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馬時刻,巴黎前瞻(下)】利馬成果有限,“大戲”留到巴黎氣候談判:舊制度已死,新秩序未立
政治家汲取了哥本哈根的教訓,學會了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把難題拿到臺面下提前解決。這導致利馬會議雖不缺乏唇槍舌劍,但背后則是各國大多知根知底、不犯底線。
責任編輯:曹海東 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鐘煜豪 梁月靜 楊國要
漫長加時后,利馬氣候大會主席、秘魯環境部長敲下了小槌,“利馬氣候行動呼吁”就此達成,雖然各國代表如釋重負起立鼓掌,但誰都清楚氣候談判真正大戲被留到了巴黎。
政治家汲取了哥本哈根的教訓,學會了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把難題拿到臺面下提前解決。這導致利馬會議雖不缺乏唇槍舌劍,但背后則是各國大多知根知底、不犯底線。
中國和所有其他國家的行動與政治智慧將最終決定巴黎協議的質量。巴黎協議除了承擔著拯救氣候的重任,更肩負著重振多邊環境進程,開創全球環保新權利義務關系的歷史使命。
沒有逾越大國立場的決議
秘魯當地時間2014年12月14日凌晨1點,利馬氣候大會主席、秘魯環境部長曼努埃爾·普爾加·比達爾敲下了小槌,會議一攬子決議“利馬氣候行動呼吁”就此達成。這是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之后,氣候談判第二次經歷如此漫長的“難產”。
此前五十多個小時,這份承載通向巴黎之路的薄薄草案觸碰著各方的立場底線和體力極限。三易其稿后,最終決議包含5頁22個自然段與一個附件。
對于徹夜值守的各國代表和觀察員來說,疲憊的兩周談判就此結束;對于聯合國氣候談判進程來說,2015氣候大年的帷幕才徐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