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一摸河對岸(41)
三者相較,我以為還是去衙門化較為貼切。大凡校務、院務、所務之類,就是一個單位的行政,不要這些當然不可能。官僚化則指向校長、院長、所長之類個人較為合適,批評機構還是應稱衙門化。革除衙門化,也決不能只限于高校,而應擴大到所有的教科文機構。
取消等級授職,革除衙門化積弊
高校到底是去“行政化”、去“衙門化”,還是去“官僚化”?三者相較,我以為還是去衙門化較為貼切。大凡校務、院務、所務之類,就是一個單位的行政,不要這些當然不可能。官僚化則指向校長、院長、所長之類個人較為合適,批評機構還是應稱衙門化。
革除衙門化,也決不能只限于高校,而應擴大到所有的教科文機構。
馬屁精與等級授職制
一位師弟曾憂心忡忡地對我說,現在學術界很多人,聰明才智不是用在精進業務上,而是用在馬屁和關系上。問題當然是出在馬克思批判和反對的等級授職制上。
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等級授職制的官場,確有一套相沿成習的潛規則,說得難聽點就是黑道。在這個官場中得以躥升者,多數無非是馬屁精和關系戶。但有很少數秉承儒家教訓、獨立特行的清官,也代不乏人,已屬不易,但往往受到排擠,屈身下僚。無論國民黨時代的官場,還是等級授職制的官場,滋長各種腐惡,到頭來都難逃歷代皇朝覆亡的輪回,在大陸垮臺。當時的教科文機構卻一般并未沾染官場的惡習,一些教授還挺身反蔣爭民主。
后來,沒有真正改變等級授職制,反右時,又將主張“外行不能領導內行”者劃為右派,學界開始滲透等級授職制的官場惡習。此種惡習真正泛濫成災,是近二十年,中小學校長也難免官僚化。
當今的學術腐敗五光十色,如趨炎附勢風、拼搶名位風、空頭主編風、剽竊風、浮躁風、吹牛風等,愈演愈烈。根源是等級授職制。一個單位引進合適的人并不容易,而掌管人事的非業務干部,倒可利用手中的一點權力,向本單位與下級單位隨意塞人。不懂業務的人居然可以負責重大課題。故有人說:“出力的不出名,出名的不出力,有的人成了得獎專業戶、院士專業戶。”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開始出現由外行領導出面,官封名學者的荒唐現象。不懂行怎么能官封呢?此外,還有各種方式的自我吹噓,以及無知媒體的瞎捧。分明是一勺豆腐渣,卻成了一朵花的名家,絕不是個別現象。
校長大規模出國考察只是旅游
最近,準備大規模組織校長們出國考察。這不過是公款旅行,浪費大量民脂民膏。其故非他,校長們大抵都是等級授職制官場的既得利益者,望他們真正挖掉衙門化的根,無非是損害其既得利益。
從國外學點不中用的花架子,裝點門面,有何用?完全是贅舉。
教授治校要提防學術騙子
有人又提出教授治校。不妨介紹下美國某州立大學的做法: 由大學里一批資深教授組成委員會,可向州政府依次提名A、B和C任校長。州政府的權力,一是可在A、B、C中擇人任命,二是將本州的部分財政收入支付給大學。其他校務一概不管。
此種方式,值得教育部參考,但也不適合完全照搬。因為按目前的實際,照搬名教授推舉校長的模式,也會出問題。國民黨時代留下的專家學者,并非絕無徒有虛名者,畢竟為數甚少。但有了約二十年衙門化的經歷,所謂專家名流,徒有虛名者就決非個別例外。在一批“偽名流”中推選校長,可能是在一批武大郎中選拔一個武大郎當校長。
學術騙子并非全無業務專長,只是專業知識較淺薄。但他有本事把一個小橡皮袋吹成碩大的氣球。某人的專業水平,外行人不懂,內行人清楚。成為名流的秘訣,一是善于得到外行領導的青睞,二是善于剝削和占奪他人的勞動成果。目前沒有公正的學術水平評估體系,沒有公平的學術競爭,如果予以恢復,某些人的身價將大為貶值。
直接選舉代替等級授職
不必將外國或港臺地區的教科文機構都看成是一朵花。就我所知,在外國或港臺地區,有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效率并不高,知識分子之間也有傾軋。但與中國大陸有一條根本區別,別人無論如何還是教科文機構,而我們卻是官僚衙門。
在學界,過去羞于啟齒的話,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了;過去羞于動作的事,現在可以明目張膽地做了。按照等級授職制的官場傳統指派校長之類,必然會滋長各種人事腐敗。歷史上的吏部如此,如今不見得有真正的差異。
欲從根本上遏制教科文機構領導的官僚化、學閥化、奴才化、市儈化、騙子化等傾向,說來簡單,無非兩條: 一是各單位用直接選舉制取代等級授職制,建立各單位負責人的任期制,各單位人員對負責人的監督制、彈劾制和罷免制。二是大力精簡不通業務的行政人員和機構,裁削其權力。
若不為此,中國的教科文單位決不可能實現公正公平,不可能有國際競爭力。
外國的教科文機構其實不必一定要直接選舉,但為了矯治已淪肌浹髓的衙門化,只能走極端,非直接選舉不可。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說:“用等級授職制去代替普選制是根本違背公社的精神的。”若直接選舉,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領導者,只怕要落選,他們許多謀私利的暗箱操作,也將煙消云散。直接選舉,對落選者應就地免職,回本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不勞組織部門安排異處為官。
教科文單位直接選舉,至少有兩點好處: 一是那些業務上不求上進,而拍馬鉆營者大抵不會當選,二是以權謀私者大抵會落選??梢詮母旧细淖冏躺鷮W術腐敗的大環境。
裁削行政機構權力
還要大力精簡不通業務的行政人員和機構,裁削其權力。不妨舉一例。1980年在京舉行中美史學討論會,因規格較高,就在人民大會堂安排宴會。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通知,空間有限,一部分學者無法前去。師兄周寶珠也在其列。到了那里,方知外事局的人員早已按規劃占滿坐席。坐在我附近的一位美籍華人學者吳友良隨便向一位外事局人員發問,他連忙指著我,說:“我不懂,這位是專家。”當時正值出國熱,外事局又是完全效仿外交部的體制鋪設攤子,人浮于事,人們對外事局的人員利用公款,出國旅游,議論紛紛,卻完全無用。請問,外國的研究機構用得了如此排場嗎?
重建對個人學術水平的公正評估體系,獎優汰劣,對學術正常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故明史專家韋慶遠先生曾對我說,一些外國的科研機構,對個人是殘酷的,發現某人業務不行,就立即辭退,毫不留情,但研究所卻保留了真正的活力。對自然科學而言,造假作偽,大多較容易戳穿。但在一個大項目下,個人的才能優劣,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難有公正評判。社會科學不同,造假作偽,在大多數場合下只有內行才能戳穿。至于個人的才能優劣,更難有公正評判。
以上建議,在等級授職制下的各種“長”字輩,作為既得利益者,大多數必然是反對的。
改革動力: 一正一反兩個教訓
我研究宋代軍制,關于宋朝軍制和軍政的諸多積弊,在當時文人的筆下,除了囿于崇文抑武的偏見外,其他方面多有反映。但言事易,行事難,在宋時的階級社會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等級授職制的大環境下,諸多積弊竟連一條也無法矯治。
凡對社會進步、民族興旺有利的事,只要觸及階級私利下各種各色既得利益所編織的橫江網,就寸步難行;反之,凡對社會進步、民族興旺有害的事,只要有在階級私利下各種各色的需求,即使法禁甚嚴,也可通行無阻。
我關注的另一件事,是最近俄羅斯的軍制改革。與格魯吉亞的戰爭,暴露了俄羅斯軍制的嚴重問題。但改革,首先就遇到了軍中的強大阻力,因為許多將軍面臨失業。在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不管將軍們如何反對,改革也只能認真推行下去。理由很簡單,俄羅斯不能容忍在國際軍事競爭中處于劣勢。
一正一反的歷史教訓,無非說明改革的困難,正在于不少人作為既得利益者在作怪。中國的教科文機構能否進行認真的改革,無權無勢的我只是個言事者,如果不說,是我不負責。
(原載于《南方周末》2010年7月21日)