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人文主義
西方啟蒙所代表的世俗的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是一種工具理性,以破壞自然為代價求發展。如果按這條路走下去,人類的存活就成了問題。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楊昊
西方啟蒙所代表的世俗的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是一種工具理性,以破壞自然為代價求發展。如果按這條路走下去,人類的存活就成了問題。
何為人,是當今哲學研究領域的大問題,儒家的超越突破即基于對人的全面了解之上,并非向往一個遙遠上帝或天主,而是關心“人”究竟是誰?,F實中入世就是接受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富強——錢和權??鬃诱f入世,是否就是這樣的?入世就是要變成世俗之人?這要看其有沒有對人的全面理解——從家庭、社會、國家,天下乃至天地萬物不同層面去看。我總覺得,把孔子的入世思想說成是世俗的,而消解其精神性以及宗教性,對孔子是不公平的。
“仁”作為人的核心價值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提出:為什么新教的清教徒能發展出資本主義精神?因為這群清教徒是離世的、超越的,他們是站在上帝的維度評斷這個社會,對社會提出徹底批評。這些人想在世界上創造財富,但又非常勤儉節約,他們守著基督教教義,做個窮人。資本主義財富就積累起來了。
如韋伯所講,資本分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商業資本古希臘、中國都有。工業資本就是資本的大量積累。創造并積累大量資本的人并不認同這些資本,創造以后再創造,變成了不可控的一個大機器,這是它發展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它是反基督教基本精神的。韋伯引用一個牧師的話說:財富對于基督徒就像一件外衣,隨時可以脫掉,沒想到,韋伯提醒我們,一百年后這件外衣已成為鐵籠。在基督教義里,富人要上天國比一個駱駝穿過針孔還要困難,資本主義的興起竟和新教倫理結合在一起了,結果當然是基督教的世俗化。
我們再來看“孔顏樂處”??鬃幼畹靡獾牡茏宇伝?ldquo;三月不違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福祿壽都沒有,卻有內在的價值?,F實價值上,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是指主動自覺的行為,“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顏淵》)。我們都有取得“仁”的自由,在這一點上人人皆是平等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好比一個人的仁是“天下歸仁”的前提。雖然這句話孔子只是對自己學生的回答,但也面向任何人,是為眾生講的,不僅是儒家論說。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都適用。
從孔子開發出來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仁”,經過了幾個世紀:《中庸》里有“智仁勇三達德”,孟子有“仁義禮智四端”,一直到漢代有”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經過具體的討論、辯難和實踐發展出來的。為什么在這個框架下,特別突出仁?第一因為它是通德。任何價值如果和仁沒有關系,就不圓融,或容易被異化。沒有任何價值能夠脫離仁,所有的價值也都能豐富仁,如義禮智信乃至孝悌和平。
有人認為孔子是想得到官位獲取權力以行道。這是對孔子的極大誤解??鬃铀f的政,不是權力的安排,是領導者以身作則,大家安分守己,為所有人創造能充分自我成長的條件,和道德理念緊密聯系。
不少學者認為政治和道德必須分開,政治的領域和道德領域的公私分明,批評儒家是泛道德主義,對民主政治和政治過程方面也缺乏認識。于是強調儒家講的只是個人修身問題,沒有公共性。如梁啟超就認為儒家有私德沒有公德,有些經濟學家認為“五倫關系”主要是私德,儒家體現的不是個人中心,就是家庭中心、社群中心,沒有公共性。從儒家思想體系的實際來看,這些認識顯然是不正確的。
“天”的超越性與孔子的行為選擇
孔子對人的精神的全面反思,后面有一個超越的天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