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改書信談
◆回應“吳陽鎮殯改眾生相”
(12月6日A5調查版)
殯改讓老百姓多掏治喪費?
說起殯葬改革,我的家鄉河南省夏邑縣與報道中的吳陽鎮情況相似。2002年11月,爺爺去世時正值縣里殯改,家里有些不太情愿地按政策要求治喪。不料,遺體火化收費高達好幾千元,甚至骨灰盒也必須從火葬場下屬的殯儀館買。政策規定,火化后不得土葬,但全縣卻沒有一個公墓或可存放骨灰的地方,最后還是得入土為安。有關部門也循聲尾隨而來,結果又是一筆“罰款”換得活人、死人免受折騰。
殯改五年之后,情況照舊,人們也習慣了有錢人直接土葬,一般人火化后再交點錢土葬的“錢規則”。所謂殯改,不過是制度上確保老百姓多掏喪葬費而已。
當然,民政部的殯葬管理條例和地方法規都規定對火葬區拒不火葬者可強制執行。記得早先曾在鄰縣(安徽省碭山縣)的電視新聞中看到過大沿帽挖開墳墓、劈開棺木,澆上汽油,像焚燒假冒偽劣產品一樣的宣傳畫面。不料,同學卻說,他們老家(河南周口)至今還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河南鄭州 李嘉)
習慣殯改之后
我的家鄉是在廣東梅州,據說我們客家人是背著祖宗的遺骨避戰亂一路南遷的,可見對保存親人尸骨的重視。我爺爺去世那一年還能土葬,喪事非常繁瑣,花了一萬多塊錢,葬在村里的亂葬崗上。
爺爺去世后不久,家鄉開始實施殯葬改革。在上了年紀的人眼里,死了用火燒成灰,尸骨無存,是個很可怕的事情。我奶奶就說:“我死后不要火葬?!睔浉膭傞_始實施時,常有人在夜里偷偷給死去的親人下葬。但一旦讓殯改隊知道,則會叫來電視記者,一同前去把尸體挖出來火葬。那時一個月電視上有好幾起這樣的報道,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終于也就接受了火葬。我爺爺死后,我們村里死的人都實行火葬。記得2005年我大伯去世,也就花了三千多塊。今年暑假我又上了一次亂葬崗,小土堆幾乎看不見了,不覺得陰森森了。
(廣東湛江 王華)
本報記者何海寧回應:
感謝李嘉、王華兩位讀友的來信。
其實在寫稿過程中,我更多的思考在于:100年后,我們將如何看待這土葬的風俗,以及強制火化的殯葬改革?
土葬,原本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千年傳承;然而,殯改畢竟具有現實意義:平墳還耕,為活人爭取更多的生活空間。在這里,也體現出中國政策的踟躕: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好的,個人訴求要讓位于集體主義精神。
如果一切都是好的,那么潛規則因何而生?腐敗的根源又在哪里?是個人的“喪失黨性”,還是農民的“封建思想”,抑或是監督的制度性缺失?只是,偷葬依然會繼續。在尊重政策和風俗兩者之間,農民們更愿意選擇后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收受賄賂”只是供求關系上灰色的一環。令人心痛的是,在政策和風俗博弈前行之時,埋單的只是那些買通政策而遵行風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