人類社會初級民主形態,一切不合這個標準的民主都被他否定。反對選舉代議民主,說選舉民主易被操縱。最后回到古希臘抽簽的方法,變成了“抽主”。已有文章批評說,王教授的抽簽顛覆了民主,抽簽就不再是人民的意思,回到靠命運、靠上帝決定了。選舉好歹讓統治者知道主權在民、權力來自人民授予。

民主在不斷完善,希臘城邦國家的廣場民主只是適應小范圍內簡單城邦公共事務。這種民主是有缺陷的,阿克頓勛爵早就總結說: 雅典的直接民主被基于民主本身的弊端所斷送。至高無上的人民有權做任何能做的事,不受任何準則的羈束。結果,解放了的雅典人變成了暴君。雅典人在廣場民主中以蘇格拉底的殉道,來給自己的罪孽加冕。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無比復雜的公共事務,還能由那種簡單的直接民主解決問題?代議民主是一種進步。國家不可能由人民直接治理,就只有把一些權力賦予一部分人治理。怎么賦予呢?目前的最好辦法是投票選舉。

南方周末:選舉民主也曾出現問題,希特勒通過選舉上臺,不是造成世界災難的典型例子?

蔡定劍:正是有這樣的教訓,經過深刻的反省,在戰后的德、日首先建立了違憲審查和人權保障制度,以憲法和人權理性地限制民主。

一些人喜歡引用著名學者批評民主的著述為反民主論證。西方學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后對民主的批判很多。聯合國就組織過一個三邊委員會,由美國的布熱津斯基和歐洲、日本的專家系統檢討民主制度,出版了很有名的小冊子叫《民主的危機》。

在引用人家批判民主的理論時,不要掩蓋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都有肯定選舉代議制民主的大前提,批判是為了完善,而不是要否認和拋棄民主。所以,對選舉的不斷完善、違憲審查、人權保障、參與民主等,都是在批判的基礎上對民主的發展完善。

把這些認為是民主的退化,是對民主發展的無知。

代議民主、參與民主和協商民主

南方周末:選舉民主、參與式民主和協商民主是什么樣的關系?

蔡定劍:以選舉為基礎的代議制民主是基礎。參與式民主是對代議民主的發展和補充。協商民主是參與式民主的一種高級理想形式,這三者不是替代關系,是完善、補充的關系。

二戰后,西方人反思選舉民主會出現多數人暴政,發展了違憲審查制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批判代議民主政治家不能代表人民,人民要直接參與決策過程,于是發展了參與式民主。80年代又有人批評參與民主不夠民主,還是政府在決策,老百姓來參與,雙方地位、信息都不平等,又提出協商民主。所謂協商民主,是要求參與民主的各方要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反復協商、討論,辯論,在協商一致基礎上達成共識再做出決策。誰都認為這種民主很好,但確實非常理想化,難以操作實施。

國內有些學者把協商民主抬得很高,認為協商民主要替代代議民主,這沒有真正理解協商民主。協商民主是一種新的民主理論,而不是什么新的民主形態,也不是主流的民主形式。

這種民主只在有限的范圍內可用,如在基層,政府要拿一筆錢給社區辦事,沒有確定的方案,就由百姓討論干什么好。在高層,協商民主用在如不同國家的圓桌會議討論氣候問題、反恐問題等,不是少數服從多數。還有國家圓桌談判制憲等,才可協商民主。

國家層面的決策,只能是代議民主和參與式民主。不要把我國現在的政協與協商民主等同(第一屆政協建國和制定共同綱領有協商民主之意),溫嶺的預算民主懇談不是協商民主,是參與式民主。

南方周末:盧梭批評過英國的代議制,說民眾在代議制的情況下,只有投票的那一刻是主人,投完之后就是奴隸。參與式民主可能是對此的一種制約?

蔡定劍:參與式民主發展的前提是人民不完全信任選出的政治家,所以要求政治家在做出決策、立法時,必須聽取人民的意見。還有,人民能自己決定的事就不要政治家代勞了。

公眾參與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方法和技術,它縮小了政治家的權力。

中國很快引進了公眾參與式民主的理論和一些零散的制度,比如聽證會、展示。為什么沒效果?

參與式民主建立在代議制民主基礎上。它不是老百姓決策,是必須有制度保證政府決策聽取老百姓的意見。政府可以不按多數人的意見抉擇,但必須給人民有力的解釋。否則,會失去人們信任,可能失去執政機會。

我曾在波士頓華人社區與華人的NGO成員討論過拆遷問題。她說華人社區在美國很多城市地處市中心但比較亂,開發商和政府都希望改造,但華人不愿意,因為他們的生存方法就是做小生意,到郊區沒法生存。

開發商想跟政府合作,但法律規定,政府許可必須要聽取利害相關人的意見,沒有這個程序,就是非法的。

我問她,如果開發商跟政府有共同利益,開發商收買了政府官員怎么辦?她說我們在政府許可的很多環節都有法定表達意見的機會,如果意見沒有得到尊重,就得找市長和議會了。我說市長能見你們?她說不見不行,還要不要選票?

所以民主不是選主,不是選了以后他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民主需要精英因素

南方周末:托克維爾考察美國時,有兩個擔心,一是美國的民主可能導致多數暴政。這是他作為貴族后裔的擔心。第二個擔心是社會的平庸化,精英、貴族氣質的人被銷蝕掉,被邊緣化。一些精英之所以反對民主,是否也有這種擔心?

蔡定劍:這涉及民主的質量和技術問題。從理論上說,一個好的民主應平衡平民大眾與精英的關系、多數與少數的關系、窮人與富人的關系、大民族與小民族的關系等。

民主制度設計時應注重避免完全平民化,保留精英的設置。如下議院與上議院的設計,前者是平民的,后者是精英化的。

南方周末:這種精英跟民主有某種相互的制衡,或者說相互的沖突?

蔡定劍:對一般人而言,眼前利益會妨礙長遠的判斷。對民主導致的平庸化,在制度設計時早有預防。如果你讀約翰·密爾《代議制政府》,就能找到答案。

密爾是19世紀的思想家,他說代議制是人類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好的政府形式。但他談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民主是由多數人來選舉的,多數人水平一般,眼光比較短淺。但是,治理國家需要精英,需要能力比較高的人。這個矛盾怎么避免?他說民主選舉政府是必要的。但選舉出來的人要有一定的獨立性,要憑他的智力和理性決策,而不要唯民命是從。制度上怎么辦?民眾可以選舉他,但不能隨便罷免他,否則,選出來的人只能追隨平庸。

南方周末:成熟的國家,似乎不需要選出偉大的政治家,有個中等智力的政客就可以了?;A制度成熟,大多數領域,社會已能自我運轉,政府應做的并不特別多。

蔡定劍:中西政治文化有很大差別,儒家相信圣主統治,它不要民主選舉,要伯樂相馬,推薦人才。后來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雖然古希臘柏拉圖也講圣人治國,但現代西方文化不信圣人治國,選舉也可能出錯,沒辦法,好在還有機會。

南方周末:尼克松是帝王式總統,他任上總統權力擴張得很厲害。但尼克松就被記者捅出的“水門事件”弄下來了,總有辦法可以把自我擴張的權力打回去?

蔡定劍:西方人骨子里害怕太強的人上來。一個很突出的例子,英國二戰以后的丘吉爾,豐功偉績,戰后民眾把他選掉了。就是怕這個人太強,今后什么命運都攥在他手里了。很多人覺得有點可惜,但我覺得這是好事。

這就是民主,有時會把好人淘汰,但更重要的是能防止壞人上臺,能防止繼續做壞事。

沒有民主,談何法治

南方周末:有人鼓吹中國不需要民主,走威權加法治的路就行,你怎么看?

蔡定劍:民主需要法治,這沒有錯。但沒有民主哪里會有真正的法治?這可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民主,權力專斷濫行,法治從何而來?法制只能是治民的。歷史已經證明,民主是現代法治的基礎。

當然期望有好法治保障民主轉型。但,沒有民主,法治不彰啊。潘維教授很天真,說我們搞法治就行了。權力不想受約束,沒有對人民負責的制度保障,能真正上法治的路?

法治跟民主不同,法治取代不了民主,民主要解決政府的權力的合法性問題和權力的責任問題。

南方周末:光講法治不講民主,法治怎么可能呢?

蔡定劍:對。有法卻治不了官員。真正的法治是政府依法辦事,講規則。我們治老百姓的法比較完善,管政府的法還完善不起來。我在立法機關待了這么多年,也參與了不少法律制定,現在法律關注的是在部門之間分利益,真正為民的法律很難、很少、很無力。

試問民權法我們有沒有?社會民生法律有幾多?這是現代民主國家法治的精髓。

南方周末:民主跟法治誰先走更靠譜一點?法治推動還是競爭性的選舉?

蔡定劍:民主法治建立是交替進行,但民主是基礎。很多現代法治的要素,都是在國家民主轉型以后才完善起來的,這些法是治官的法,不是治老百姓的法。如憲法、行政法。所以,法治要以民主為基礎,選舉和反腐敗的規則也是如此。

如中國農村選舉是先有海選的民主制度,有一些初步的選舉規則。不完善,出現賄選、宗族和暴力選舉等問題。這時就要及時完善法制,使民主健康發展。遺憾的是,民主發展了,法制不跟上,這才是民主之禍。

中國百姓民主素質不夠嗎

南方周末:有個流行理論,說中國人民主素質還不夠,沒做好準備,有道理嗎?

蔡定劍:我在2002年出了《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一書,用社會學調查的結果證明,民主與公民素質關系不大,與個人利益有關系。大量調查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在兩百多年前搞民主,當年美國人的素質比21世紀的中國人民的素質還高?當年在澳大利亞的那些囚犯,比受儒家幾千年文明熏陶的中國人的素質還高?比經過馬列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素質還高?講中國人的素質低,是對中國人的侮辱!這個理論很荒唐。

現在中國人誰最關心民主選舉?不是大學生,也不是城市居民,而是被認為素質最低的農民,是他們為了公正地選舉村委會而斤斤計較,甚至不惜犧牲人身自由去上訪告狀,就是為了爭取這張選票。

也有人說中國人搞不了法治。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有一次見李光耀談到新加坡的治理,李光耀對鄧小平說,新加坡人很多都是從當年大陸東南沿海逃來的漁民的后代,沒有文化,有的沒法生存;大陸人是中原文化那些儒家秀才、達官貴人的后代;你們有條件比我們搞得好。

中國人搞不了民主法治恐怕是有些人的托詞和借口。

民主是國家團結的力量

南方周末:在貧富差距、民族和統獨等核心議題上,民主會不會易造成國家分裂和地區沖突?

蔡定劍:民主導致分裂,也是嚇唬人的,是對民主的一個很大誤解。民主本是國家凝聚、民族團結的力量,但卻被人妖魔化為國家解體的因素。

多數中國人都不希望國家分裂,這一點有共識。在清王朝崩潰、各省宣布自治以及后來的民國戰亂時期,中國都沒有分裂。要相信中華民族的凝集力。

推進民主是不是有分裂危險?確實有。比如前蘇聯和南斯拉夫進行的都是不可控的民主轉型。

靠價值觀的凝聚而不是靠強力維系,才是國家團結的有力基石。世界上有很多聯邦制國家都是靠民主的制度和價值來維護。

舉一個例子,印度的宗教、語言非常復雜,有人說如果印度沒有民主制度,分裂和戰亂比巴基斯坦有過之而無不及。印度沒有大的社會動亂,靠什么?就是靠民主制度維系。

執政者可在有能力、有資源的情況下,主動有力地推動民主轉型。分裂、失范不是民主必然的結果。

實現民主有多條路徑

南方周末:請對現在的民主現狀做一個判斷,是否還在往前走?

蔡定劍: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在發展,政治、法制都在發展,政治的開放度、人的自由度和各種權利比改革開放初期、中期都有進步。

中國處于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有前進,有反復。

司法改革還是有不少進步,司法改革走上了一個比較正規化、專業化的路,如司法人員統一公開考試制度的建立等;審判制度改革,減少政治、行政干預;反對地方保護主義等;學者、公眾都公開討論司法改革。

南方周末:中國改革路途怎么走更具可行性: 基層選舉、黨內民主、人大改革還是陽光財政?

蔡定劍:民主改革不是專家學者想出來的,是社會本身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社會力量博弈的結果。但專家學者能夠通過歷史和國際經驗,告訴政治家們,哪些條件有利于民主發展,哪些條件可以建立健康的民主,哪種情況可能導致社會崩潰,什么可以避免民主曲折。應該尊重學者的研究、探索。

我認為,真正理想的改革路徑是擴大民主選舉,實行平等、公開、競爭的選舉。從基層往上走,如可部分試行縣級政府和城市人大的直接選舉,可以提高當前民眾對地方政府和官員的信任度,有利于加強執政黨的地位。

改革開放一定要給地方下放權力,但權力下放就會有濫用,或以權謀私。怎么辦?吳稼祥說得好,民主的邏輯,就是權力下放到哪里,民主跟到哪里。

政府治理有很多事可做。如法制政府建設,最重要的是建構公共預算。把政府用錢透明、公開。執政者監督不了那么多官員,人民、媒體是最好的監督。公共預算能保證政府的廉潔,這能更好鞏固執政地位。何樂而不為?

司法改革,建立獨立公正的司法制度等,每條途徑都是增量的民主。

每一條途徑都可以走,都不影響執政格局??梢詮幕鶎幼銎?,不至于改變國家性質。民主政治下,代表人民的政黨不要怕。

南方周末:回到最初的問題上,為什么你說民主是一種現代生活?

蔡定劍:這是我對現代文明國家的一種描述。

我在英國訪問過一個叫Demos的機構,他們主張推行日常生活中的民主,很多機構把民主日常生活化,通過各種參與機會,表達自己的意志,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我們還在討論要不要民主,那離文明社會該多遙遠啊!

(原載于《南方周末》2010年11月25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