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變·轉型·入盟:波蘭25年系列之一】波蘭:四分之一世紀后的回放
走上街頭,從老城廣場直到華沙大學的十里長街上,慶祝巨變25周年的展板絡繹不絕,從6月以來已經兩個月而觀者仍然不少——只是細看的大都是外國游客。行色匆匆的華沙市民,已經習慣了沒有宏大政治慶典(這種慶典在當年是一大景觀)的日子。大家該干什么就干什么,節慶假期奉命集會的過去,已成笑談。
責任編輯:劉小磊
華沙老城
重訪波蘭
2014年夏末的華沙,夜里11點從筆者住的樓上眺望,酒吧咖啡館餐廳林立的新世界大街上依然熙熙攘攘。清晨起來,西北天際線上一片摩天樓群拔地而起,與巨變前曾煢煢孑立如雞群之鶴的蘇式建筑文化宮的尖塔并肩齊矗。這就是如今波蘭人所說的“華沙的曼哈頓”,它被視為波蘭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
走上街頭,從老城廣場直到華沙大學的十里長街上,慶祝巨變25周年的展板絡繹不絕,從6月以來已經兩個月而觀者仍然不少——只是細看的大都是外國游客。行色匆匆的華沙市民,已經習慣了沒有宏大政治慶典(這種慶典在當年是一大景觀)的日子。大家該干什么就干什么,節慶假期奉命集會的過去,已成笑談,而外出度假則西風東漸,成為今天的時髦——波蘭沒有“黃金周”之說,但帶薪休假是很普遍的。如今我們這里困于“黃金周”的種種弊病,“休假改革”之說也興盛起來,說的就是改“黃金周”為可靈活選擇且受法律保障的帶薪休假。而這在波蘭已是理所當然之事。我們這次波蘭之行也被告知必須等到暑期過后,因為很多要見的人都還度假未歸。
筆者之一在25年前曾旅波兩年,在以后的歲月里,我們也曾兩次浮光掠影地重游舊地,對這些年來波蘭的事情一直比較關心。所以這次來波蘭,對市面上那些景觀并沒有多少新奇之感。盡管波蘭朋友很為他們首都天際線上的景觀變化而自豪,有說相隔十年回國的波僑認不出舊貌的,有說華沙如今摩天大樓之多在歐洲堪比法蘭克福(歐洲高樓最多的都市)的。但是經歷了中國“經濟奇跡”的我們,對華沙的那些高樓不用說是“大巫見小巫”了——不要說波蘭,聽說國內有些官員到了美國都說:這哪里是城市?沒有高樓林立也沒有燈紅酒綠,只是稀稀落落一眼望不到頭的大片House,不就跟鄉下差不多嘛。
但是這些并不新奇的景觀背后,有多少動人故事與誘人的奧秘啊。
“舊貌”與“新顏”
其實華沙的景觀變化還是很大的,我們第一天上街的印象,是很多地方都變了。波蘭的母親河維斯瓦河從舊都克拉科夫、新都華沙一直流向港都格但斯克,當年河運十分繁忙,金雁曾在河畔著名的華沙大美人魚塑像下眺望對岸駁船進出的布拉格工業港。如今,一座新的大橋已經阻斷了從大美人魚到工業港的視線。波蘭進入了高速公路集裝箱門對門貨運的時代,河運已經衰落,工業港成了芳草萋萋的綠地,河里幾乎只剩下觀光游船??磥磉@些年治污有成,河水也干凈了許多。
1950年代“社會主義大家庭”時期,中國流行過一首波蘭歌曲:“左邊是橋,右邊是橋,維斯瓦河就在我們面前……”說的就是這里的景觀。那時國內大河流經的城市大都只有一兩座橋,甚至(如上海的黃浦江)一座也沒有,華沙維斯瓦河上的四公路二鐵路六座橋,令人艷羨。如今國內有的河段已經橋多至濫,而華沙維斯瓦河上的公路橋也比當年金雁在時增加了一倍,達到8座,尤其市中心那新建的“圣十字”斜拉橋,高聳的橋塔,已經成為河上的地標式景觀。當然,如今出國的我們已經不需要為之艷羨了。
朋友還帶我們去乘了華沙新建的地鐵。這座城市其實早在1938年就開始搞地鐵了,但第二年的世界大戰毀滅了華沙,自然也斷送了波蘭人的地鐵夢。社會主義時期華沙的地鐵建設幾次上馬,卻始終沒有結果,金雁當年也見到過雜草叢生的地鐵工地,聽到人們對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